郑晓燕
摘要:新课改明确提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的是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以教师指导为起点,以自主学习为途径,讨论合作为形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重点的教学方式。而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就要遵循初中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数学教学的规律,确立“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式训练为主线,反馈矫正为手段,及时评价为保证,自主自结能力发展为主旨”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在课堂教学中,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这样才能培养更多敢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08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成了我们数学教师应不断探究的教学模式。目前新课改正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教师角度看:有利于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过程,切实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帮助教师解决在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顺利推进数学课程实验工作。从学生角度看:有效地开展课堂探究教学活动,有利于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发展有效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会有效的探究方法,掌握探究性教学活动的特点和新课程的性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正是由于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广大教师经过探索和尝试,已积累了不少的实践经验。但是,许多教师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或困惑,对这一教学方式存在一些误解,导致课堂探究性活动形式化、表面化,缺乏有效性。因此,我们必须认清现状和问题,以提高自主探索教学的有效性。
自主探索,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合作交流,指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一个大集体的一员,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能更好地获取知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更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人类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学生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要获得直接经验才能开拓数学知识的领域。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开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呢?下面,笔者将就如何培养农村初中数学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活动长期以来都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尤其是农村中学的教师,受新思想、新理念的影响相对较小,教师们更多的是注重学科教学,很少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地接受学习。这使得不少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不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因此,教学一定要实行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才是终身受益的正确途径,而不是单纯地注重学习的结果。实际上,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的方法,如分组教学、做读书笔记、进行专题学习、上网查资料等等,以便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它们成为联系教与学、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桥梁,并最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方法,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农村中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同时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学习兴趣相对要淡一些。而且,数学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的,但大多数的学生基础打得不牢,上到初中就很难跟得上了,学习兴趣自然就慢慢地被消磨掉了。但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要想学生学得好,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问题意识,提高自己主动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并在交流和合作前创设一种能激发起他们主动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景。比如,在学习了《中心对称》以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练习:请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有意义的一些中心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你能想出那些图形呢?比一比,看谁想得多,看谁想得妙。通过思考讨论以后,学生设计了许多有创意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让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学生们体会到了探究成功的乐趣。其实这类问题既联系了所学知识,又回归学生的生活,富有挑战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美术知识,动手实践、共同合作,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上接第84页)
四、创设问题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去自主探索。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自身的知识积累、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点到为止”,将思考和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解决。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笔者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多边形一个顶点为公共顶点,一共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先阅读课本的内容,然后要求他们相互提出问题。生1问: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呢?生2答: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内角和180°,两个三角形内角和就是360°。生1问: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呢?生3争着答:我们可以用刚才的方法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把六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根据每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就可以求出n边形的内角和。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不断地加以点拨和鼓励。总之,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交流,学习的动机就会更清晰,目的就会更明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有效性也就明显提高了。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意识,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的能力,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真正地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不要包办代替,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横县横州镇二中 5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