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银行业近年来加快了改革创新的脚步,金融产品的研发得到重视。一些银行以供应链框架模式为基础,基于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供应链信贷模式。近年来,这种模式从大型企业上下游开始进行了推广。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评级、担保、审批等限制,在服务方式上进行了大力创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对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模式创新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风险防范的措施。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运作模式 风险防范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通过分析行业供应链的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信用,在此基础上对供应链进行整合,向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融资模式。供应链中,一个核心企业和许多中小企业构成一个整体,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较快,这种模式从大型企业上下游开始进行了推广。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评级、担保、审批等限制,在服务方式上进行了大力创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将对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模式创新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加快了改革创新的脚步,金融产品的研发得到重视。一些银行以供应链框架模式为基础,基于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供应链信贷模式。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动产质押融资。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以借款人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其提供的融资业务。具体操作中,要以动产质押的方式将企业的存货、仓单等抵押给银行以取得贷款。当前,市場竞争日益激烈,动产质押出现了动态动产质押业务,借款企业可以随意提取或更换其已质押给商业银行的货物,只要存货的价值不低于最低价值控制线。该模式下,物资或权利凭证转化成了活的资产,促进了动产的流动,解决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提高了其运营能力。
二是应收账款融资。中小企业对供应链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可以作为质押担保申请短期贷款,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在该模式下,三类主体即拥有债权的企业、债务企业和商业银行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核心大企业通常会在整个运作中发挥反担保作用,融资企业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债务企业也将承担责任。
三是保兑仓融资。保兑仓是以银行信用为载体,银行出具承兑汇票作为企业的结算工具的融资方式。此类融资方式下,货权则由银行控制,卖方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汇票保证金进行担保。企业通过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获得银行开车的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而收款人则通常为企业的上游企业,生产商收到承兑汇票前发货,货到后转为仓单质押。一旦未来无法偿还银行敞口,上游企业将回购质押物。保兑仓为银企间的合作创造了新的放肆,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金融服务提供者。
四是融通仓模式。融通仓以物流公司为核心,通过建立一个集融资质押商品仓储与监管、评估、担保、配送、处置等服务为一体综合平台,使得企业先以采购的原材料为质押物存入融通仓获取银行贷款,其后续生产经营要分阶段还款。对于银行而言,其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存货的稳定性,交易对象及整个供应链的综合运作情况。该模式下,中小企业可以将动产转化为质押品,实际上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金融创新服务。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供应链金融发展中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风险:一是核心企业道德风险。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决定风险变量,其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可以互利互惠。但如果核心企业存在道德风险,其优势地位会争取更好的贸易条件,则会导致供应链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时,核心企业可能挤占中小企业资金,打破供应链的稳定。二是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能够将仓单甚至物流纳入质押对象,这就牵涉定价评估。因此,价格变动会导致质押对象的价值波动,产生抵押风险,银行内部人员也可能存在作弊和操作失误,估值和评价的客观公正性需要加强。三是物流企业仓单质押风险。对物流企业来说,存在客户资信风险,比如在滚动提货时存在以次充好的风险。同时还存在仓单风险,即有的仓库以入库单作质押凭证,加上商品监管风险,信息失真或信息滞后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和监管风险。
供应链金融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法律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供应链金融创新性强,业务模式多样,但在信用捆绑、资产处置等诸多方面面临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二是供应链牢固性有待加强。当前,我国企业对于供应链的归属感不强,联系比较松散,中小企业与核心大型企业联系并不紧密,供应链很容易发生断裂。而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甄选并不严格,缺乏激励。供应链成员企业出现具有自偿性,根本依据是真实交易。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和商业汇票等抵质押的资产要有较强的变现能力。抵质押资产如果出现问题,银行融资的安全不能保证。此外,当前的供应链金融创新中还存在着风险管理政策和营销组织与流程等方面的问题。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与发展对策
首先,供应链核心企业要进行选择管理。为防范核心企业道德风险,银行要制定相应标准,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同时,要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并对核心企业的协助能力进行考察。
其次,要完善操作环节,防范运营操作风险。要根据服务方式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物流企业要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制订完善风险控制方案。银行要加强资料收集和资信调查,杜绝内部管理风险。
再次,要慎重选择抵质押物权。抵质押资产的变现能力是授信安全的重要指标。要与专业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合作,客观评估抵押资产,同时,要建立信息技术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将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组织起来,降低信息传递风险。此外,还要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链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有效的法律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1]于宏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112-114.
[2]毕家新.供应链金融:出现动因、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J].华北金融,2010,(3):20-23.
作者简介:张爽(1993.8.31-),女,汉族,四川达州人,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研究方向:保险双语财务与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