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对其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伴随着分税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从改革制定到实践操作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地方财政收支缺口不断增大。因此,了解地方税源的分布情况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和优化地方税源结构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地方税源 税源构成 培育税源
一、辽宁省地方税源构成分析
(一) 辽宁省地方税源分产业构成
1.地方税源分产业构成的基本情况
在现行税制下,税源的产业分布情况为:第一产业提供的税收总量较少,只有很少一部分农业生产活动征税;第二产业是高税收产业,是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三产业税基较宽,分布行业较广,主要提供地方税收收入。第二产业比重偏高是沈阳市产业结构的明显特点。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反映在地方税收上,就是第二产业地方税收在税收收入中占大头。各行业税收收入总量如表1所示:
2005-2010年辽宁省各行业所征收的税收收入合计为 5656.55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32%,从2005年的 528.44亿元增长到 2010年的 1485.34亿元。比较各年度税收总量,分行业统计数据来看,税收收入超过 100亿元的行业有四个,分别是农林牧渔业364.87亿元,建筑业 528.62亿元,工业2584.94亿元,批发和零售业 533.47亿元。辽宁省各行业实现税收收入,从具体行业来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税收比重在45%左右的工业;第二,建筑业和批發零售业,收税比重在9%左右;第三,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业和仓储、邮政业等,税收比重在5%-6%左右。
2.地方税源分产业构成的特征分析
从行业来看辽宁省地方税源的构成,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贡献税收比重较大,这几个行业的发展共性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大。而对于基础性产业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类型的金融业等对地方税收贡献不突出。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额巨大,2010年和2011年分别达到 3510亿元和 4285亿元,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28%和32%,2010年和2011年地税增长幅度为 30.33%和 15.52%。对地方经济发展来说,固定投资作用明显。
(二)辽宁省地方税源分税种构成
1. 分税种占比变化
2000-2010年间,属于流转税类的营业税收入占地方税收收入总和的比重最大,为30%,为实现地方税收收入做出突出贡献。增值税虽然是地方与中央共享税,地方仅占有四分之一的收入,但也占地方税收收入总额的17%,企业所得税作为地方税种,所占比重为13%。在各个税种中,所占比例最小的是资源税,只有2%。辽宁省地方财政收入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地方税务征管部门征收的税收收入,以营业税和所得税类为主。二是国家税务总局征收的,以增值税为主的共享税收入。三是地方财政部门征收的契税等税收收入。
2.分税种增长速度变化
通过统计各税种税收收入占辽宁省地方税总收入的比例,进而计算得出其增长速度变化规律。从下表中总结得出,流转税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最慢增长速度出现的2009年,最快增长速度是在2006年。所得税的增长速度最不稳定,先后三年出现负增长,这与所得税改革有至关重要的联系。如表2所示:
流转税增长速度波动最小,所得税中个人所得和企业所得税在政策上都做出了很大调整。个人所得税先后在2008年和2011年实行改革,个人免征额由2000元调整到3500元,最低税率由5%调整到3%,最高适用税率45%不变,同时由九级税率改革为七级税率,调节收入差距的力度更大了。
(三)辽宁省地方税源分地区构成
1. 各地市占比分析
从辽宁省地方税源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2001-2010年间,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三个市征收的税收收入总量占地方税总收入的比例最大,分别为24.65%、30.46%和8.43%。沈阳市、大连市和鞍山市所征收的税收总量已经超过整个辽宁省税收总量的60%,是辽宁省地方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辽宁省地税收入最少的是阜新市,为2%,其他10个地市都在5%以下。
2.分地区地税收入增长速度变化
分地区地税收入增长速度调查中发现,内陆城市地税的收入基本处于一种逐年提高的状态,增长速度由2002年的3.8%增加到2010年的42.9%。增长速度相对平稳,而沿海城市的地税收入增长变化较大。如表3所示:
沿海城市的主导产业是港口运输和装备制造,以大连为核心发展城市。由于港口运输受外界经济发展影响明显,所以沿海城市地税增长速度波动颇大。沈阳的装备制造,鞍山、本溪的钢铁,抚顺、辽阳的石化是中部城市群的支柱产业,以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居多,地税来源相对稳定。
二、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税源薄弱,大规模、集中性税源稀少
辽宁省地税系统纳税企业的现状是点多面广,管户分散、税源稀少,支柱产业和骨干税源匮乏。税收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股份公司和个体经济,过分依赖于房地产业、装备制造业业及其相关产业。
从2000年至2010年辽宁省地方税收收入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20.12%、4.06%、8.53%、13.86%、28.41%、18.51%、30.26%、24.69%、16.41%和21.94%。2000-2010年,辽宁省地方税收收入增幅的走势呈现M形。
(二)地方税源分布零散
辽宁省企业税源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船舶制造业、冶金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等。辽宁省地税系统的纳税主体有很多,本调查以100万为分水岭,纳税主体缴纳的税收收入高于100万的主体缴纳的税收总额,占全省地税比重不足50%,其他都是小规模税收收入,零星一点。税收收入100万元以上的纳税主体对同期全省地税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仅达60%左右。税源是否充裕,主要依托的是当地有没有大中型、效益较好的企业。
(三)税收来源过度依赖基础设施建设
辽宁省工业虽然形成了煤炭、电力、钢铁、装备制造四大传统产业和汽车产业、航空、电子元件、软件四大新兴产业,但这些产业仍以资源初加工为主,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集群效益。工业畸轻畸重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一般来说,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奠定了地方税收收入比重偏低的格局。
辽宁省地方税收中,资源税和城建税所占份额快速上升,份额较大的营业税总额增长不稳定,也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性质决定的。这些过度的依赖项目投资的情形一再发生, 对辽宁省培育地方税源非常不利。
三、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地方主体税种
从近几年的遼宁省地方税收收入情况来看,由第三产业缴纳的营业税已经成为辽宁省地方税收收入的主体力量,占全年税收收入的30%左右。而缴纳营业税的行业大部分都属于第三产业,虽然其对辽宁省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大,但是对辽宁省地方税收收入的增加影响重大。由于第三产业的大多数行业具有投资规模小、成本少、见效快、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可以直接提供税源;又可以改善第一第二产业的经济环境,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间接的提供一些税源。所以我们要将创收能力强的第三产业作为建设地方税源的突破口,看重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
(二)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培育阶梯税源
辽宁辖14个市,100个县域中,2009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65.6亿元,同比增长13.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强产业配套,重点建设经济开发区,吸引产业投资,促进相关产业的整合,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性倾斜,发挥整体联动效应。其次要利用地方特色,实现资源优势化生产战略。
(三)积极优化产业结构
辽宁省在社会实践中提出了以顺应市场为导向,以提供优质产品为中心,以提高效益为目标,以改革为原动力的思路。2001年以来,从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看出,第一产业创造的价值,占辽宁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从2002年近9个百分点降低到2010年3个百分点, 虽说辽宁省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属于基础性产业的农业,在整个生产总值中配比太少;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所占生产总值比重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工业产业成为了带动辽宁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 1个百分点左右,变化不大。而第三产业涉及到企业数量众多,集中在各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上,提升空间较大,是增加生产总值数额的潜力军。
参考文献:
[1] 贾晓俊.谈我国现行地方税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商业时代,2011(01).
[2]关礼.广西地方税源建设分析[J].税务研究,2009(11).
作者简介:王颖(1988.9-),女,汉族,大连财经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税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