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研究

2013-04-29 23:12陶欢英
理论观察 2013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大学生

陶欢英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以后会影响更多的人,他们社会公德教育的好坏对以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公德教育内容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制约,目前大学生公德教育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有关各方加以努力共同解决。改革大学生公德教育课程,社会舆论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的道德实践等将会对大学生公德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公德教育;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18 — 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数目从改革之初的十万人次突飞猛进到千万人次。在一定程度上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技术的同时,苍蝇和蚊子也混入进来,社会风潮大为改变,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社会公德作为社会道德体系(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循这一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衡量我国文明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当前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学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这一群体进行必要有效的社会公德教育,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公德教育的缺陷。大学是当代大学生公德教育的承载体,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公德意识,显然,目前的高校公德教育是存在问题的。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贯穿整个社会,大学也不例外。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大多高校注重安全纪律管理,有一整套的测评和考核机制,力求做到学生听话,不出问题。目标尽可能多的放在就业导向,追求高就业率,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高校的另外一个育人功能。在很少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不顾日常实践,多是空洞的道德说教,用理想化的目标规约学生,起点过高,缺乏有力可行的实践,作用极为有限。教育的方法上对理论学习非常重视,对政治思想觉悟要求很高,意识形态化教育明显,具体的社会日常公德,人际关系处理,社会责任感培养,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功利化倾向。目前部分大学生对传统的道德观认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倾斜,过分追求物质,忽略了精神的追求,重义轻利的人格理想已经不被当代大学生所认可。经济的发展和效率来认识道德,也成为他们调整道德关系的标准。日常的集体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荣誉感相当淡漠,希望获得较多权利,缺乏奉献意识,帮助他人的意识缺乏。遇到公园采花折木等行为往往视而不见,虽然认为不可,却无动于衷。公共场所不注意个人形象,大声喧哗,随意接打电话,任意插队,抢占座位,不遵守公共秩序,闯红灯。校园行为中男女生勾肩搭背,亲亲我我,极为普遍;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却也常见。计划生育作为国策下,独生子女成为主流,他们自小生活阅历简单,受到父母溺爱,对自己行为缺乏控制和人把握。如果个人利益受到社会公德的对抗时,个人主义会立即上升,成为行事的准则,不能很好把握社会公德要求和内容。社会道德行为被物质化,没有自己利益,就不会履行社会公德,思想和道德观念混乱。参加社会实践为评优评先做准备,帮助同学希望得到老师认可,目的是在班干部中有一席之地。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因素分析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的旧的道德体系已经解体,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使得有些人只讲求实惠、金钱,出现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准则的失范、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道德滑坡及失范常常表现为社会公德的滑坡和失范。〔1〕马克思认为一定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我国经济30多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超级大国美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个体的潜在能力得到发挥,人们过于重视眼前的利益,人文精神匮乏,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吃力不讨好。大学生帮扶老人受到起诉,小悦悦事件等发人深省。伴随市场经济,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比如为了赚钱各种手段和方式的选择可能并不合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大学作为象牙塔也受到影响,没有利益驱动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同时,传统小农意识影响下,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等社会公德的建立也会受到消极影响。受此复杂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追求实际利益,关注自我的世俗化等不良公德行为在所难免。

教育体制。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忽视了大学生的公德培养,大多注重科技知识培育,对高校的考核体现在就业率上,高校对投入较多精力从事大学生的德育研究和教学的动力不足。相关老师也只是才用陈旧的道德说教方式讲解理论,缺乏方法创新,空洞呆板单调,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老师和学校过多关心学生的成绩,至于学生素质究竟如何考虑很少,大学生的评价机制发生严重扭曲。大学生的评优评先,各种奖学金的发放,成绩的作用大于一切。这种忽视大学生道德培养,思想品德修养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提升,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目标是冲突的,严重背离的,必须加以改革。

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转化是一个过程,作为独生子女,小时候受到很多宠爱,奉献的公德培养也难以一触而就,目前的转轨时期,某些混乱在所难免。行为选择上,由于受到高等教育的熏陶,大学生的素质明显提升,但是遇到某些违反公德的现象可能不会阻止。从众、攀比心理对大学生的公德消极作用明显,为了买名牌,互相炫耀心理在高校中还是有一定的市场。本质上来讲,大学生公德教育属于道德范畴,是自律性质的,好人好事可以得到很多的精神愉悦感,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而大学生社会阅历简单,交往和接触的圈子不大,体会不到社会公德对每个人的重要作用。即使道德需求较强,也往往会停留在较浅层次,缺乏较高层次自我完善的道德需要。如果大学生不是进入自己理想大学,老师不赏识,那么他们会比较容易走极端,心里脆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改变。一旦诱发因素出现,后果堪忧。

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载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远,对大学生德育的形成有基础作用。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非常强烈,教育是功利化的教育。对孩子自私性格,缺乏为他人着想的失范现象有莫大关联。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教育只讲成绩,轻视德育,致使孩子容易侵染不良陋习。如果家庭环境不健康快乐和谐,父母自身素质欠佳,不以身作则,做子女的好榜样,那么孩子的公德教育将会是失败的。家长如果和学校沟通良好,正确引导,互通有无,共同负责教育大学生的德育,效果将会非常明显。

三、提高大学生公德教育的一些建议

改革高校的大学生公德教育。目前的大学生公德教育基本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课程,相关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脱节现象,需要更加贴近实际,融入现实。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社会成就和模范人物比较,通过数据分析让大学生态度更加端正。日常的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结合德育,使大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对自我与社会的结合意识有更多了解。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提升自我精神境界。21世纪是个信息化社会,日常信息鱼龙混杂,智能手机,电脑网络为大学生接受先进科学和思想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消息。高校德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全面拓展德育教学内容,虽是小课堂,亦可联系大社会,扩展体验德育教学,让文字教育鲜活起来,公德教育成为一种享受。很多传统文化是修身的重要精华,可以贯穿教学,赋予其现代的公德意义,使学生成为古今兼修的时代新人。在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大学文化的建设,完善文化氛围,注重建立熏陶大学生公德的长效机制,进而提升大学生公德。丰富多彩的文化社团生活,完善的规章制度,集体主义的耳融目染对大学生公德潜意识产生积极作用。伴随各种压力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培养公德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老师德育老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情感情绪变化,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讯并及时解决。力求德育课程生动活泼,同学喜闻乐见,对实际生活有所帮助。

大学生本人加强自我修养。只有把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的道德教育才是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的教育。〔2〕作为国家民族未来的社会顶梁柱,大学生肩负的任务很伟大,只有加强自身的公德修养,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从自我小事做起,遵守社会公德,反复实践,作为长期的要求来做。要把社会公德认识和信念自觉变为自己的日常行为,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合作意识,并贯穿生活中,体会到公德的崇高是每个人更好成功的精神动力。如此长久的约束要求自己,良好的公德意识和行为也就慢慢培养起来。在道德感化和精神动力合力下,树立良好的道德责任感。古人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即是培养自身较高的道德修养,公德意识强烈,拥有服务奉献精神。平时,假期利用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平台提升自我,走出学校,面向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日常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享受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过程,利用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为国家公德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公德意识有重要作用。要多注重正面的宣传和引导,开展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利用网络,新闻媒体等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学生在接受到这些宣传的良好信息中会反思自己,提高自己。对社会的惩恶扬善伦理机制加快建立,让大学生认识到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有些是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好人好事则会受到表扬和整个社会的认同。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对于三俗等不良网站要坚决取缔,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净化网络环境和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公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和平台。整个社会氛围中,倡导关爱他人,关心社会,文明礼让之风,提倡对尊者,老师和国家的感恩之心。

结语。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是一个不断熏陶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多方参与。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必须加强马列理论学习和传统美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强调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3〕同时充分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人,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以后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吴德伟.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的途径〔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0,(07):155-156.

〔2〕陈立栋.大学生公德行为培育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7):62-63.

〔3〕王伟林.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及教育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134-136.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论“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构建
探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生友善教育
由幼儿断乳引发的对大学生柔性管理的思考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