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玉梅
[摘 要]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主要养老模式,这一养老模式本身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随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结构转型、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流动等对农村家庭养老产生了诸多影响,家庭养老面临功能不断弱化的困境。在这一现实情况至下,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模式成为未来农村养老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农村;养老;家庭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038 — 02
一、以家庭为主的农村养老模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显现,农村老年人养老逐渐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我国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延续了中国一直以来的养老传统,以家庭养老方式为主。家庭养老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的家庭成员供养年老的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洪业应,2008)。我国农村90%以上实行的是家庭养老(向安强等,2009),48.0 %的农村老年人经济支持最主要的来源是子女提供的资金, 35.5 %则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劳动收入; 在医疗费用上,56.6 %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自费部分由子女负担(张大勇,梁盛胜,2007)。在我国,家庭是为大多数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物质资金、居住地的最主要提供者。因此,家庭养老是目前我国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家庭等诸多方面的转变,也给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张雪梅等,2008)。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结构转型、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流动等诸多方面。
二、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弱化家庭养老功能
高和荣(2003a, 2003b)指出家庭结构的变化具体为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家庭关系感情化,家庭类型核心化。在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我国传统的家庭一般是三四个子女共同赡养两个老人。现阶段家庭结构越来越明显地呈现“421”倒金字塔状,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子女。一对夫妻将要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到两个小孩。如果单纯的依靠家庭养老,那将使年轻人不堪重负(袁春瑛等,2002)。
同时,中国家庭结构渐渐转变为核心家庭为主,家庭小型化趋势已显现。以1999年至2009年十年以来的统计数据为例,1999年我国农村家庭平均规模为3.87人/户,2000年降为3.74人/户,2005年为3.44人/户,2009年为3.29人/户,农村核心家庭已达85%(张雪梅等,2008)。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对家庭养老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家庭养老提供者及资源的减少,老少分居给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护、居住安排、精神慰藉等带来了诸多困难,家庭的养老负担沉重。
除此之外,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家庭在养老上已经形成了固有风险。子女的唯一性弱化了养老风险的分散功能。子女的流动、生存风险、道德风险都会导致赡养风险的发生(段世江,张岭泉,2007)。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重家庭养老负担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联合国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年龄结构划分,如果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15%以上,则为“超老年型”社会。按此标准,中国于就1999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经研究预测,2001-2020年为中国快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新增老年人口596万,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从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国家统计局,2012)。农村老年人口占我国老年人口的半数以上,农村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此外再加上人们预期寿命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养老需求增加使家庭养老的负担日益沉重。
(三)农村人口流动增加,家庭养老主体缺位
城市化的直接效应之一就是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到务工。据国家相关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农民工总量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国家统计局,2012b)。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农村留守老人占整个农村老年人口比重的3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达到48%(周星,2010)。子女与老人大多分居两地,而且在农村流动人口中最活跃的群体是中青年和未婚女性(郭金丰,和丕禅,2004),他们一般是老人日常生活的照料者。由此可见,人口的流动直接造成家庭养老主体的缺位,影响家庭养老的质量。这种影响表现在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的各个方面(鄢木秀,2008):(1)经济状况上,老人的经济支持变的薄弱且极不稳定;(2)日常照料方面,老人不仅缺乏日常生活照料,有时还需要承担自己从事体力繁忙的劳动和照顾教育第三代的重任(马淑青,谭洋,2010);(3)精神慰藉上,处于缺乏关爱和关心,情感和心理上孤独寂寞。
此外,李华红(2008)认为人口流动对于家庭养老功能的负面影响还包括老年人的权威危机、动摇家庭和社区的养老文化基础。农村年轻人流向城市,完全可以脱离土地而获取直接的货币化收入,而老人仍然必须依靠土地来获取收入,这会导致老人在家庭生产中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的丧失直接影响到家庭对于老年人养老观念的态度和养老质量(张倩,2008)。
三、 建构多支柱的农村养老模式
在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背景下,建立多支柱的农村养老模式成为农村养老的理性选择。除了家庭养老外,可选择的农村养老模式包括:社会保险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
(一)社会养老模式是农村养老的未来发展模式
2009 年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农保”),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320个县(市、区、旗)正式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虽然我国现行的社会化养老保障模式存在养老保障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然而社会化养老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和必然要求。
首先,社会化养老从其性质上看属于准公共物品,政府作为社会化养老的责任主体,有责任与义务保证每位公民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提供普遍的公平的养老服务保障。
其次,社会化养老模式一般提供的是直接的在经济保障。在家庭养老经济养老功能逐渐减弱的状态下,发挥社会养老的经济保障作用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
(二)社区养老是农村养老的补充模式
社区的定义是“居住在一定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周沛,2002)。社区在我国农村一般指一定地域内的行政村或者自然村落。村落中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活文化氛围等。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农村社会的最主要的特点——“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网络的连接能够众多的社会资源,邻里相亲乐于互帮互助。因此,在农村养老上,社区可以提供日常照护,尤其是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照顾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洪业应. 浅析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机制:社会工作的视角〔J〕.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07).
〔2〕向安强,李利坚,郑庭义,李思思. 传统孝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9).
〔3〕张大勇,梁盛胜. 家庭养老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4〕张雪梅,黎万和,刘先莉. 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8,(06).
〔5〕高和荣.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 南方人口,2003,(03).
〔6〕高和荣.社会转型与健全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3,(05)
〔7〕 袁春瑛,薛兴利,范毅. 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理性选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06).
〔8〕 段世江,张岭泉.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分析〔J〕. 西北人口,2007,(03).
〔9〕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R〕 . (2006-02-23) 〔2009-07- 06〕. http://59. 252. 131.7:800/cncaw eb/info/1408.htm.l
〔10〕国家统计局. 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11〕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家统计年鉴〔R〕.
〔12〕 周星.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12).
〔13〕 郭金丰,和丕禅. 城市化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4,(02).
〔14〕 鄢木秀. 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危机及其化解〔J〕. 凯里学院学报,2008,(02).
〔15〕马淑青,谭洋. 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8).
〔16〕 李华红. 转型期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基于人口流动的视角〔J〕. 经济与管理,2008,(10).
〔17〕张倩. 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发展探析〔J〕. 经济与管理,2008,(11).
〔18〕 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