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育人”于“教书”

2013-04-29 23:18潘静燕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育人德育

潘静燕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者,“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基本任务,教书和育人不可分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整个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也要重视他们精神内涵的提升。

一、率先垂范,提升师德修养

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学生会处处模仿他们的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影响着学生。小学生有着明显的模仿性,特别容易模仿他们长期接触且敬佩的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举止、态度和情感是他们的榜样,起着示范作用。学生模范着教师的言行,从中学习着为人处事的方法和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教师影响着学生个性和品德的形成,实现德语的渗透。因此,面对学生时刻关注的眼神,教师应在课堂内外都保持言行一致,时刻提升并展示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去引领学生成长。

“曾子杀彘”的故事家喻户晓,曾子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著名的陶行知与四块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教师的宽容和爱心有强大的教育感染力。教师对他人帮助的一句感谢,对学生犯错的一份宽容,对周围人的一句关切……事虽小,却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着学生的内心,影响着学生品德的成长。

二、挖掘教材,以课堂为主阵地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展现着德育的各方面内容。所以,教师需要有双“慧眼”,认真钻研教材,从中挖掘德育素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课堂为主阵地,把德育教育渗入课堂教学中。

1、品词析句渗透德育。语言文字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可能具有情感或道德色彩,教者通过挖掘文本的谴词造句,引导学生感悟品读语言的深层内涵,便能触动学生的情感,提升道德素养。

比如二年级课文《沉香救母(一)》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浑身就增添了力量”一句,通过品位“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习武练功”、“腰酸背痛”五个成语,学习沉香的不畏艰险,不向困难屈服,做个勇敢的有孝心的人,领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又如教学《木兰从军》一课,感悟第二自然段中木兰得知征兵文书有父亲名字时的一系列心理、动作是本文重难点,教者可以扣住“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等词语,指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让学生对为国分忧、关爱家人的木兰产生由衷的敬佩,引导学生学习木兰爱国奉献的优秀品质。

2、课堂生成渗透德育。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师教学机智与學生学习智慧相互碰撞的过程。教师通过掌握学生学情,预设教学环节,但课堂生成是不可预测的,这就需要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经验和智慧及时发现并抓住德育渗透点,实现道德教育。

在听课活动中,有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课文《这儿真好》,课文第三段预设让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小熊种树的辛苦,启发学生学习小熊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行为。可就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都觉得熊是最爱偷懒的,我们都叫它‘懒熊。它怎么会那么辛苦地种树呢?”于是整个教室的孩子嘀咕开了。这是教师预料之外的。庆幸的是,这位教师将问题巧妙地转向学生:“是呀!熊很懒。可是,懒熊居然愿意承受万般的辛苦,去种下那么多的小树,等待着绿叶成阴的一天,这是为什么呢?”有学生回答:“它很孤单,种了树才能吸引朋友,所以它不怕辛苦了。”还有回答:“漫山遍野,绿叶成阴, (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45页)孤岛变成了美丽的世界才会有朋友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后,教师最后总结道:“为了让孤岛变成美好的世界,懒惰的小熊辛勤劳动,改善环境,这就是小熊辛苦的动力!”教师利用了这个课堂“小意外”,及时捕捉学生的生成,灵活应变,将课堂生成渗透德育,使“意外”变得格外精彩!

3、教学形式渗透德育。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让德育化于轻松快乐的活动中,远比老师的“说教”要有效得多。比如我们最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使学生关注自己学习行为的同时兼顾他人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当然,教师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形式。例如教师在检查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同桌合作;在思考较难问题时可以小组讨论解决;在学习生字时可以采用小组闯关的比赛形式;在理解故事内容时可以采用小组情景表演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参与一个角色。学生为了小组的共同目标,往往较平时更加认真、投入。在这种有竞争、有合作的形式中,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表现出的团结友爱和强烈的集体意识。

三、实践拓展,在课外延续德育

1、课外阅读深化德育。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只是范例,利用课文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立足课文,拓展阅读,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方式。而德育教育也可以在拓展阅读中得到延续。比如,在教学了《“黑板”跑了》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爱迪生的故事》、《物理学家牛顿》等名人故事书,用他们的故事激励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刻苦学习、顽强钻研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又例如学习了《歌唱二小放牛郎》后,可以介绍其他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让学生多了解少年英雄的事迹,学习他们高尚的品质,体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学习语文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而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从课外阅读中提升了思想认识,汲取了精神力量。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阅读能丰富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

2、实践活动,知行合一。为继续深化德育教育,需要融德育于语文实践活动中。因此,我们平时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比如古诗文诵读比赛、课本剧表演、好书交流会等,这些都是学生喜爱的课外实践活动。

我在教学《月亮湾》后,为了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我们班便开展了“我的家乡”演讲会,学生在课外搜集家乡的资料,有的还亲身去走走、看看,感受家乡的气息。演讲会上,学生声情并茂地介绍起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萦绕于课堂。此活动便使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融为了一体。

总之,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智慧地把握德育契机,无痕地寓“育人”于“教书”,才能让德育的种子真正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