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专业岗位课程,提升职业迁移能力

2013-04-29 00:44刘新勇
江苏教育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财会专业提升创设

刘新勇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核心是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校既要培养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适应能力,又要提升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职业迁移能力。必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开发,创设职业岗位课程、拓宽专业口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才能达到提升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专业岗位课程;职业迁移能力;财会专业;创设;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27-03

职业迁移是指人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打破一生只固守于一次性职业岗位选择而保持不变的模式,进行跨职业、跨岗位、跨行业的职业变动。职业迁移能力是指人们应对职业迁移的变化能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生的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强弱决定其就业前景的好坏,如果学生具有复合型专业技能,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就比较强。如何加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这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因此,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要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技能、增强学生应对职业岗位变迁的能力为标准。

一、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体系难以对接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

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经济法》、《会计电算化》等学科体系课程。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在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中,虽然教材或课程内容作了适当调整,但从体系上说,基本沿用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学科体系,没有按照职业岗位设置相关课程,难以对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常常出现课程多而不专、散而不精的现象。在课程内容上也缺少与职业实践直接相关联的岗位技能知识,导致学生所学与所用之间的脱节。职校毕业生往往由于不适应具体的岗位要求,必须经过再次培训才能上岗而被众多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因此,职业教育有待立足于岗位而设置课程,实现课程与岗位的直接对接,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实践与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创新,不利于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随着企业会计新业务的不断涌现,我国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断发生变化,然而职业学校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实务教学环节时有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相脱节。同时,现有财会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而又不具备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特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我们应按照岗位设置课程,培养具备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业人才。因此,其教学单元可以按工作任务划分,教学内容可以按工作流程开展。而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是按学科理论框架设置,培养的是具备一定学科体系知识的研究人员,其教学单元是按理论逻辑顺序排列的。[1]所以,职校生职业迁移能力不强的弊端在毕业生离开学校的时间越长越明显。也就是说,一旦发生职业岗位变换,他们职业迁移能力的弱势将很快显现出来。

二、创设具有职业岗位迁移能力的

专业岗位课程的构想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先导,创设专业岗位课程的基本原则

1.以适应职业岗位群体的迁移为依据确立专业岗位课程培养目标

在进行职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其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构建岗位系列课程的知识框架,对当前的职业岗位及其相近的扩展性岗位进行认证或定位。

2.浓缩岗位技能

同一岗位系列内的课程应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立其兼有扩展性与独立性的知识结构体系,把岗位技能与岗位延展性技能浓缩在一起,增强跨岗位的知识联动。[2]

3.减少岗位课程内容之间的叠合性

针对以往主干课程内容之间频繁的重复交叉现象,为了保持岗位系列课程开发的独立性、延展性,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岗位课程之间的叠合。

4.提高职业资格要求的紧密度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提倡国家允许高职在校学生能够参与职业资格考试,以职业资格的要求,使专业岗位课程尽量融合职业资格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二)整合传统学科体系课程,创设专业岗位课程的思路

统观大多数职业学校财经类会计专业的众多课程,起着专业主干作用的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各主干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现象比较频繁,其中会计的概念、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式、财务会计报告在核心课程中都有涉及。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建构财会课程的品牌和特色,推动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可将财会专业各主干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按照会计职业的岗位功能,设置会计岗位课程。

(三)结合企业实际与课程设置原则进行专业岗位课程的创设分析

岗位课程的开设必须以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为依据,进行企业情况调研。以会计专业岗位课程的创设为例,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和诸多企业实践中的做法,企业一般都是根据自身规模大小、业务量多少等具体情况来设置会计岗位。大中型企业通常设置会计主管、出纳、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职工薪酬核算、成本核算、收入利润核算、资金核算、总账报表和稽核等会计岗位。小型企业因业务量较少,会适当合并减少岗位,设置出纳、总账报表和明细分类核算等会计岗位。由于财产物资核算、出纳、工资核算、往来结算、财务成果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资金核算等都是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岗位,总账报表核算是进行总分类核算和编制报表的岗位,稽核、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等都属于管理监督的辅助岗位。而明细分类核算能涉及较多的原始凭证,可以很好地体现岗位工作的实践特色,因此,在设计岗位课程时应该着重明细分类核算岗位相关操作的内容与构建。

(四)以企业岗位为依托,构建专业岗位课程的框架体系

根据上述岗位课程创设的思路分析,依托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以一般企业会计岗位设置情况为例,可尝试构建会计专业岗位课程框架体系(详见下图1)。

(五)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并不是终结性教育。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受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风险考验,不确定的社会需求必然会引发人们的职业岗位变化。[3]因此,岗位课程的设置有待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不断根据社会对会计职业的新要求来创设专业岗位课程,将教学课程内容与职业迁移能力相互对应,将学科教学转化为职业能力培养。设置的岗位课程应当针对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不仅要满足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职业的前瞻性。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更要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岗位课程实施的教学思考与建议

(一)适度淡化专业界限,强调岗位课程的选择与学习

学生在学完大类专业先导课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若干岗位系列课程进行学习。突出以岗位课程为核心,构建专业岗位群集,使学生在选择岗位课程时能把未来的职业规划纳入自己的课程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弹性,以适应相近岗位的职业转换。[4]

(二)充足配备具有专业实践业务素质的师资

整合后的岗位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复杂,涉及的知识面将更加宽泛,并突出了对学生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学校必须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负责对本岗位能力的调查分析,制订和实施相应的岗位系列课程建设方案,确保任课教师专业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保证岗位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着力重构专业岗位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通过建立以岗位课程管理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建设管理机制,形成一套与职业岗位相应的课程知识技能体系,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课程管理、运行、考核等机制。

课程改革与建设历来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核心,面向市场需求的岗位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最具实质性的核心工作,岗位课程的科学创设,对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与职业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延展性与前瞻性的职业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2]张晓东.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2(4).

[3]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试析通才与专才之争[J].会计研究,1999(9).

[4]郭奇斌,樊文斌,郭海清,王耀.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责任编辑:张志刚)

猜你喜欢
财会专业提升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校企合作下的财会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探讨
关于财会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财会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