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情感脉搏 感悟人间真爱

2013-04-29 09:59孔祥明
幸福家庭·教育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语文教学情感

孔祥明

摘 要:苏教版各册教材中都有不少篇目饱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感悟深情;巧做铺垫,自主感悟;读悟结合,真情再现;整合文本,弥补空白;深度解读,追求饱满等有效策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品味,感悟那充满人性的人间真爱。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学;文本解读

苏教版各册教材中都有不少篇目饱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这样的课文,文本即“情本”。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通过与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来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注重让学生朗读、感悟、想象,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主体参与性,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也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在品读文本的同时,欣赏人物,叩问生活,感悟生命的真谛。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国标)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记叙了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途中,彭总为了挽救战士们的生命,忍痛宰杀自己深爱的坐骑大黑骡子和其它马匹给战士们充饥的感人故事。反思这篇课文教学,笔者对文中人物情感的感悟和文本解读处理有以下粗浅的认识。

1 品词析句,感悟深情

本课就是一篇情感跌宕的文章,纵观全文,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彭德怀对战士的爱,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爱,战士们对彭德怀的爱,这4种爱在文中相互交织,相互碰撞,从而演绎出了一幕感人至深的故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就将引领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用眼睛去发现那一个个感人的细节,用心去品味那一次次真爱的流露作为本课教学的总体思路。

品词析句是触摸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感受人物跳动的思想,揣摩人物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含英咀华,想象文中人物的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其精神世界,鲜活其深刻思想,还原其思维过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人物的言谈举止,扣住人物的一个个细节,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品味彭德怀与战士们之间浓浓的战友深情。然而对4种爱的处理上也要有所侧重,先引导学生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然后重点体会和感悟彭德怀对战士的爱,在此过程中穿插体会战士们对大黑骡子和彭德怀的爱,使学生对文本中人物真爱的流露体会的更为饱满和深刻。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这些情感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体验语言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品味浓郁的情感,去体验心灵的震撼。

2 巧做铺垫,自主感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不能以自身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安排了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感悟文本,教师只是在感悟的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即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去发现人物真爱的流露。

不过,在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之前,为了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感悟的更为深刻,教师要做好一定的铺垫,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景中去。本节课,我就做了两个方面的铺垫,一是先让学生深入感受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抓住文中的一段直接描写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朗读。因为对这份爱体会的越深,就越能烘托出彭德怀对战士爱的深切。二是对草地的艰苦和红军战士因饥饿而昏倒的场面进行直观充分地体验,有了这份体验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杀骡子过程的自读感悟的体会就会更加深刻。

3 读悟结合,真情再现

从朗读中感悟,本质上就是一种凭借“语言—思维”功能去体验和感受文字语言内含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的逻辑思路、语法修辞的规律特性,以及声调韵律的搭配布置等。这种“以声释义”、“以声传情”的潜移默化的“助练”作用,决非默读及其它一些教学手段所能完全取代的。学生通过朗读,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自主地去感知理解、体验领悟、积累运用,这正是如今学生在课堂阅读实践中落实语言训练的重要方法、有效途径和得力保障。在学生充分自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时。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注重学生读和悟的结合。具体操作设计如下:

先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画出的语句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教师再根据学生体会的程度(即学生的生成)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旨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再要求学生将所获得的感悟融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之中。整个过程,力争体现“读中悟,悟中读”的教学理念。

如对文中彭德怀在20分钟后仍未听到枪声而对方副官长怒吼的一段话的理解,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读这段话,体会怒吼的口吻,再问学生,彭为什么要怒吼,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怒吼的?学生回答后接着问:对彭来说这是怎样的20分钟,在这20分钟里彭会想些什么?(主要引导学生往和大黑骡子朝夕相处方面去想)学生说完,教师一个转折:然而,残酷的现实又一次浮现在他的眼前,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正悄然离去,想到这,彭还能再等吗?因此他怒吼道……经过这样的渲染,学生不仅知道了彭德怀此时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且也能读出发自内心的怒吼的声音。让学生自主读,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悟,让学生充分地悟,就是让学生读出其中蕴涵的情呀!

4 整合文本,弥补空白

在我们的教材中,难免有部分课文内容因年代或地域的差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要消除或相对缩小学生认知上的代沟,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和感悟文本,教师就要做个有心人,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文本,收集相关的资料,根据需要或在课前进行了解,或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及时弥补学生认知上的空白。

本篇课文,学生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他们对彭德怀、对红军、对长征、对草地、以及对骡子等概念都比较模糊,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采取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和课前教师介绍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对红军、长征、彭德怀、骡子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上我又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再现了草地的艰苦和战士们因饥饿而昏倒的场景。学生只有真正体验到文本中所描述的环境和场面,才能唤起他们的真情,才能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才能更好地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5 深度解读,追求饱满

教师要想很好地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就必须自己先过好文本的解读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注重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要给学生一个相对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要力求全面客观,避免理解的肤浅和片面。

文本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已经显示的以外,常常还有一些意思没有直接说出来,而这些深层次的信息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去获得。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对重点语句的感悟,学生已走近了人物,也有更多的感受需要倾吐。于是,可以充分利用文字空间,拓展文字的张力,让学生紧密结合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本课中,对彭德怀杀大黑骡子原因的认识和理解上,我觉得不能仅理解到是因为队伍断粮,战士昏倒,彭德怀心疼,处于对战士的关爱而痛杀爱骑。我认为应该将彭德怀的这份关爱上升到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高度。作为这支部队的最高领导人,他有责任不惜一切挽救战士于饥饿之中,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他必须杀坐骑给战士充饥,以保护战士的生命。这样一来,学生对彭德怀的认识就比较丰满,不仅知道他是一位关爱战士,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首长,还是一位极负责任心,对战士和革命负责的红军领导人。

苏教版教材中选编的这类课文,或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学这类课文的意义也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因此,我们在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品味,感悟那充满人性的人间真爱。

(责任编辑 王昕)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语文教学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