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原刊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5月刊P147-P149)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初审通过的由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音乐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本文作者结合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从“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学科为基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三个方面阐述了对音乐新课程的理解与运用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课程标准;理解与运用
(本文原刊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5月刊P147-P149)
《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五大新的理念:
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同时《音乐》课程标准也给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
今天我主要就《音乐》课程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理解与感受,并愿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以音乐文化为主线——音乐育人
音乐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呢?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教育学音乐,这是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音乐教育人,这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也曾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是专业,教师是职业,音乐应该是立身之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向学生提供的是学习音乐的机会、足够的音乐知识和正确的音乐学习的方法。音乐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前提是通过音乐学科自身的艺术特点,来发展人的可塑造的各种能力。
“以音乐为教学主线”,处理好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恰当的、适量的进行音乐学科内容的综合拓展,牢牢地占领着音乐学科这块阵地。把学生对音乐要素的艺术表现作用的感知体验作为教学重点,突出音乐艺术的本质内容,以音乐为审美核心,处理好学科综合问题,遵循音乐教学中“以音樂为本”的教学原则,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音乐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土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以乐辅德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它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使人们在音乐的熏陶中,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从而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块沃土,将德育教育寓于音乐教学之中,用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进意识,让他们的心灵深处绽开绚丽的精神文明之花。
例如:《小孔雀,告诉你》是一首很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歌曲,曲调优美,具有傣族风情。通过歌曲的讲评、范唱、学唱和表演,不仅使学生能用优美、纯真的声音唱好歌曲,而且使他们从优美的旋律中懂得好孩子“不比穿戴比学习”,对学生进行了艰苦朴素的传统教育和爱学习的良好教育。
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其一生受益。新教材苏少版三年级上册安排了《义勇军进行曲》一歌,这首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并紧紧结合歌曲三连音、力度记号、进行曲这三个要点,结合视频、课件资料对其含义及正确的演唱方法加以示范。让学生在感受音乐本质特性中体会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领略乐曲的感召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以乐促智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又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三)、以乐怡性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小学音乐教材中含有这方面内容的歌曲很多,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
又如《歌唱祖国》、《祖国祖国多美丽》、《爱我中华》等歌曲都可以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学雷锋》、《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都是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凡长期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
音乐教育应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音乐教师要有机地结合音乐学科独特的教育作用,千万不能背离音乐本身的特性。我们音乐教师应用我们独特的音乐语言来塑造学生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二、以学科为基点——关注音乐本质特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
在课改实施六年之后,出现了一些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很多地方,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实施中,背离了音乐的本体,似乎离音乐有些远了;我们的音乐课更多关注的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一种课堂的整体结构;在体现音乐艺术的特点、音乐的本质特征等方面重视不够。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时,往往为了追求效果与形式,用了很多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运用到打击乐伴奏,从形式上看好象很热闹,但仔细推敲,其音乐的本质性内容很缺乏、空洞。在我们的音乐课中更多关注了一种形式、一种方法、一种课堂的整体结构;而忽视了体现音乐艺术的特点、音乐的本质特征。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音乐课?音乐课堂如何回归“本色教学”。 在听课、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扪心自问“怎样的一堂课才算是好课,才能体现出音乐教学的本质特征,既不偏离音乐课的特性,又能让人感受到简约而不简单,轻灵而不轻浮的教学艺术,展示出音乐课堂该有的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呢?”
我是这样理解“本色教学”的:
(一)、音乐本色教学的本质就是音乐课要有音乐课的特征:
首先,任何的活动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要素,使之贯穿于教学始终。
其次,绝不能把非音乐性的或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泯灭音乐艺术学科特点,冲淡艺术本身的鲜明个性,从而导致在教学上偏离音乐为本的原则。
(二)、音乐学科的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构建起音乐与其他学科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些收集来的资料恰到好处地运用在音乐教学中,更好地为音乐服务呢?
首先必须明确目标。就学科而言,音乐学科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一首歌曲、一节课而言,也同样有它相应的教学目标。把其它学科引进音乐课堂,必须以更好地促进音乐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而不能只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或博得听课教师好评就迷失了方向。
第二就是要把握时机。在围绕音乐学科进行整合的同时,必须把握好最佳的时机,以便决定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进行整合,以获得最大的效益。我们要时时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使音乐课堂既有活泼新颖的形式,又有深刻厚实的内涵,即是脱去了那层华丽的外衣,剩下的还是浓浓的音乐……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培养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是音乐教育的超级任务。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成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甚至是惟一动力,学生没有音乐学习兴趣,音乐课程就有可能成为虚设;就音乐教学而言,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或者说音乐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
如果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连个音乐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了。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在浩瀚無边的音乐海洋中,只有拥有一条兴趣的小舟,才能其乐无穷地畅游和探索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营造浓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审美注意,使其集中注意力。创设一个能让学生喜欢并尽快适应的新环境,应是所有老师的努力方向。
审美教育需要美的氛围,走进新颖别致、童趣盎然的音乐教室,学生的心情会蓦然开朗,对音乐课就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期待。除了上述的音乐教室环境的布置,创设音乐课堂教学情境,还适应于教学的各个阶段。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真诚的问候、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产生愉快的心情,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及一种期盼、渴望的情绪。
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情境激趣,可起到愉悦心情,激发兴趣的作用。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二)、不拘一格,兴趣导航
1、真挚歌唱
在小学的音乐课中,最基本的要数唱歌了,而演唱的教学中,我们会接触到识谱教学。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不感兴趣,因此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 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
2、立足课堂、多元整合
在教学中,立足音乐课堂,注重多元整合,让音乐教学海纳百川,与美术、语文、常识等众多学科综合教学,不仅使学生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音乐能力,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了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
(三)、欣赏享受,放飞心情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而音乐的美更是这其中的典范。一个人懂得如何去欣赏音乐,体会其中蕴涵的喜怒哀乐、人生哲理,他也必将成为一个心地善良、情感丰富的人。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覺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
(四)、轻松愉悦,科学评价
在以往的课堂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
每个孩子在兴趣、爱好、性格上都存在差异,要真正做到尊重每人孩子,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与选择权利。让他们有更多的的机会自由地选择考试的内容与方法,发挥其个特点。以演代考,来一个汇报演出,通过“音乐会”等学生喜爱的形式来完成。内容有吹、拉、弹、唱、舞的形式表现,学生可以单独的、小组的、双人的。要求人人参与发挥特长。在表演中,他们感到考试是一件快乐、简单而有趣的事情,学生玩的愉快、考的轻松。
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更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
在省音乐新教材培训讲座中充分地体会到了上述观点。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欣赏、感受、表现音乐的过程中享受音乐。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把课堂的舞台真正留给学生,“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如果能如此作为的话,学生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与主人。
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适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音乐潜能,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等等。这些教学思想无疑将是今后音乐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原载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5月刊)
参考文献
[1]华华.《浅谈“新课标”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下)2012年6期
[2]谢海燕.《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的认识实践》[J]《大舞台》2008年2期
作者简介:
陆志向,女,音乐教研员,1970年出生,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