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3-04-29 00:11缪俞蓉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问题分析校企合作对策

缪俞蓉

摘 要:校企合作是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学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实现为社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就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问题分析;对策

校企合作有利于解决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有利于准确定高职教育目标,有利于拓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途径,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1]。但从现阶段各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效果看,成功有效的典范较少,多数学校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运用好校企合作的模式。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出对策。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于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策略,是职业教育提出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虽然在思想上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来自于多方面原因。首先,国家宏观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虽然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但是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校企之间的协调。其次,社会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不够。企业认为他们只是选择人才,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把校企合作视为一种额外的负担。学校方面也不积极,认为校企合作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产物,给教学和学生的管理上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加之学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更没有积极性。可见目前校企合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实效性不强。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再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了贯彻好国家的政策,职业院校纷纷进行教育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职业院校通过多种形式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有学校按照企业所需人才来确定专业方向,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签订实训基地协议,形式产学合作体;有的学校与企业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咨询或培训服务,成立横向联合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也有学校与企业建立起真正利益共享关系,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也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的充分重视。事实上,我们在注重或是热衷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式的同时,更要重视对校企合作内涵的把握和本质的理解。注重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深化转变;从偏面地依赖企业,转向以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模式转变;从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转向贯彻实施国家职业标准转变。职业院校可以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校企合作,但是要执行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效融合是其内涵指向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对策

1. 要学习世界先进国家职业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的发达国家,一般都能够彰显本国职业教育特色,其他国家可以学习并借鉴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情,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传统,并且和这个国家的教育体系紧密相连。

美国采用“多元制”的办学模式。美国职业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级从业人员,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它的特点一是学校资金来源和合作教育计划之中,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升学教育结合在一起。学校教学和企业培训能够基本相协调, 从而适应了社会生产的需要, 也受到了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欢迎。日本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其发达的企业职业教育,企业所需的技术工人,基本由企业招收高中毕业生,自己进行培养,被称为“企业模式”的职业教育[2]。德国有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它的特点是以企业为主,先招工,学习地点分别在企业与学校交替进行,学生毕业要经历行业的技能证书考核,德国的“双元制”既进行工作实践又进行理论学习,这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的通用做法[3]。从这几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一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二是办学形式灵活多样,三是筹资渠道多样化。

2. 建立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

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层面上的统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指导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国家主导模式可以明确体现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特征,尊重教育规律,体现知识、能力递进的学习。各个职业院校在此基础模式上,可以根据学校不同,区域经济的不同发挥学校自身特性,开展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实践。有了顶层设计,职业院校就能清晰地认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基本要求,更科学正确地理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从而整体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3.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途径。

一是明确地方政府、高职教育、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定位。地主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法律政策来规范职业教育,对地方政府与高职教育、企业三方各自承担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明确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投入大量实训资源,人才培养的成本较高,政府必须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源投入。企业要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确保职业院校的教育特色和质量。企业要用长远及发展的眼光去思考,要把职业院校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要主动参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职业院校共建专业、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和经济实体,或组建职教集团,在校企合作中共享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学校方面,必需成立专门部门专门人员全面负责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出台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及奖惩措施,加大资金投入。

二是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从目前的校企合作情况分析普遍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关键在于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事实上,学校在校企合作的利益是获取真实的现场教育环境,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可以获得符合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校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能建章立制,同时积极引导和协调校企合作双方的种种利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三是要建立基于规范校企合作的约束机制。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都是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有激励就有约束,有约束才有规范,校企合作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校企合作的约束机制包括目标约束和行为约束。在目标约束中,明确校企合作双方应达到的目标,以目标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通过目标约束达到实现目标的目的; 行为约束是指双方约定特定的条款,指导双方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怎么做。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能够给校企合作双方足够的动力和顺畅的运行力,推进管理熵的减小,达到自组织的联动效果[4]。

四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质量保证机制。质量保证机制是提高工学结合质量的核心,也是促进工学结合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高职教育和企业要搭建平台,实现教学过程中各关键环节实行全方位监控与评价,必须以人才培养为重点。校企双方对质量保证要明确职权的划分,制定质量评估的条款、规定、程序和規范等。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层次、规模和模式上进行顶层设计,促进校企合作,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共生共荣的良好势态。

参考文献

[1] 《对高职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的思考》

[2] 中国建立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2-05/14/c_111949778.htm

[3] 管平,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建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高职教育研究,2013.6

[4] 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7

猜你喜欢
问题分析校企合作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