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英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是教给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数学课外读物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学生的数学阅读意识得到增强,数学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数学阅读是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汲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就是教给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一、数学阅读读什么
首先是数学教材的阅读。数学教材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良好习惯。虽然有些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整节课不需要让学生看书,课上得很生动。其实长久这么下去,学生将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一旦离开老师,他们就不懂得主动获取知识,也就不会学习了。
其次课后的“读一读”、“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的阅读。在教学不同的知识时,由于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课后阅读材料。这一部分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所学知识也联系紧密,主要是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我们应组织学生认真阅读。
另外,要注重数学课外材料的阅读。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数学课外书,引导学生选择一些适合的书,如《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课外读物》,《淘气马小跳学数学》,还可订阅《小学生数学报》等等,通过数学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数学阅读怎么读
数学教材中没有生动的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只有简洁严密的定义,抽象概括的法则,这些都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果像读语文中的课文那样通读一遍或浏览式地阅读,收效可能是甚微的。因此我们必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1.“举一反三”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一个问题,读一遍可能不知其意,变换形式多读几次,在读中领会、读中思考,也许就明白了。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以组织学生顺着读和反着读: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反过来读,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等等。这样变换形式,举一反三地读,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手势配合”阅读
在阅读时,有时配上生动形象的手势,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锐角与钝角时,让学生一边读“比直角小的角叫銳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一边用手书空画锐角和画钝角,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并加深记忆。
3.“咬文嚼字”阅读
这种阅读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重点词语、关键词语来阅读,通过对关键词语的反复捉摸推敲,来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在梯形的概念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里边关键词语是什么?如果把“只有”改为“有”行吗?通过对这些重点词语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梯形的含义。
4.“画图列表”阅读
数学阅读比较抽象,有时配上图表能够让人觉得层次清晰,脉络清楚,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如在烙饼问题中,配上符号化的图解,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烙三个饼的最快方法;再如阅读比、除法和分数关系时,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来阅读,可以清晰地反应出这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5.“圈划批注”阅读
为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阅读,防止学生快速浏览,有效调节学生的阅读速度,可让学生边阅读,边做记号,画重点(如重点词语画上横线,波浪线,或者三角号等)或者做一些适当的批注,比如在阅读比多少的题目时,可让学生标出哪种量多,哪种量少,从而确定用加法还是减法计算。这样让学生养成读书时边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定能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三、数学阅读何时读
1.课前设疑初读 初步感知新知
课前阅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预习。但是以往我们布置学生预习时,基本上是一句话:今天预习哪一页,这样的课前阅读基本上是流于形式。为了避免学生课前阅读的盲目性,教师可以紧扣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简要的导读提纲,以促使学生准确把握课前阅读的目标,并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为了检查课前的阅读情况,课始可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课前阅读的收获和存在的疑问。通过交流,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课前阅读状况,从而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2.课中释疑研读 深入理解新知
由于学生数学基础的不同,学习自觉性的差异,以及阅读能力的参差不齐,虽然他们每个人在课前都参与阅读,但所取得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很多学生在课前阅读中所获取的还只是一些残缺不全的知识碎片,在教师教学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再一次认真研读,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释疑中,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课知识。
3.课末整理回读 巩固提升新知
通过组织学生课前初读、课中研读,学生对新知已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课末再一次组织学生整理回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自主梳理,自主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对新知得到巩固与提升。
总之,数学阅读,应当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意识,而不是一种形式,它应当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