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亮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特别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之后,也深感数学教学的困难。智力落后孩子在形象思维的学习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强,对抽象思维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对于传统的灌输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那样不是我们现代需要的教学。因此,在学习减法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怎样才能明白减法的含义”“学生怎样才能有效学习减法”。经过教学后,我发现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尊重学生
国外有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教授,有一段时间着手研究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经过实践,他得出结论:要想教育孩子就要像孩子一样思考。我们一直都在推崇“尊重学生”,那么怎样才是尊重学生呢?老师就要像学生一样思考。只有人与人之间平等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才会那么顺畅,学生才能从老师身上获取知识。
教《2-1》一课,教学设计时,希望学生能够根据情景列出算式。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学习兴趣,课堂中我有意设计情景扮演、实践操作等学习环节,并且希望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减法含义。但是,学生在尝试列减法算式时,对“-”的使用很难理解,大部分学生都使用了“+”。于是,我没有办法,只能分步指导,没想到一个偶然使我取得了很大成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师指导,解决问题。
1.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树上本来有几只小鸟?应该写几?学生尝试书写。
2.“飞走了几只?(1只)那就是2只小鸟去掉1只,就减去。”
板书:“-”,学生尝试书写。
3.学生尝试回答:“减去几呢?”学生尝试书写,但是很困难。
4.指导学生认识“2-1”的减法意义:树上本来有2只鸟,后来飞走了1只。学生将“-”理解成“合起来”。
5.指导学生再理解“2-1”的减法含义。
(1)引导:“树上本来有几只小鸟?那应该写几?”指导学生伸出手指书空。
(2)引导:“飞走了,飞走了就要去掉。”老师边引导思考,边用手指表示飞走了。
(3)指导书写“-”。“你们看飞走了,飞走了就是去掉,去掉就要写减号。”
“减号怎么写呢?”老师顺势指导学生书写“-”。学生轻松完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的理解与书写都存在很大困难。老师只能通过反复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再强调“去掉、走了等表示物品减少时就应该用减法计算,减法计算时应该用减。”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这样的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只能够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来理解抽象的知识。
二、尊重差异
每个人都存在着差异,而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如何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发展是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强项,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在不同起跑线上各有所获,那就要发挥学生的能力强项,创建不同的学习风格。在学习《4-3》一课中,老师设计了《小猫钓鱼》的情景。在课堂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选择了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
1.情景扮演,学习分工
A.拼算式 B.管小鱼 C.当小猫 D.汇报员
师分配:一位小朋友完成拼算式。一位小朋友负责小鱼图片。
一位小朋友当小猫。一位小朋友当汇报员。
2.合作学习
(1)故事叙述:猫妈妈、猫弟弟、猫哥哥来到池塘边钓鱼。一会儿池塘里游来了4条鱼。
引导:“池塘里游来了几条鱼?你们组的池塘里有几条鱼啊?”指导B学生拿出4张鱼的图片。
(2)故事叙述:猫哥哥钓走了3条鱼。
引导:“猫哥哥钓了几条?小鱼放在篮子里”。指导C学生拿3条鱼图片放到篮子里。
(3)老师疑惑地问:“你们说池塘里还剩下几条鱼呢?请问减法算式是什么呢?你们组的对不对呢?”引导A学生将算式贴到黑板上,展示。
3.学生评价
(1)指每组的算式,问:“对不对?”引导D生:对,4减3等于1。
(2)小组读算式。
在课堂中,老师利用B学生的数数能力、C学生爱动、D学生能说会道,将每位学生进行学习分工。既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又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的特点,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无所事事”“陪坐”的现象。
情景活动,参与学习。
老师戴猫头饰扮演猫弟弟,指名4位学生戴小鱼头饰,情景扮演。
1.情景设计:池塘里有(4)条鱼。猫弟弟很认真地开始钓鱼了,一会儿就钓了3条鱼。
2.指导3位B、C组学生站到呼啦圈内。
3.引导学生理解:钓走几条?(3条)
师引导:“那池塘里还有几条鱼?”学生尝试回答。
4.引导学生尝试表达计算思考过程。
池塘里本来有4条鱼,钓走了3条,还剩下1条。
5.指导学生找出减法算式:4-3=1。
6.引导学生用手指在算式卡片上将“4-3=1”边描边说。
在教学中有观察学习、操作学习、情景扮演,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记忆减法知识,老师还指导学生进行“描”,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为部分写字能力弱的學生提供了书写的机会,为不能完整列减法算式的学生提供了书写与列减法算式的台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同时综合利用几种感觉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学习效果。尊重学生、尊重差异是有效提高教学的良策。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紫荆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