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茂
摘 要:辛弃疾的词句,展示出诗人热情豪迈、壮志难酬、悲中见壮的英雄气概,具有显著的自我展示特点。
关键词:辛弃疾;英雄气概;自我展示
辛弃疾,在其题材广阔、风格多样的词作中,深刻地反映了南宋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其炽热的情感与崇高的理想,更多地表现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可以说,爱国情感的浓烈、爱国理念的执著,构成了辛弃疾词作英雄形象自我展示的显著特点。
一、热情洋溢,雄健豪迈,笔力纵横中展示英雄本色
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崇尚、追求雄伟壮大之美。“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临江仙》),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他的英雄理想和艺术个性。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尤为强烈,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因而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即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等等,无不激情勃发,气冲牛斗。再看《菩萨蛮》一词:“郁孤台下清江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饱含爱国志士忧时之泪的江水,冲破阻挠抗金复國大业的“青山”,一往直前地奔向目的地,其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溢于言表,感情激荡,境界壮阔。
二、壮志难酬,失意感慨,绵延低回中尽显英雄气概
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丑奴儿》一词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的半生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迫害、打击。“欲说还休”的重复出现,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极其明显。同时,词人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由此借助于闲散生活的叙写,委婉地反映内心太多太深的苦闷。
《青玉案》一词展现了繁华热闹的世界,但就有人不慕繁华,独立于喧哗热闹之外的“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屡遭排斥后,借灯夕所见自述怀抱,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三、吊古伤今,悲中见壮,用典具象中凸现英雄豪情
辛弃疾词作的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历史典故。《水龙吟》叙写登楼所见所感,集中抒发了作者感念国事的忧患和英雄失意、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借用刘备典故,突出对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的敬仰;“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借用桓温北伐的典故,强调词人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面对古人的英雄业绩,此人或许有深沉的孤独和悲哀,或许有许多的痛苦和眼泪,但他那种拒绝平庸,不甘沉沦、壮志激烈的情怀仍然令我们叹服!
辛弃疾的报国思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展现了一个英雄志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垂名于册的伟大志向。雪洗国耻与收复失地是其毕生追求的事业,民族热情与对现实的愤慨是其一生难以破解的情结,所有这些都通过词人圆熟精到的技法完美地展现于世人,直到今天仍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
(作者单位 湖南省永顺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