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脑卒中是由于急性脑动脉的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24h或死亡,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脑梗塞。据统计,上海目前每年约有2.6万名新发病人,大量患者虽经治疗得以生存,但其中80%存活者带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当大量脑卒中后遗症的随访治疗与康复重任,笔者就近年来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后遗症病人的症状及治疗康复中存在的问题谈自己的思考。
1 对象
收集从2005年-2007年本人收治的家庭病床脑卒中患者5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龄56-96岁,平均年龄82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5.5年。
2 分析
2.1 发病前相关疾病 高血压48例,占96%;冠心病47例,占94%;糖尿病7例,占14%。
2.2 脑卒中后遗症病况 肢体功能障碍(瘫痪)37例,占74%。无生活自理能力41例,占82%。卧床不起者27例,占54%。褥疮患者9例,占18%。认知功能减退(痴呆)患者22例,占44%。死亡6例,占12%。
3 讨论
3.1 脑卒中后遗症治疗原则 抗凝、扩冠脉、降血压、降血脂为主,辅以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构建微循环及对症治疗,患肢功能康复等。
3.2 高血压病被认为是脑卒中的首要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地区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进行早期普治干预,实践证明取得可喜成果。国内:首钢人群心血管病24年干预效果分析,脑卒中标化发病率24年来降低54.7%,死亡率下降74.3%。亚太国际合作研究资料显示东亚人群如收缩压下降5mmHg,卒中发病率减少40%,从收集50例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占48例占96%,可见积极控制血压对减少卒中发生率的重要性。
3.3 促进患肢功能康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50例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瘫痪)37例占74%,长期卧床者27例占54%,无生活自理能力41例占82%,以上数据基本与本市目前脑卒中患者不同残疾的比例相同。从社区内老年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社区内目前处于后遗症期的患者大多没有经过早期和正确的康复治疗,而发病时间平均已经5年以上,患者由于肢体瘫痪、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自理能力,因此轻微的脑卒中被老年人视为毁灭性的事件,严重的脑卒中则被视为生不如死。开展传统的中医康复治疗如推拿、针灸等,对患者的肢体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明显效果,但因为家庭病床的医保费用总量控制要求,医疗费用无法承受,这是一个“瓶颈”,无法解决,因而是医疗需求与医保费用总量控制的一对矛盾,需要医疗管理部门的调整。
3.4 褥疮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收集的50例患者中,褥疮发生9例占18%,这与护工熟练的操作与清洁、患者的营养状况有直接关系,目前绝大部分护工没有参加正规护理培训,缺乏医疗基本常识。作为家庭病床医生,在家访查房时,对护工宣教解释翻身对于预防褥疮的重要性,置气垫床的好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发生时及其必要的。针对已发生的褥疮,及时请护士上门给予正确的褥疮护理,指导患者家属给予营养支持,是医生的责任,通过这样的工作,绝大部分褥疮患者均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愈合。
3.5 心理安慰和支持时树立脑卒中病人战胜疾病信心的保证,脑卒中患者由于偏瘫或全瘫,生活不能自理,常伴有抑郁、焦虑,患者情绪低落,家庭病床医生应适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生活上给予关心,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时与家属联系,尽量给予满足,使他们主动配合治疗,这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十分必要,良好的医德,热情和蔼的工作态度可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有效的医疗、康复指导,心理安慰,健康教育,符合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体现。
4 结束语
脑卒中后遗症是当今严重危害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是造成脑卒中的最直接因素,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是降低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保证。加强褥疮护理、关爱患者,对其心理安慰和支持,是树立脑卒中患者战胜疾病信心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