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勋廷 王金平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B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病,巨大子宫肌瘤较少见,我院遇上一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 女,41岁。发现腹部增大10个月,腹部发胀3个月。体检:腹膨隆,腹部触及一巨大包块,上界达剑突下3厘米,下界至盆腔,左右两侧超过腹中线,腹围99厘米,耻骨联合至包块上界36厘米,包块可推动。
2 方法
2.1 妇科检查 外阴(-),阴道畅,分泌物略稀,宫颈位于阴道右侧侧穹窿顶端,耻骨联合下方,暴露困难,内诊颈管缩短至0.2-0.3厘米,质中,无接触性出血,子宫前位,正常大小,偏右侧,无压痛,盆腔内触及一巨大包块,占满盆腔,稍活动, 囊实性感,无压痛。后穹窿及盆侧壁未触及结节。
2.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功、肾功无机离子正常。血Hcg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测定: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0.4mIU/ml。肿瘤标志物:CA-125 62.46/ml CA-199 8.84u/ml,E2 49.87pg/ml 癌胚抗原0.96ng/ml。
2.3 彩超 (经腹壁+阴道超声)子宫前位,大小形态尚可,内膜厚约1.2cm,肌壁回声尚均匀。子宫左侧探及巨大实性肿物,与子宫左侧壁分界不清,上界达剑突下,下界达盆底,包绕子宫颈前后壁,内部回声不均,部分呈漩涡状,未见明显液化。CDFI:肿物内可见散在少量血流信号。右侧卵巢可见,左侧卵巢显示不清。膀胱充盈欠佳、腔内透声可。盆腔未探及游离液性暗区。提示:腹盆腔巨大实性肿物,考虑浆膜下子宫肌瘤可能性大。
2.4 CT 平扫(见图1-3——轴位+冠、矢状位重建):腹、盆腔内见一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匀,大小约28×17×15cm,下缘于膀胱左后方约S4水平,上缘达T12水平,膀胱、肠管受压推移。增强后(见图4-6——轴位+冠、矢状位重建):肿物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多条强化血管影。子宫位于盆腔右侧,与肿块分界不清,其外前缘条形影与子宫肌层强化方式一致。提示:腹盆腔巨块性占位,源于子宫(浆膜下肌瘤?)可能性大。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2.5 手术所见 子宫约2个月妊娠大小,表面光滑,形态不规则;前壁突出一巨大肌瘤,形态不规则,上界达剑突下3cm,两侧达腋中线,表面光滑,活动,与周围无粘连,瘤体约28×27×12cm大小,重达8Kg,剖面呈编织状,灰白质韧。(见下图)
2.6 病理诊断 子宫平滑肌瘤,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宫颈未见明显病变。
3 讨论
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30-50岁,常为多发,大小不等,发生部位以子宫体最多见,分为粘膜下、肌层内、浆膜下肌瘤,较大肌瘤可发生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脂肪样变性,也可发生坏死、囊变、出血,在这些病理改变的基础上还可发生钙化,子宫肌瘤恶变率很低,不足1%。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作为子宫肌瘤筛查手段,能发现大多数子宫肌瘤,常不能准确定位,难以识别较小肌瘤。CT检查:缺乏典型表现,平扫肌瘤密度可等于或略低于正常子宫肌,增强检查可有不同程度强化,多略低于正常子宫肌的强化,但对钙化敏感。MRI:是发现和诊断子宫肌瘤最敏感方法,能检出小于3mm肌瘤,也易于分辨发生部位,诊断依据是在T1WI上,肌瘤信号强度类似子宫肌,在T2W上,典型肌瘤明显低信号,边界清楚。患者未行MRI检查,缺乏图像资料。
本病例依据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是巨大浆膜下子宫平滑肌瘤,重达8kg,填充腹盆腔,如此巨大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