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效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系,对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法制观念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系列因素、保障条件、价值效应等分析研判,解开了《基础》课程传统的学科式教学禁锢,走出了理实合一、实践育人的新路子,构建了以“育德树人,知理在先、实践育人、德育为天”的教学体系。目的在是启发实践育人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理实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066-02
引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称《基础》)的教学体系,如何从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的禁锢解放出来,从单纯的理论感召人向 “理實育人”转化呢?构建思政《基础》开放式、时代化、多维度的教学体系,它既能为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解禁,又能为实践育人模式脱困。
一、思政《基础》教学体系的理论与理念
1、国外道德教育教学理论借鉴
美国学者约翰·埃利亚斯(John·Elias)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 ①”;该理论为课程体系的建立,把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有机结合,奠定了思想理论的借鉴依据。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 “在做中学”的著名教育思想,“反对教师将理论观念直接强加给学生的做法,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应当是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得到道德训练,提高道德能力”②;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的教育原则“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2、思政《基础》课程教学理念创设
中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尔伯格(Kohlberg)提出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认为,如果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那表示其道德水平大部分仅在道德发展的较低水平徘徊,主要表现为:出于遵从权威,避免受到谴责的动机出发而维护所谓“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上述理论是让受教育者主动在概念中知理,实践中体验,行动中评价的心灵感知,达到道德水平的高位境界。教学理念的设定,应当集合知理性、实践性、行动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全程,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专业学科和学生的职业发展。由此,派生出的命题是“教学模式、培养核心、教育导向”这三个向度空间。因此,思政《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模式—三位一体,培养核心—职业道德,教育导向—就业创业”,归纳为“三向均衡合一”的教学理念。
二、思政《基础》教学体系的内容构成
1“一核多维”的课程体系。“一核”是指以《基础》课程内容为核心;“多维”是指以“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安全与风险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为维度的课程延展体系,配合核心课程教育目标,构筑校园体验、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体系,称为“一核多维”的课程体系。
2“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三位一体”是指课堂、校园、社会三个独立的教育教学空间,通过核心课程项目设定及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项目对接,形成多元情境空间的体验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 教学系列因素建设
⑴ 教学系列要素定位
“两篇三段式”的教学内容模块。《基础》教学内容模块是指将该课程教学内容分割成逻辑结构严谨,并且形成科学模块知识链的组成结构单元。“
“潜移默化、心灵感应”的教学指导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运行“潜移默化” “心灵感应”的教学指导思想,能够达到以意识来趋动意识,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人格来教育人格的内话教学目标。
“知理—体验—评价”的“三歩推进”教学法。它是指在学习的情境中明事理,在实践中体验,在行动中评价的教学系列活动过程。
“6+4”型的教学机制建设。它是指思政《基础》按理论课60%,实践课40%的课时分配,通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改方案》制定,确定课程教学的总章程和全部教学活动遵守的法则。
⑵ 教学手段资源建设
《基础》案例锦集汇编。案例的采集或编纂应当注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决不能用特殊的个案作为概念的印证,给学生带来负面效应。
《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它所体现的是教材体系的辅助建设和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教材体系的辅助建设包括: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习题库等;教学体系建设包括: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案例汇编、实践项目、活动性德育年度计划书、教学资源库、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平台、机制建设等配套的建设。
《基础》多媒体课件开发。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课件的创意,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素材在课件中集成,具有课堂教学极强交互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是促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网络为载林的多媒体课件,提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效果。
⑶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指为满足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实践育人教学的需要,开发、利用、整合学校和社会的实践实训基地的资源总称。
⑷ 教学体系的运行保障。建立了量化与非量化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及专业背景协调,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体系完成的保障。
三、思政《基础》教学体系的价值效应
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建立,紧紧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条主线,突出职业道德素质养成,培养就业创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已经形成了教学体系完整、实践系统完备、育人因素协调、教学方式完美的课程教学体系特色。课程体系的教学,通过理论教授、项目体验、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创制、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要素、实践项目和实践平台等建设全面协调推进;解决了适应时代化发展实育人模式问题;解决了课程内涵扩充与有限学时的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了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合理利用问题。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为实践育人模式提供了可运用、借鉴的例证。
四、结语
“徒道不足以自行”,创新高职思政《基础》教学体系,践行实践育人模式,目的是为了改变落后的学科本源主义及理论单一化的教学体系,实践中还需继续细致研探,本文仅为实践之原点,希翼启发开拓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李 洋.浅析中美两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异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7.
[2]刘晶辉.当代美国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探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范立仁,男,江西临川人,1956年10月生,教授,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
【作品渊源简介】:
撰写的《创新思政《基础》教学体系的实践育人论》一文,自2010年教育部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其建设与研究向教学体系转化以来,本人带领团队进行教学体系的探索研究,先后撰写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高职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体系重构》、《高职思政<基础>课内容模块构建》、《思政<基础>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定位》、《“三位一体”的高职生职业道德教学改革探讨》等论文,在公开杂志发表。2010年9月江西省高等学校教改课题立项的《“三位一体”的高职生职业道德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的研究课题,于2012年6月结题(书证号:JXJG-2012-2);课题的成果内容,包括上述部分论文外,还包括《基础》精品课程网站(http://117.40.239.7/SZ/),《基础》多媒体课件(光盘全程),《基础》案例锦集汇编,职业道德因素理论(由良心修养、国家意识、集体主义、职业规范四要素组成),《基础》课程“两篇三段九专题式”教学内容模块。《基础》 “潜移默化”、“心灵感应”的教学指导思想,“知理—体验—评价”触摸体验式教学法理论;“理实合一”的育人《教改方案》,“6+4”型的人才培养《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校园实践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建设及教学体系的运行保障。在实践成果方面:本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获国家级奖2项,省级奖11项,市级奖15项,合计39项。其中学生获省级奖8项,市级奖15项,计23项;教学改革获国家级奖2项,省级奖3项,校级奖11项,计16项。另有省级荣誉称号7人次。因此,本人主持申报的《思政<基础>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于2013年1月获江西省第十三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书证编号:20130737),2013年3月本人获江西省教育厅授予“2012年度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 荣誉称号。2013年8月,本人負责的《基础》精品课程获批准为江西省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