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道国
【摘 要】 目的:探讨Carisolv微创技术治疗龋病的有效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将我院160例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80例,治疗组采用Carisolv去龋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车针去腐治疗。结果:4个月后复查,微创组:伢典材料对龋病去腐有效76例,有效率为95.0%。对照组:车针去腐有效48例,有效率为6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Carisolv去龋微创技术治疗龋齿疗效显著,术后牙髓或尖周病变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Cadsolv微创技术;龋病;车针去腐;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81.1 【文献标识码】 B
目前,高速电钻等机械去腐方法是口腔内科门诊龋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存在很多缺点[1,2],常会导致进一步的创伤性治疗,常常发生意外穿髓和充填后疼痛等症状。化学机械去腐法自诞生以来,它通过一种类似超声振动的机头振动去腐[3,4],振动过程中将次氯酸盐类溶液喷于龋洞。化学机械去腐法对龋病的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可减少患者害怕钻牙的恐惧,这种新技术给患者带来治疗的安全感[5],颇受患者欢迎。Carisolv是一种有效的去除牙本质龋的方法,其在化学机械法的基础上发展成化学一机械微创去腐(Carisolv)技术。化学一机械微创去腐(Carisolv)技术操作简单且方便,是目前临床上最有潜力的一种去腐方法[6]。为进一步探讨Carisolv微创技术治疗龋病的有效性和实用性。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应用Carisolv微创技术治疗龋病8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龋齿患者160例,男80例,女80例。年龄34-67岁,平均45.3岁。牙合面龋40例,颊面龋40例,邻面龋80例。本研究160例均为牙本质浅龋或中龋,观察发现无明显刺激症状。随机分为微创组80例,对照组80例,其中磨牙70例,前磨牙80例,切牙10 例。两组间性别、年龄、龋齿部位与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微创组治疗方法(Carisolv去腐):操作过程中确保所有龋坏部分完全被凝胶浸湿后,选择Carisolv凝胶及专用工具,龋坏牙本质开始软化,用生理盐水冲洗窝洞,吹干,用探针检查去龋效果。对照组:车针去腐组治疗方法,常规高速牙钻备洞,光固化充填。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有效,治疗后患牙无发痛及夜间痛,牙髓活力正常。充填物完好。无效,治疗时或治疗后患牙有疼痛,充填物松动。
2 结果
4个月后复查,微创组:伢典材料对龋病去腐有效76例,有效率为95.0%。车针去腐有效48例,有效率为60.0%,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结论
龋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牙钻机械去腐备洞后充填,临床多发现患者不能耐受钻牙时带来的疼痛不适,更有甚者患上“治牙恐惧,传统技术就车针去腐技术而言,多由于龋损的不规则性破坏带来治疗难度,车针去腐时常导致过多的健康牙质被去除,导致延误治疗或致疗效欠佳的现象常有发生. Carisolv微创技术的优点:(1)去除龋坏组织更具有选择性,不损伤健康牙釉质和牙本质[6];对牙体组织和牙周、粘膜等无刺激性及副作用。(2)减少了玷污层的存在和减少露髓危险, 该技术对近髓处的龋病去除具有更精确的临床优势[7]。(3)缩短疗程,更多患者倾向于接受治疗。本研究组中的80例患者经过治疗,结果证实Carisolv化学机械法微创去腐技术对正常的牙髓和牙龈组织无损伤,伢典材料对龋病去腐有效76例,有效率为95.0%。车针去腐有效48例,有效率为6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综上所述,采用Carisolv去龋微创技术治疗龋齿疗效显著,术后牙髓或尖周病变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净德,王岩,逄爱慧.Carisolv掰于乳牙龋瘸法疗的疗效评价[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21(2):98.
[2] 陈进英.微刨龋齿去腐的有效性评价[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2):51.
[3] 胡立桉,朱声荣.展望Er:YAG激光治疗牙体硬组织疾病[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9,26:49.
[4] 吴友农,史道宗,史俊南.牙科畏惧症与龋病的关系[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3,13(1):57-58.
[5] 逢爱慧,汤国雄,陶学金,等.Carisolv微创技术治疗龋齿的临床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16(12):1795-1797.
[6] 郝春玲,郝桂萍.Carisolv系统修复治疗儿童乳磨牙龋的疗效及合作程度评价[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31(6):351-353.
[7] 梁保刚,张桂荣,赵奇.Carisolv伢典化学机械去腐法治疗深龋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10(2):62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