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海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我们要把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引导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
关键词:人民主体;党和政府;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01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具有重要意义。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以民为本”的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与“君”相对。“以民为本”,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民为重,君为轻”。
(一)中国封建王朝替代的启示
1、从“重民”、“保民”、到“民惟邦本”[1]
从盘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和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旬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主张的“民惟邦本”。 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中就存在着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传统观念。
2、不“重民”速亡的秦王朝
秦国统一六国,结束七八百年的分封和割据,此举顺乎民心。广大人民渴望统一之后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但秦始皇却看不到这一要求,而是继续用兵拓展疆域、造宫修陵筑长成,置百姓于水火之中。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3、人心向背定兴亡的大顺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攻占北京,结束了明朝的统治,然而起义在攻占北京43天便又被迫撤离,从此走向了失败的不归路。从进京时门上的“天王万万岁”进帖到撤离时被京城人“搜斩“,反差之大,触目惊心。义军的蜕变至部分将领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失去人心是最主要的。
(二)国内外政党组织的经验教训
不管是统治者的统治,还是政党的执政,都必须考虑民意,关注民心的向背。
1、中国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
蒋介石从大陆败退台湾后和他儿子蒋经国总结出失败最根本原因是两条:内部整个干部系统贪污腐败成风,根本不以“党国”利益为重;没有维护工人与农民的根本利益,失去占国家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1]。
2、苏联共产党兴衰的历史教训
苏共是列宁建立的有90余年历史和2000万党员的大党,因得民心而独掌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政权74年,没有构成威胁的反对派。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 8月解散苏共,人民没起来保卫苏共,各级党组织没抵制,军队也分裂和倒戈。如果说苏共垮台是社会矛盾总爆发的结果,不如说是苏共没跨越腐败陷阱,割断与人民联系,在人民不满和冷漠中失去支持,是自己打败了自己。[1]
3、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尼专业集团的兴衰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建立“民主、公正、自由、平等”社会,赢得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曾连续执政71年,由于长期执政,党内职团部门的一些领导人逐渐脱离了群众,只考虑个人的政治前途和既得利益,官僚化倾向和贪污腐败行为日益严重。也必然难逃失败的命运。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印尼一个拥有3600万党员、执政32年的政党失去了执政地位的——印尼专业集团。作为一个执政32年的执政党,之所以在3天时间内土崩瓦解,主要原因是苏哈托家族和其统治下的印尼专业集团内部的腐败。[1]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力的基础
中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宪法赋予的,不是自封的,是由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艰苦卓越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正确选择。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历史的必然
1、历史产生政党,也选择政党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人民备受欺凌,国家面临亡国,无数先进人物和有识之士,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通过政治的改革以实现救亡图存、变法致强的目标。孙中山号召中国人民团结拼搏,发奋为雄,成为最大强国。但是,维新派的政治改革被扼杀,孙中山革命未成功。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先后逐步演化和发展成为三种类型的政党,形成了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并存的历史格局。
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背叛革命,他们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个政府对内压迫工农大众,排挤打击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实行一党专政;对外向帝国主义列强屈膝投降,出卖主权。从而导致其政治上的孤立、军事上的失利和经济上的崩溃,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其他民主党派也没有成为执政党的潜质——经济基础、社会基础、阶级基础,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致使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比较薄弱。国家不统一、独裁专制盛行、国共两党尖锐对峙,在毫无民主传统的情况下,在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斗争夹缝中产生的民主党派,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独立的、能左右政治方向的力量,它具有进步性、革命性的一面,又具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的另一方面,因为其阶级局限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可能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当然也就不可能实现由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代表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独立发展资本主義道路的方略。
2、中国共产党的特质满足历史发展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党领导人民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3、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历史之所以最后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因为她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关于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建国方案,最终赢得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内的拥护。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是我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适应人民的需要,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希望国家繁荣昌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人民需要一个自己信得过的政党领导自己保护斗争得来的果实。中国共产党凭借自己立党为公的实践,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局部地区执政为民的言行,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共产党执政,人民拥护、赞成、支持、信服。
2、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追求
党领导人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奋斗,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
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消灭了剥削制度,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实现了由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3、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能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把实現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执政的最高价值追求。
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落实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主体,就是人民通过党的政府的组织引导,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就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1]。这一观点科学地阐明了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确立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打破了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英雄史观,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19世纪80年代,针对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错误观点,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再次强调,是人民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人民群众,而不是某些个别英雄人物或者某种外在于人的“观念”。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本质体现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1]苏维埃政权充分体现了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最大程度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各项政治权利。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2]在解放战争中,我们党和军队在人民支持下,依靠弱势装备打败了强大的国民党部队。陈毅元帅在讲到淮海战役时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正是依靠人民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
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从最高法律的角度规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创造主体。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针对农村改革所说的话颇具代表性:农村改革的政策和理论是从基层农民群众的智慧中提升出来的,“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农村改革是如此,其他领域的改革也是如此。
(二)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
1、党和政府之所以要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因为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不灵敏,具有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的缺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可以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2、强调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党的性质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在建立之初,就把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富强作为自己的宗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首要的问题去看待、去解决,这是我国改革发展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一条根本性原因。
3、坚持党和政府主导是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途径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奋斗的根本归宿,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主导是在愈益复杂的形势下,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着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引领全社会力量投入“五位一体”建设,形成党的领导、政府负责、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格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2. [美]易劳逸著,王建郎、王贤知译:《蒋介石与蒋经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4.《毛泽东选集》,第2卷
5.《邓小平文选》,第3卷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7.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8.[英]约翰·麦克里兰著,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2003年
9.雷厚礼:《中国共产党执政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