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柳清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全科医师综合干预措施对糖尿病型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收治型糖尿病患者9例进行社区综合干预干预期1年比较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控制率。结果:经过1年的综合干预措施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控制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结论:社区全科医师综合干预措施是促进糖尿病型患者得到有效防治的理想手段。
关键词糖尿病型全科医师综合干预措施效果评价
资料与方法
1年6月~11年6月收治型糖尿病患者9例建立慢性病档案将患者实行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生活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及糖尿病教育的綜合干预措施。历时1年比较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控制率(每个月测1次空腹血糖和餐后小时血糖每个月测量1次糖化血红蛋白)。
综合干预措施:①饮食干预:合理安排饮食指导患者控制主食一般成年人每天主食量5~g。提倡少食多餐每天进餐5~6次。②运动干预:提倡适量运动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等个性化地建议运动量以慢跑、走步、跳操、打太极拳等作为运动方式要求每次活动不超过1小时心率不超过1次/分。③生活行为干预:经常提醒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如勤洗澡、勤换内衣防止皮肤感染。注意保持足部卫生每大用温水洗脚选择舒适的鞋袜。足部的水泡、皲裂、外伤要及时进行处理等。④指导药物治疗: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合并症等情况指导正确使用各种药物。如对服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要反复讲解药物的治疗原理、作用时间、不良反应以及服药时间、服药方法等。同时帮助患者分析药物的疗效。⑤健康教育:对单纯血糖高而无合并症的患者举办防治糖尿病知识讲座每个月1次对病程较长、病情较重及有合并症的患者除集中讲课外还具体指导治疗。
统计学处理:采用P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数据均以(±)表示。P<.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综合社区干预措施比较所有糖尿病调查对象的BG、PBG、HbAI值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G=.86tPBG=.81tHbAI=.7P<.5)。见表1。
讨论
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剧增目前全国糖尿病患者总数约万。糖尿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巨大包括给患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以及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其并发症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甚至导致残废和早亡以往研究认为肥胖、高血压、脂质及脂蛋白代谢异常、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何比较好地干预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就成为当务之急。
糖尿病型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均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成人患病率已达.。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药物干预和预防糖尿病是有效的但健康的行为方式心理等非药物干预的疗效日益突出。
糖尿病型需要患者坚持长期的综合治疗措施。本干预研究的基本模式是以社区为基础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药物调整又对患者进行各种有关糖尿病健康知识的宣传并具体指导其行为、运动、饮食、心理及血糖监测糖尿病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动幅度。饮食干预是糖尿病基本治疗措施之一合理控制饮食可以有效减少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减轻胰岛庀赴母旱#;も细胞功能其他各种治疗都要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发挥作用。长期合理的运动可以使机体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增加敏感性增强同时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5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控制情绪、锻炼意志、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可消除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在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药物调整同时对患者进行各种有关糖尿病健康知识的宣传并具体指导其行为、运动、饮食、心理及血糖监测。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年的综合干预措施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控制率均有明显提高表明社区综合干预对于控制血糖、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行之有效的与林英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主动了解患者病情以多种方式给予患者综合治疗这样形成的新型医患关系十分有利于糖尿病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防治。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全科医师综合干预措施在实践中的效果良好具有低投入、高疗效、可持续发展等特点是社区医疗中可实施的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模式。社区综合干预措施是促进糖尿病型患者得到有效防治的理想手段值得在社区内积极开展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立群,赵伟波.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的评价[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7,6(7):-5.
方桂兴.型糖尿病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1,():557.
杨明功.糖尿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J].疾病控制杂志,,():19-197.
巫晓蓉,陈素文,陆晓伟.糖尿病遵医行为与糖尿病控制率的相关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8,1(1):6-61.
5章勇,倪佃芳,于彬,等.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8,5(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