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 沈怀兴
摘 要:文章对宣城方言常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用例的“硬证”进行考察,认为《汉语大词典》应增收其“有力的人证或物证”义。
关键词:宣城方言 硬证 《汉语大词典》
目前的宣城方言中,“硬证”指的是“有力的人证或物证”。例如“没有硬证,你这是血口喷人;空口无凭,拿出硬证;要硬证还不容易,大伙一起瞧瞧去”。
“硬证”这种用法在明清白话作品中用例也着实不少。例如:
(1)喜得佛爷爷当日度化弟子,写得有个“佛”字在弟子处,却才得这一硬证。(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九十四回)
(2)见都监娘子一面劝他,又一面说硬证的话,没奈何,只得应承了。(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七回)
(3)日间分明是你掷银调戏,二妇喊骂才出,是晚被劫,并未去财,况有手帕硬证。(安遇时《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卷九)
(4)夏鼎见铜匠走了,便道:“你说出首,有何凭据?王象荩道:‘这二百钱就是刚帮硬证。”(李海观《歧路灯》第七十六回)
(5)惟有北侠打劫一事真假难辨,须叫此人到案作个硬证,这厮方能服输。(石玉昆《七侠五义》第七十七回)
(6)叫别人想不到这一宗大事,却用个小孩子作个硬证,此事方是千真万确,的确无疑的。(第七十九回)
(7)署事官连忙打开验明,依然封好妥当,立刻备了黄亭子请了御冠,因郭氏是个要犯硬证,故此将他一同解京。(第八十三回)
(8)这蓝骁倒要严加防范,好好看守,将来是襄阳的硬证。(第九十九回)
姚美玲(2012)指出,晋南方言中“硬证”表示“强有力的人证和物证”,在永济、临猗方言中可以找到例证。例如:这事情就不要说了,干帮硬证,翻不了案了;打官司没硬证,肯定赢不了。与此同时,作者举出近代汉语中“硬证”此义项的诸多用例,旨在说明《大词典》对该义项的失收,应当补充。笔者对所举材料进行分析认为,“硬证”释为“有力的人证或物证”更为准确。
我们通过进一步考察发现,“硬证”的此义项,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和日常的写作中。例如:
(9)他在青年时代,大胆地向胡适先生借抄《红楼梦》孤本,与哥哥二人赶抄下来,使这件罕世之宝,提前面世贡献社会几十年,成为他“新证”中的硬证。(《华西都市报》2012年6月1日)
(10)根据媒体报道和有关信息,西高穴大墓还没有进行发掘,似乎就为墓主定了调,即曹操墓。文物考古专业上有这样的知识吗?是什么硬证使考古发掘人员“底气十足”地认定这个大墓是曹操墓呢?(《燕赵都市报》2010年9月17日)
(11)如果胡适的考据尚无硬证推翻,那么有一点似可肯定,那就是脂砚斋与曹雪芹的关系非常密切。(凤凰网读书《评纯粹文人小说〈金瓶梅〉》,2010年4月22日)
(12)软件方面,也需要拿得出硬证。圣庭苑实施了全面顾客管理,拿到了ISO9000质量方面和ISO14000环保方面的硬证。这些硬证是对圣庭苑服务质量的认可和说明。(世界经理人网,2007年8月10日)
因此,我们认为《汉语大词典》“硬证”应在“①捏造证词,一口咬定,诬陷别人。②指提供伪证的人”之外再增加一个“有力的人证或物证”义项。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委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2]姚美玲.《汉语大词典》释义商补——以“擘画”“搂搜”“索
落”“硬证”“柱脚”为例[J].语文研究,2012,(3).
(陈成 沈怀兴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