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认知语言学中,凸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凸显程度决定的。该观点目前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介词词义的分析”和“句法结构的分析”两个方面。这一观点同样可以在一类汉语特殊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得以运用。当两个词根中只有一个词根的意义成为复合词的词义,而另一个词根的意义被忽略时,这一联合式复合词就被称作偏义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义的保留与舍弃很好地反映了凸显的观点。本文以凸显观为理论基础分析汉语偏义复合词语义的凸显,概括性地总结出三种成因:语言发展、认知心理和传统文化。
关键词:凸显观 偏义复合词 语义凸显 凸显成因
一、引言
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以三个路向为代表: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Ungerer&Schmid,2001)。经验观认为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描写会对其意义加以人们所经历的部分;凸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凸显程度决定的;注意观认为人们的语言表达反映了事件中引起自身注意的那部分。(吴为善,2011)
实际上,凸显观主要是基于丹麦心理学家Rubin在心理学研究上的一个发现:我们依据各部分凸显程度的不同来组织大脑所接收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即格式塔心理学。这一观点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焦点与背景的区分。“焦点”指某一认知概念中突出的一部分,即引起注意的部分;“背景”即为突出焦点而起衬托作用的一部分。观察周围物体时,比如黑板上的一个图形,我们通常会将图形视为一个凸显角色,并将黑板视为背景。同样,我们听歌曲时,能很容易地区分歌手声音和乐队伴奏,并认为前者凸显在后者的背景之上(蓝纯,2001)。认知语言学家关心的是影响焦点选择的因素:我们对焦点的选择取决于感知主体。
焦点/背景原则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介词词义分析”和“句法结构分析”两个方面。
认知语言学家Talmy运用焦点/背景原则来解释自然语言中的空间关系,包括方位关系和位移关系(吴为善,2011)。焦点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方位关系,而方位关系和位移关系总是由介词表示,因此介词的意义被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是焦点/背景关系。例如“The pen lay on the table.”一句中介词“on”就表现出了焦点“pen”与背景“table”的方位关系;“The pen fell off the table.”中介词“off”体现了焦点“pen”相对于背景“table”的位移变化(Lakoff,见张纯辉,2011)。“Over”“under”“in”“front”等方位介词和“along”“across”“through”等表位移的介词都反映了凸显观。
焦点/背景的区分不仅可以解释介词意义,还可以解释句子结构类型。凸显观认为:句子主语的选择取决于句子所描述的情景中各要素的凸显性(Ungerer & Schmid,2001)。例如,传统“主—谓—宾”结构实际上就体现了焦点、背景的区分。具体地说,在简单句里,主语相当于焦点,宾语相当于背景,而谓语动词则标识了二者的关系。以水杯和桌子为例,在用语言表述这一情景时,我们通常会说“The mug is on the table.”而不说“The table is under the mug.”(Langacker,见蓝纯,2001)。Langacker在分析句子主语和宾语的选择时还引入了“射体—界标”概念,进一步补充了焦点/背景原则。射体和界标的实质分别是凸显关系中的主要焦点和次要焦点。主语和宾语的选择从根本上讲是由说话者对焦点和背景的主观选择来决定的。焦点/背景原则也可以通过复句的主句和从句形式表达出来,这与人类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顺序是一致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从句中的事件往往是主句事件的起因或前提,所以从句对应的是背景,主句对应的是焦点。(吴为善,2011)
在认知语言学分析中,焦点/背景原则首先表现为方位和位移关系。与此同时,焦点/背景原则还被运用于语言时间事件研究和句法分析等方面。近年来,我国学者利用该理论对倒装句、汉语谐音广告语、歇后语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显示出了该理论在研究语言现象上的解释力(赵艳芳,2001)。但对于汉语中偏义复合词语义凸显这一特殊现象,除了2010年出版的《文教资料》上“语言文学研究”板块的一篇文章涉及了一点相关内容外,目前几乎没有正式的研究材料可以找到。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丰富了汉语词语的研究,而研究汉语偏义复合词的语义凸显,将进一步加深对偏义复合词语义的理解和掌握。
二、偏义复合词
按照语素的含量可将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认知语法概论》(王寅,2006)认为合成词可以分为复合式合成词和附加式合成词两大类。复合式合成词就叫作复合词。复合词由词根语素按一定方式构成,根据语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五种,即联合式、偏正式、补充式、动宾式、主谓式和重叠式。附加式合成词就是派生词。《现代汉语概论》(黄锦章,2009)主张合成词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可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复合词的两个直接成分,由体现概念意义的语素充当。体现概念意义的语素,称为词根。按词根和词根之间的语义关系,复合词可分为联合式(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构成,如“制造”“人物”和“忘记”)、偏正式(前一个词根修饰、限制后一个词根,如“铁路”)、述宾式(前一词根支配后一词根,如“出席”)、述补式(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如“扩大”)和主谓式(后一词根陈述前一词根,如“面熟”)。合成词的另一种类型派生词的两个构词成分,一个由词根充当,一个由词缀充当。词缀是指附加在词根上面、起语法作用的语素。两本著作中的分类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措辞上有些许差别。其中联合式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构成,两个词根的语法地位相同。如“道路”“声音”和“睡眠”中的两个词根意义相近,可以互相解释;“骨肉”“分寸”和“岁月”中两个词根意义相关,复合词产生新的意义;“左右”“买卖”和“呼吸”中两个词根意义相反,复合词产生新的意义。还有一类复合词如“动静”“国家”“忘记”“睡觉”,它们的两个词根意义相近或相反,但是复合词的意义采纳了其中一个词根的意义,“动静”的意义在于“动”,“国家”的意义在于“国”,“忘记”的意义在于“忘”,“睡觉”的意义在于“睡”。这类词被称作偏义复合词。“偏义”这一概念最早由黎锦熙在1930年提出。(肖晓晖,2003)
联合式复合词与偏正式复合词经常被混淆。联合式复合词如“口吻”“文字”和“雷霆”等容易被误认为偏正式复合词一般是因为不明白其中某一词根的意义。例如不知道“吻”是嘴唇;“文”是文章的意思,误以为“文”是“文书”的意思;不知道“疾雷为霆(郭璞,1985)”。而联合式复合词中的偏义复合词如“窗户”“妻子”被误认为是偏正式多是由于不注意汉语的偏义现象,忽略了有一个词根在词中意义消失,硬给它强加了某种意义。例如硬把“窗户”中的“户”理解为“口”,把“妻子”的“子”与“男子”“女子”的“子”类比,理解为“人的通称”。偏正式复合词被误认为联合式的情况则较少,一般发生于“捏造”“铭记”之类的词上。这类词由两个动词性词根构成,缺乏古汉语知识的人不容易看出其中的修饰关系,“捏”“铭”是“造”“记”的方式。那么如何判定一个复合词是否是偏义复合词呢?
根据偏义复合词的特点,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确定这类词或分辨非偏义复合词:首先,偏义复合词由两个单音词构成;其次,复合词内部的两个词根,其意义关系必须是相关或相反的并列,即为联合式复合词;最后,从词义考虑,偏义复合词形式上是两个词根,但复合词义只用其中一个词根的意义。(朱星,1982)
三、偏义复合词的语义凸显
偏义复合词是指复合词内部的两个词根是相关或相反的并列关系,但复合词义只采用其中的一个词根的意义。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偏义复合词的最主要的特征实质上是词根语义的凸显。凸显复合词的一个词根,这个词根的意义充当整个复合词的词义,另一个词根的意义消失。被凸显的词根可被视作焦点,意义消失的词根为背景。
(一)根据偏义复合词在形式上呈现出的两个词根词性一致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名词性词根+名词性词根”构成的名词性偏义复合词
名词性词根“国”与“家”构成了名词性偏义复合词“国家”;名词性偏义复合词“质量”由名词性词根“质”和“量”构成。“国家”凸显词根“国”,另一个词根“家”的意义失去;“质量”中保留了“质”的意义,放弃了“量”的意义。“国”和“质”为焦点,“家”和“量”成为背景。
其他此类的偏义复合词还有“妻子”“狐狸”“人物”等,分别以“妻”“狐”和“人”为焦点。
2.“动词性词根+动词性词根”构成的动词性偏义复合词
动词性词根“忘”与“记”构成了动词性偏义复合词“忘记”;动词性词根“死”与“活”构成了动词性偏义复合词“死活”。“忘记”凸显词根“忘”,“记”的意义失去;“死活”以“死”为焦点,“活”为背景。“死活”多用于否定句,实指死。
同类词有“传播”“吵闹”“封锁”“释放”等。
3.“形容词性词根+形容词性词根”构成的形容词性偏义复合词
形容词性偏义复合词“好歹”由形容词性词根“好”和“歹”构成,“歹”为焦点,“好”为背景。“缓急”以“急”为焦点,“缓”为背景。“好歹”在使用中可取“好坏”和“危险”之义,在此取第二个意思,即为“歹”之义。“缓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和缓和急迫”及“急迫的(事)”,在此取“急”的意义。
与此相同的词还有“轻重”“干净”“孤独”等。其中“轻重”的情况与“缓急”和“好歹”相同,取其一方面的意义。“干净”以“净”的“洁净”之义为焦点,“干”的“无水分”之义被忽略。“孤”意为“孤单”,是焦点,“独”意为“单独”,是背景。
而“副词性词根+副词性词根”构成的副词性联合式复合词、“介词性词根+介词性词根”构成的介词性联合式复合词以及“连词性词根+连词性词根”构成的连词性联合式复合词通常两个词根的意义都保留或重新产生新的意义,因而几乎没有这几种类型的偏义复合词。
(二)除了按词类来区分偏义复合词外,还可以按照凸显顺序,即焦点和背景的位置关系,将偏义复合词分为两类。
1.焦点在前,背景在后
“窗户”中的“窗”是焦点,“户”指单扇门,是背景。“忘记”的焦点是在前的词根“忘”,在后的“记”是背景。“悲恸”指非常悲哀,取在前的词根“悲”的意义,以“恸哭”之义的“恸”为背景。这类偏义复合词焦点在前、背景在后,凸显前面的焦点。
2.背景在前,焦点在后
“杨柳”可泛指柳树,该偏义复合词中的后一个词根“柳”作为焦点被凸显。“吼叫”一词的焦点是“叫”,背景为“吼”。“干净”在前面已经提及,焦点是后面的“净”。本类偏义复合词背景在前、焦点在后,凸显后面的焦点。
无论采用哪一种分类方式,偏义复合词都有一个作为焦点的词根和另一个充当背景的词根,在语义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认知语言学中的凸显观。
四、语义凸显成因
前面解释了汉语偏义复合词语义的凸显,这种凸显的成因是什么呢,或者说,是什么决定了哪一个词根作为焦点被凸显意义而另一个词根成为背景失去其意义呢?本文从三个方面做了探讨。
(一)语言发展
语言的双音化发展趋势及词义变化中词根意义的消失都会形成联合式复合词中一词根意义被凸显,另一词根意义被忽略的现象。
词有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趋势,即双音节化。而顺应这一趋势的最普遍做法就是将与单音节词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以联合的方式捆绑在一起,但是只保留原单音节词的意义。“车马”“肩膀”“窗户”“灯火”“报纸”等都是偏义复合词,并且意义都偏向第一个词根。 当人们表达第一个词根的意义时,为了凑成双音节,更加符合说话的习惯,就联想到了与该词根相关的词根,并用它来补充音节,这样就形成了偏义复合词。“两字并列是汉语造词广泛应用的格式。……以一个字为主体, 连上一个意义相近或有关的字作陪衬……双音化用意尤其明显。”(吕叔湘,1999)
一些联合式复合词原来的两个词根都表示各自的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一个词根的意义消失,变成了只剩下一个词根意义起作用的偏义复合词。“衣裳”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衣”指上衣、衣服;“裳”是古代的下衣,是裙的一种,但又不同于现在的裙子。下衣已经不复存在,“裳”的意义也就随之消失了。
语言的不断发展使偏义复合词得以大量出现。
(二)认知心理
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指出,凸显的事物是容易引起人注意的事物,也是容易记忆、容易提取、容易进行心理处理的事物(吴为善,2011)。凸显观的一般规律包括凸显人、不凸显物;凸显整体、不凸显部分;凸显有害、不凸显有利;凸显特殊、不凸显一般等等。我们可以试对现代汉语中偏义复合词语义的凸显做分类阐释。
1.凸显人,淡化物
在人的认知中,“人”的相关概念相对于物来讲更为人所熟悉,人更容易关注自身。因此,关于人的概念凸显度就会比较高,语义也就会偏指这一方。如:偏义复合词“人物”就凸显了词根“人”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有关概念中也有凸显与不凸显之分,“妻子”就是凸显较长者,不凸显较年幼者。
2.凸显整体,淡化部分
从认知上来讲,整体在头脑中比其组成部分更容易识别和记忆,因此整体凸显于部分中,这已经得到许多心理学实验的证明(马玲玲,2012)。整体概念一般会凸显,语义也偏指这一方。偏义复合词“国家”和“面目”正是凸显了整体“国”和“面”。“国”的一部分——“家”以及“面”的组成部分——“目”则成为背景,不被凸显。
3.凸显有害的,淡化有利的
就人的经历与感受来讲,人们往往希望自身获利,但当有利的和有害的同时出现时,后者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有害的常常被作为焦点凸显出来,其意义也就成为整个复合词的词义。前面提及的“死活”和“好歹”都是凸显了有害的词根的意义。
4.凸显特殊,淡化一般
在同一范畴事物中,特殊成员更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成为“焦点”凸显出来,使语义偏指这一方。“都”指首都,“城”指城市。“都城”中显然“都”以其特殊性被凸显,使“都城”偏指“都”,其意义也成为偏义复合词的意义。(马玲玲,2012)
以上几种凸显实质都是认知心理造成的凸显,因人的主观因素而存在。
(三)传统文化
词根的凸显一开始不固定,历史、政治等的发展使其凸显不断固定化(谢薇薇,2010)。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偏义复合词语义凸显现象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其中两个比较明显的方面是尊卑思想和委婉表达。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族形成了牢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一些原本意义平行的两个词根组成的复合词,逐渐演变成重“尊”义、轻“卑”义的偏义复合词(柯莉,2004)。例如“国家”一词,“国”最早指天子诸侯统治的范围,“家”指家庭,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连用,并逐渐发展成一个凸显“尊”的偏义复合词。
委婉是指不直陈本意,而是用曲折婉转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是中国文化中一种传统表达形式。当人们说到某种不好或不吉利的事情时,总想连带相对的好的一面,使话说得比较委婉,给人以精神上的安慰。“存亡”“安危”等偏义复合词表示负面的意义,但与正面意义一起出现,这实际上暗含了人们对美好、正面事物的憧憬和追求。(王钟坤,2003)
语言发展中的双音节化趋势以及词义的消失使偏义复合词得以大量形成;主观认知心理呈现的一些规律决定了偏义复合词中一词根成为焦点被凸显,而另一词根作为背景被淡化;传统文化也以其独特的尊卑观念和委婉表达成为偏义复合词语义凸显的形成原因之一。
五、结语
凸显观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除了表现在介词词义的分析和句法结构的分析两个方面外,还可以在汉语偏义复合词中得以运用。偏义复合词中一个词根语义的保留和突出与另一个词根语义的消失或舍弃反映出凸显观的理论及规律。作为汉语复合词的一种特殊现象,偏义复合词词根意义的凸显与不凸显有其规律及原因。本文以凸显观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汉语偏义复合词语义的凸显现象,从语言发展、认知心理和传统文化三个方面解释了汉语偏义复合词语义凸显的现象及原因。语言发展的趋势是偏义复合词得以大量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观认知心理决定了被凸显的对象;而传统文化也影响着偏义复合词语义的凸显。本文尽力做了相对较完整的探讨,但因篇幅有限,未能针对偏义复合词做更加详尽的分类,此外,凸显成因也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郭璞(注).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黄锦章.现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蓝纯.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3):
14~20.
[7]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A].吕叔湘著译.汉语语法
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马玲玲.现代汉语联合式复合词的认知阐释[D].新乡:河南师范
大学,2012.
[9]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王钟坤.从偏义复词看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J].桂林师范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3,(2):20~23.
[11]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12]肖晓晖.浅谈“偏义复词”的几个问题[J].唐都学刊,2003,
(2):96~100.
[13]谢薇薇.从认知视角看汉语偏义复词语义现象[J].文教资料,
2010,(25):32~34.
[14]张纯辉.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分析与展望[J].学术论坛
(理论月刊),2011,(2):39~41.
[1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7]朱星.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孟茹 山东青岛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26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