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凤
摘 要: 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情感有效树立的外部“要素”,是学生学习情感有效激发的重要“基础”。作者根据新课改目标要求,在研究和分析当前教学情境创设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不足及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情境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学习活动,离不开良好外部学习环境的有效“保证”。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情感、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忽视教学情境的能动激励功效,不注重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设置枯燥、单调、乏味的教学氛围,学生内在能动情感受到压制,学习效率低下。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将教学情境创设作为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已成为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一、存在不足
一是创设的教学情境缺乏生动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能动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忽视教学情境的情感激励特性,未能将教材内在生动特性与教学情境内容有效激发,将生活性、趣味性、矛盾性、历史性等内在特性进行有效渗透,导致教学情境枯燥无味,不能将学生学习数学的“敏感区”进行有效激发,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和能动的情感。
二是教学情境创设方法单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往往采用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只在教学伊始设置教学情境,在整个教学进程中,不设置教学情境,直接讲解教材内容和问题案例。初中生在单一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兴趣“大减”,缺少能动学习的“欲望”。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导入新课环节,设置了“小组动手研究探析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教学情境,在新知讲解、巩固练习和总结提升等环节,全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清一色”教学活动,未设置合作性、探究性、问题性教学情境,不能将学生能力训练渗透到教学情境中,降低了教学效率。
三是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贴合不紧密。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境是教学内容的外在生动表现。在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忽视教学情境的“概括”特征,教学情境的内容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要求等方面贴合得不密切,联系得不充分,使教学情境失去了“概括”、“引导”、“激发”等功效,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如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教学活动中,教师设置了“如图所示,有一块等边三角形木板ABC的边长为1,现将木板沿水平线翻转(绕一个点旋转),那么所得到的这个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的教学情境。这一情景的设置,未能结合“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教学目标要求,紧扣该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致使教学情境内容与教材内容及目标要求关系不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是教学情境脱离生活实际。数学学科一门生活性的基础知识学科。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虽然来自于现实生活,但是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初中生虽然模糊感觉到这一问题或现象的存在,但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视野相距较远,不可能引发初中生有效地学习。例如,在“函数抛物线”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股票走向趋势的抛物线”情境,学生虽然知晓股票这一事物,但知之甚少,面对这些花花绿绿的曲线,往往看的是糊里糊涂,影响教学进程。
二、解决策略
一是创设生活性教学情境,增强初中生的能动学习意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数学。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置过程中,要发挥数学学科的生活应用特性,通过设置紧扣教学目标要求,紧贴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教学情境中,内心产生能动、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参与师生教学互动。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设置“现实生活中通讯话费的销售方案”、“购置生产用品的最佳方案”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知该知识内容活动。又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应该展示飞机、蜻蜓、风筝等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感知找寻到内在本质。
二是创设矛盾性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主动探知情感。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学情境的设置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设置矛盾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产生能动探知的欲望和追求真相的“潜能”,从而“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中,教师设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则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感知该情境时产生了疑惑和矛盾,此时就能带着“疑问”和“问题”,主动探知教学内容,查找命题的“真相”。
三是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提高初中生动手探析技能。实践是人类进步的阶段,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初中数学教师应将实践探究学习技能培养作为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任务,设置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和指导初中生开展行之有效、卓有成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策略、分析问题内涵过程中,获得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如在“相似形”章节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设置了如下教学情境:我们把相似形的概念推广到空间,如果两个集合体大小不一定相等,但形状完全相同,就把它们叫做相似体。例如,甲乙是两个不同的正方体,正方体都是相似体,它们的一切对应线段之比都等于相似比(a ∶b)。设S■、S■分别表示这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则S■∶S■=6a■∶6b■=a■∶b■,乙分别表示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则V■∶V■=a■∶b■,(1)下列几何体中,一定属于相似形的是哪个?A.两个球体;B.两个圆锥体;C.两个圆柱体;D.两个长方体;(2)请归纳出相似体的三条主要性质:①相似体的一切对应线段(或弧)长的比都等于什么?②相似体表面积的比等于什么?③相似体的体积比等于什么?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探析活动,在探知该情境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技能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要紧贴主体实际,紧扣教材内容,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索、理解学习内容,促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