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琴
摘 要: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首要途径和重要条件。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实践证明,阅读活动已成为培养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及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初中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阅读是人类进步发展的阶梯,是人类获取成功的“钥匙”。阅读,作为汲取、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重要技能。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主体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教材及相关材料的阅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环节之一,教学实践证明,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有助于学生能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应能通过观察、阅读和思考领会数学语言所表示的数学概念、原理,善于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与推理的方法描述数学问题和证明数学问题,并且语言简约、条理清楚。”但在实际教学中,它却常常被一些教师忽视,片面地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英语、政治等学科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只要能够记住数学公式、性质、定理、法则即可,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深入阅读题目,不能摄取完整、正确的信息,准确读懂题意。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是提高初中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紧扣教学情境情感激励特性,让初中生在阅读中激发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学生能动积极开展学习活动的思想保障。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初中生在研究和分析新知内涵要义、问题案例策略的过程中,经常忽视“阅读”方面的训练,采用单一的探析方法开展学习活动。究其原因,是由于初中生忽视阅读活动的重要性,缺少阅读学习的自觉性。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初中生阅读的积极性,通过生动典型的现实案例,让学生感知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同时,根据教材特点、学生个性特性,以教材为载体,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阅读训练为主要任务,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地进行阅读学习活动,从而实现从“要我读”向“我要读”的转变。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王叔叔家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的菜地,腰长为40米,一条笔直的水渠从菜地穿过,这条水渠恰好垂直平分等腰三角形的一腰,水渠穿过菜地部分的长为15米(水渠的宽不计),请你计算这块等腰三角形菜地的面积。”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问题条件过程中,认识到掌握和解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内容的现实意义,从而带着主动情感,认真、仔细阅读问题案例内容,解析案例。
二、抓住数学知识点内在联系,让初中学生在阅读中把准意图。
数学知识点之间是相互独立且深刻联系的。学生在研析问题案例的过程中及找寻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分析思考等活动,深刻领会和掌握问题设计的意图,从而实现由给定的条件与或求证的结论与有关定理相结合。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研析问题条件内容活动,逐步引导学生领会和把准问题案例的内涵要义,在掌握问题条件内在联系过程中,正确、深刻地把准问题案例设计意图及深层次的内涵要求。
问题: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P是AD上的任一点,求证:AB-AC>PB-PC。
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AB>AC,AD是∠BAC的平分线,你能得到什么讯息?”学生答道:“会得到这个三角形是不规则的三角形,要运用到三角形的相关内容。”“问题中要求证AB-AC>PB-PC,应通过什么方法?”“截取法,在AB上截取AE=AC,连接EP。”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活动,得到了该问题的解答策略。同时,也领悟到该问题的解题意图是,正确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内容,通过把一个角沿它的平分线对着,从而使两部分重合的特点,进行等量替换,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思考、阅读和联想掌握了解题意图,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解题方向,解题时自然得心应手。
三、利用数学学科知识丰富内涵,让初中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弦外之音”。
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严密性的基础知识学科,数学语言在表达内容和展示内涵上具有精准性、严密性的特点,数学语言倡导表现内容的言简意赅。初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时,就要能够通过研读手段,层层“剥茧”,展露出问题内涵的极其丰富的“题外之音”,感悟和掌握问题案例的“言外之意”,从而实现对问题案例的有效解析。例如在讲解“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E是CA的延长线上的一点,且∠AEF=∠AFE,求证:EF⊥BC”的过程中,学生阅读问题条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证EF⊥BC,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学生认为,可以延长EF与BC相交于,证它们的夹角为90°或证明EF垂直于BC,利用a∥b,b⊥c,从而获得a⊥c的结果。此时,教师又出:b这一中间量如何确定?学生认为,图中与BC垂直的直线可由BC边中线来担当,则问题可得到解决。“这一过程中,要运用什么知识内容?”此时,学生领悟到,该问题实际是引导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的有效运用。这样,学生既获得了解题的策略,又领悟了问题的“言外之意”,做到了“闻一知十”。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将阅读教学渗透在教学全过程,通过阅读活动,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实践能力等方面获得有效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摒弃传统教学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为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