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的分析

2013-04-25 07:43王建民李星
考试·教研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亦师亦友书院师生关系

王建民 李星

【摘要】 教育有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教育影响。显然,在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如果具体到学校教育中,这种特殊的关系就被称为师生关系。翻阅中国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维持和提升有很多好的做法,这些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好好发掘。

【关键词】 书院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03-01

1 师生关系的界定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1第一,师生关系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第二,师生关系是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第三,师生关系的外在形式,有双方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现今的教育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师生关系的恶化,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似乎已经遥不可及。我们认为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与历史的比较中去寻求可能的答案。宋代的文化成就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以对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的分析为突破点,探讨书院的师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道相交、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精诚合作、师友共进等特点的原因。

2 宋代师生关系的概况

2.1 书院的环境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代,北宋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60%,处于中国古代的最高峰2。随着社会的发展,书院在宋朝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书院始于唐代,到宋代到了鼎盛阶段,对于宋代书院的小环境,概括起来,就是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富含教育意蕴。由于书院创立之初就是为了躲避纷扰的战乱,求得做学问的安宁,所以书院的选址从一开始就倾向于风景优美的地方。随着书院的发展,这一传统得以保持。书院的人文气息浓厚,与书院的建筑密不可分,书院的建筑多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且注重楹联碑文等的点睛作用,浓厚的人文气息是书院得以长存的软实力。说到富含教育意义,就要说到书院的藏书多,围绕着藏书,书院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2.2 书院的师生

宋代书院里的教师,大都是类似朱熹、陆九渊这样的名儒大师,他们的学术能力、人格魅力都为世人认可。由于书院与官学的不同,在书院里求学的学生大都出于对知识的热爱而非博取功名。因此,这里的学生,爱学习,尚美德。一言以蔽之,宋代书院的师生是“名师遇高徒”。

2.3 书院的教学

第一,开放式学术中的平等。作为书院重要功能之一的学术研究,突破了种种阻隔,在范围上扩展开来,例如书院的讲会制度,在传播真知的过程中,也传播了平等的观念,开放的气度。这对于书院师生的平等交流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为师生平等从学术走向生活提供了可能。第二,互动式教学中的交流。书院采取的是师生辩论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种互动式的交流给师生创造了沟通感情的机会,为和谐师生关系起到积极作用。第三,礼仪教育中的尊师情结。在书院的教育教学中,礼仪式的教育很常见。例如书院独特的展礼教育,首先表现在展礼教育上,展礼教育就是祭祀先师先圣的活动和待人接物的礼节。这些祭祀活动都具有教育、教学的性质,它蕴含着浓厚的尊师重道的含义,是一种生动的教育过程仪式中的尊师。

2.4 书院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通过师生关系的定义,我们发现师生关系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而我们以往的研究大都直接进入到师生关系的本质层面,对于其外在表现形式,反而有些忽略。笔者认为,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对于了解师生关系好坏,分析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宋代书院的师生关系表现形式是亦师亦友。在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沟通交流,可谓亦师亦友。而在生活中,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也可谓亦师亦友。而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从教育教学中得以体现,也从诸如书院的章程以及楹联碑刻中得以体现,可以说,宋代书院师生的亦师亦友,是全方位的亦师亦友。

3 宋代师生关系给我们当今的启示

以史为鉴,可以给我们今人提供很多有益的思考。通过对宋代的书院师生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第一,社会环境会影响到学校环境。回首那段宋代书院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一个一流国家里面的一流教育,当社会的大环境趋于良性的发展时,学校相对就办的好。学校教育自然也就很到位。而学校中的师生关系自然也会受到社会的良性影响而健康运行。第二,师生的素质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前提。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二者关系的好坏。教师爱岗敬业、在德才方面都能起到表率作用,学生爱学尚德,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师生关系就会恶化。第三,教育教学中师生平等。在教育教学中能做到民主平等,那么师生关系中的民主平等就能得到保障。第四,要给师生关系的表达提出渠道。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需要一些方式和渠道来表达,这样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才更加真实可见。

参考文献

[1]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 郑翠飞.古代书院的大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D].(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5] 晏富宗.宋代书院师生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6] 贝广勇.宋代书院管理制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8.

[7] 陈艺波.我国书院教育的性质与精神探幽[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9).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33.

[2] 徐俊.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M].湖北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猜你喜欢
亦师亦友书院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跟着优秀教师足迹 学做合格青年教师
督学与校长应彼此“亦师亦友”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