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政策改革须回应时代

2013-04-25 07:43封旺洲罗志银吴国贤
考试·教研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与时俱进改革

封旺洲 罗志银 吴国贤

【摘要】 高考加分政策改革必须直面现实、回应时代,与时俱进。高考加分政策对社会转型期两极分化加剧的铁定事实要有清醒认识,为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和权益,高考加分政策要有意倾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也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高考加分政策改革要与素质教育无缝对接,高考加分政策中的鼓励性加分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高考加分政策为推进素质教育应有限扩大鼓励性加分,并增加其高考权重;加快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时代要求,也是基本国策,高考加分政策改革要为“民主与法制”建设增光添彩,加快自身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步伐;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优越条件,电子政府建设已是世界性趋势,高考加分政策改革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努力实现加分政策管理创新。

【关键词】 高考加分政策 改革 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 G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01-03

高考加分政策,在进入新世纪后,加快了整顿调整的步伐,然而,总是在既定的思维模式引导下回翻烙饼,高考加分政策的良好价值初衷却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悬崖鲜花。随着高考加分丑闻的频频爆光,负面影响的不断攀升,社会争议与质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考加分政策的自身存在面临严重威胁。要解除高考加分政策的现实危机,改革是唯一出路,要告别战术性调整,走上战略性转换。改革必须直面现实、回应时代,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高考加分政策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才能真正担当起完善高考完善教育的庄严使命。

1 正视社会两极分化的严峻现实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社会两极分化也进入了快车道。2007年7月,海归教授王小鲁在《比较》杂志31期发表《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的文章,此研究报告分析结果指出:“主要由腐败现象导致的灰色收入还在继续增加,社会深层矛盾产生的基础并来消除。”2005年,“推算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统计到的隐性收入达到4.8万亿元。”统计收入的遗漏主要发生在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高收入户,占全部遗漏收入的四分之三。这说明我国高收入阶层中存在大量隐性收入,使国民收入分配越来越向高收阶层倾斜。“目前城镇最高10%家庭与最低收入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为31倍,而不是统计显示的9倍,城乡合计,我国最高10%家庭与最低收入的人均收入差约55倍,而不是按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社会两极分化乃至恶化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一面是强势利益集团强强联合,垄断社会资源,切割公共利益,一面是弱势群体越来越赤贫,越来越缺乏尊严缺失权益。弱势群体与强势利益集团的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突出的深层的矛盾,它正在损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严重危及社会和谐与稳定,我们必须正视它解决它。

教育不是一块净土,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不均衡不合理。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发达区域学校与落后区域学校,示范性学校与非示范性学校在教育硬件软件上存在较大差距,丛林法规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最直接的体现。这本不均衡不合理的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现在也成了既得利益者争相分割的蛋糕。2009年,浙江绍兴一中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副区长、副局长、校长、副校长、科长、银行行长、公司董事,其余6名为教师子女。高考加分政策是国家用制度化手段来弥补高考缺陷,补偿和保障处于实质上不公平地位的考生利益,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行动方案,然而,强势群体凭借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利用高考加分政策制定的不规范,加分对象范围的模糊,加分项目的调整变动等空隙,侵吞这十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高考加分成了有权有钱人玩转的游戏,成了家长之间的“权钱博弈”,家庭背景差异成了学生能否获得加分优惠的决定性因素。高考加分中的权利、机会、资源平等成了弱势群体遥远的梦。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时,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更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们常想的一件事情。”日量万机的共和国总理也在关注高考公平问题,关心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与警觉。

邓小平早就预料说:“今后中国富强之后解决两极分化比改革开放还难。”改革开放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历史的理性选择,但它绝不能以牺牲另一部人的尊严和权益为代价,时至今日,着手解决社会两极分化的问题也是时候了。高考加分政策中所构成的强势群体的利益格局也是该撼动的时候了。“一种好的制度安排应该有助于缩小而不是加剧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不平等”,高考加分政策改革所要建设的正是这样一种好的制度。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一直坚持对少数民族的补偿性加分,它体现了高考加分的良好初衷,对少数民族的加分是一条铁定原则,是中国国情的科学反映,近十年来,即使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也未体现加分效率,达到加分目标,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达10,6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41%,而同期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却仅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5.71%,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院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还低于这一比例。如近年来浙江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仅占全校总大学生的人数的4%左右。由此可见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力度还须加大。随着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社会弱势群体的不断扩大,高考加分政策中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性加分应适当扩大范围。弱势群体享受教育优先,有意向其政策倾斜,这是缓冲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引发的冲突和矛盾的有效办法。如对西部地区那些处于艰难求学环境下的学生,处于偏远高寒山区的学生,处于国家级特困地区的学生,处于贫困线下的城市居民子女,处于先天条件不足又遭受天灾人祸家庭的子女等,可以比较英国高考加分制度中的如因特殊原因导致考试发挥失常可向考试委员会申请成绩“特殊照顾”的办法,政策特许弱势群体中的特困生申请加分照顾,享受加分优惠。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高考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如果弱势群体长期处在高考加分政策的边缘,起点不公平必须导致结果不公平,而高考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首先要保证人发展起点的公平,人的发展起点公平遭剥夺,那么引发的分裂与对立将激发社会冲突,摧毁社会和谐与稳定,那么,社会就会畸形化。从社会共生原理讲,这样的社会维护的日子也不会太长久。为了保证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高考加分政策改革有必要加大对弱势群体加分的倾斜力度。

2 推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贯彻落实这两个文件精神,教育部又下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以邓小平关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作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英明决策。十几年过去了,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往往是喊得响亮,行得缓慢,应试教育依旧强劲坚挺,其中原因是在于高考改革迟滞。高考还是应试教育大合唱的首席指挥官,高考成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阻抗。高考加分制度作为高考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也顺应教育改革大势作了局部的细处的调整,但其加分思路是查漏补缺,没有与素质教育衔接,没有重构加分政策的意向,面对如此现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7月29日正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在“按照省利于科学选拨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渐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纲要》是指导我国未来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真实实施扫清了道路,指明了方向。高考加分政策应乘《纲要》东风,来一个完美转身,与素质教育无缝对接,应在素质教育中寻找事实依据和发展能量,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健康发展,高考加分政策改革才不致于重温昨天的故事,沉入恶性循环的泥潭。

高考加分政策中争议和质疑最大最多的是鼓励性加分。从素质教育视域看,鼓励性加分最符合素质教育精神,具有强化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然而,这种鼓励性加分却遭到了现实的嘲弄,成了社会反响最大、质疑最强、诟病最多的。为什么种瓜不得瓜、种豆不得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们认为:其一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高考加分政策本身存在缝隙,如省级优秀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三好学生的加分,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加分,这类加分概念界定模糊,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没有刚性指标。“二级运动员”的认定,缺乏责权承担。这些称号的评定弹性空间大,给有钱有权有势的舞弊运作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上责权分离,监管机制不健全,打击力度不够,又减轻了权钱交易弄虚作假的后顾之忧,使之更加利令智昏,一次次地突破法理底线。面对这种窘境,是将盆子、小孩、洗澡水一同倒掉,还是倒掉洗澡水,保留小孩与盆子呢?毫无疑问,必须选择后者。因为素质教育既是教育改革的辉煌成果,也是教育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的脚步一定要踏上素质教育的节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应是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的基本价值定位,至于高考加分政策引发的腐败,需加强高考加分政策的法制建设,通过法治严加惩处。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考加分政策改革不是取消高考加分政策中的鼓励性加分,而是要有限的扩大,并增加其在高考中的权重。为捍卫高考加分的正道,为保证高考加分的畅行,我们认为:第一是高考加分政策要严密精细,要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统一分值;第二是高考加分政策的执行程序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每一道环节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性,做到责权分明;第三是高考加分的实际权力要下放下沉到最底层,即高考鼓励性加分的实际评测与认定权在考生所在学校。学校要将高考鼓励性加分纳入学校统一规范和管理范畴,学生的综合评价采取累积加分方式,结果评价即过程评价的累加,学生取得各种荣誉称号只是加分中的一个量,对学生应进行多元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加分是过程评价的量的积累结果。学生是高考加分的受益群体,给谁加分、加多少分,为什么要加分,这些应该由学生们作主。对人和事的近距离的长久的接触和深入,其人和事的真实性能得到基本保证。学生人人参与,并在评测认定中有其话语权、监督权,高考加分的公平公正公开才能得到实在的落实。

3 加速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进程

民主与法制是现代社会的思想基石,现代文明的重要体制,也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政治原则和行政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极大解放,经济建设的飞跃发展,为民主与法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人民对民主政治法制社会的建立诉求越来越强烈,权利意识与法制观念也日益俱增。高考加分政治改革是在人民群众民主与法制的自觉意识迅速增长与日趋成熟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高考加分政策改革,关键的一着棋是加快自身的民主化法制化建设。

毋庸讳言,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在制定、执行、监督、评估全程中存在着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它是引发高考加分政策弊端与漏洞的直接原因,也是引发设置权力以寻租,攫取权力以牟利的腐败事件的首要因素。高考加分政策体制不健全,如高考加分的决策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权力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没有及时建设和有序运行,公民平等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渠道和途径基本上是堵塞封闭的。高考加分政策自身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是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的攻关点,如果此关攻不下,改革也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高考加分政策是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为弥补高考单一性缺陷,解决高考实质性不公平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要制定出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选拔培养人才,有利于教育公平社会公正国家正义伸张,又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可,且能实现预期目标,获得良好绩效的政策,确实不是简单的事,但绝不能因难而墨守成规,畏葸不前。

高考加分政策的基本价值是公平,公平的前提是平等,平等的保障是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平等没有公平。高考加分政策的民主化,首先是决策要有民主意识,民主不是为民作主,而是由民作主,要建立民主制度,以制度保障民主权利,倾听民主要求,助长民主精神。民主不是一句空乏的口号,也不是行政管理贴上的漂亮标签,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实实在在的落实。

高考加分政策的民主化能为高考加分政策的法制化创造条件打下基础,而高考加分政策的法制化又能为高考加分政策民主化提供保证。因此,高考加分政策的民主化、法制化两者缺一不可。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的最大阻力在于权力利益化,利益权力化,权力总是设法设置权力以牟利,利益总是见缝插针寻找权力的庇护,要攻克这一难关的唯一途径是奉行法制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制约权力,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平衡利益关系,依法追究违法行为,依法严惩犯罪分子。在《考试法》还未制定的时期,第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不宜笼统粗放,而要严密精细,不能顾此失彼,而要环环相扣,面面俱到。第二是责权合一。有一份权力就有一份责任,有权无责是权力膨胀、权力滥用的症结所在,有责任承担就有责任追究,谁违反游戏规则谁就应受到惩处。高考加分政策改革必须突破权力壁垒,强化责任意识,走上法制化道路,只有这样,高考加分政策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4 回应政府管理革命的新趋势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为政府管理运行方式的改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建设电子政府,实现政府管理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紧迫的战略任务。我国为迎接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挑战,也在致力于建设电子政府体系,正在努力打造开放型、服务型、责任型政府,并取得了惊人的成效。

高考是举国大考,万众瞩目,它关系到千千万万学子,千千万万家庭的切身利益。高考加分制度的公平公正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敏感区,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提高高考的信度效度,保证高考加分的合法合理,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电子化、数字化的高考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网上报考、网上填报志愿、计算机阅卷、网上录取,建立了“阳光高考”网站,高考招生信息,加分信息的网上公开。凡此种种,在高考及高考加分的信息采集、传递、加工、处理、反馈等上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与电子高考的要求与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还需加倍努力。

网络信息技术为高考加分政策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化、信息化、网络化、公开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提供了理念、技术、制度上的支持,高考加分政策管理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化组合,对高考加分政策的民主决策、咨询参谋、实验论证、执行监督、责任承担、评估反馈等制度的创建与发展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能提高高考加分政策的质量和效率,能创新高考加分的管理方式,因此,尽快为这种优化整合提速,是提高高考加分政策效率的当务之急。

高考加分政策中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利益相关者又处于非合作博弈关系状态,在利益配置、加分配置上利益相关者间存在着对立和冲突,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政府意志发挥协调统一的作用外,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集成属性,连通各层各级的政务行为,平衡各自的利益诉求,以达到最优化组合,最大化公开的理想境界。

高考改革的一个目标性任务是努力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高校自主招生要积极探索高校自主考核与高考、高中学生成绩及成长记录相结合的人才选拔评价方式。要加快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选拔体系的步伐。综合评价将成为高考加分的重要依据。综合评价重要的是过程评价,过程评价的真实可靠是综合评价的生命线。过程评价就是按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考量、一丝不苟地作好学生的成长记录。过程评价项目多、分类细,时间跨度有三年,要保证过程评价中学生自评互评的客观公正,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组合力量和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优势将为学生过程评价、综合评价中的数据采集、分析、综合的有序顺利进行提供便利。建立班组学生成长记录网页、年级网页、学校网站,甚至还可校校连通,学校与社区连通,让社会各界参与到学生综合评价的管理行为中来。高考加分与学生综合评价紧密结合,加分的含金量才有保证。学生、学校、家长、公众能不受时空限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综合评价的运行方式、操作流程及评价反馈信息,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实施既形成压力,又输送了动力。这样,能有力推进综合评价的健康发展,也将给力高考加分政策改革。

总之,高考加分政策改革必须直面现实、回应时代、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改革才有动力,才有生命,才会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J].比较,2007,(31):33-70.

[2] 浙江航模高考加分被质疑成有钱人特权[N].新京报2009.6.7.

[3] 王怀章,朱晓燕.平等视角下的高考制度改革[J]湖北社会科学,2005,(07).

[4]葛忠兴.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6[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与时俱进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电视台新闻播音创作空间的拓展探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