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明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无理数的概念提前到七年级上学期,在学生刚接触过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之后,和有理数的概念放在一节课呈现.实际上本节课的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讲,都是重点.不过,在定义了无理数的概念之后,教科书引导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列举了无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使得有关数的知识比较完整的呈现,为后续教学提供了方便,也更加合理.
一、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问题1:分数可以化成小数吗?请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1:12=0.5;(师:有限小数)
学生2:13=0.3333…(或0.3·)(师:无限循环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把学生带到带有“分数形式”的世界中去,再由学生自己举例,学生能举出一种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还有一种能化成循环小数形式的分数.反之,学生也就知道了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也就能转化为分数.也降低了要学生能明白循环小数能化成分数这个知识点.
问题2:我们知道了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能化成分数,是不是所有的小数也都能化成分数吗?
学生3:不是,小数还包括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能不能请学生举例说明?学生4:如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小数中还有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成分数,同时这个问题为有理数的定义打下了伏笔.
问题3:我们还学过了哪些数?它们也都能化成分数吗?
学生5:整数,不能.
师:那么,请学生举几个整数的例子. 学生6:1,2,3
师:如果我1表示成11,2表示成21,3表示成31.可以吗?
全班齐答:可以.
师:其实我们可以把整数化成分母为1的分数.这样的话,整数和分数就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能化成“mn(m,n为整数,且n≠0)”这种形式的数.我们书上就把这种分数形式的数统称为有理数,而将无限不循环小数(如π)叫做为无理数.
(二)讲授新课
师:我们身边的数中除了π外,还有别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吗?
1.活动: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和剪刀,将小正方形沿着图中红色对角线剪开,设法重新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大家动手试一试.
师:你们知道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为什么?
学生7:它的面积为2,因为它是由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的.
师:你知道了这个图形的面积,对这个正方形,你还想知道它的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8:边长.
师:你知道这个边长多少吗?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不是有理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这样既能使学生确认这个无理数的存在,又能更能深刻的了解我们身边的数,可能还有许多的无理数,更深的了解无理数的概念.
2.探索活动:为方便起见,我们设这个大长方形的边长为a,则a2=2.
师:a是整数吗?
学生9:因为12=1,22=4,a是1和2之间的数,1 师:a是分数吗? 两个一样的分数相乘结果应该还是个分数,不可能是整数.所以a不是分数.师:a是怎样的数?我们可以尝试从小数的角度. 1.5×1.5=2.25; 1.41×1.41=1.9881; 1.4×1.4=1.96; 1.42×1.42=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