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届女社会学家论坛”观点综述

2013-04-18 09:18聂伟
妇女研究论丛 2013年6期
关键词:社会学家代际社会学

聂伟

(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2013年10月26-27日,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主办的首届“女社会学家论坛”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河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市社科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女性社会学家报告了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成果。论坛设计形式新颖独特,女社会学家进行主题发言,知名男性社会学家进行点评。论坛主要围绕“社会建设、性别与性话语、婚姻家庭、热点研究”等4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一、性别与性话语主题

性别与性话语主题一直是女性社会学家研究的重要焦点,此次论坛4位女社会学家探讨了女性解放、女性学术影响力、性话语等重要议题。

清华大学郭于华教授以女性的口述史为材料,从农村女性集体记忆谈起,分析认为女性并非真正从所谓的“私域”走出并参与“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而是从家庭和宗族的附属品成为集体与国家的工具的过程。女性被解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女性状况和关于女性的集体记忆话语鲜明体现了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文明的机制和逻辑,其符号暴力在运作过程中,女性作为被支配者不断内化符号,并对符号作了符合自身的理解和解释。在现今社会,对女性问题的理解仍然受到上述符号暴力的制约。

南京大学闵学勤教授基于2003-2012年的27086篇社会学专业CSSCI论文数据,全方位定量呈现了女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这10年内,女学者对中国社会学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平均发文1.68篇,占总数的27.1%;研究领域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研究视角展现了女学者作为“他者”的存在价值及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然而总体而言,女性仍然属于社会学家的边缘化建构,在社会学(如《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女学者仍然偏低,在研究方向上与男性学者相比呈现出显著的分野。最后指出,越来越多优秀的青年女学者踏入中国社会学界,并在CSSCI发文趋势中凸显出来,社会学界将迎来新的春天。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银河研究员以《人民日报》1949-2012年的报道为例,分析了新中国的性话语演变历程,认为中国的性话语经历了从禁欲反性到日渐开放的状态。她考察了淫秽品管理、卖淫管理、性病管理、性罪管理、婚外性管理、婚前性管理等的转变,表明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性革命。中山大学裴谕新教授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以上海70后都市女性情欲经验为样本,对“新性爱故事”等性话语进行分析,认为是一种城市化体验和自我表达的载体;并使用“性资本”、“情欲流动”、“偶像政治”等理论考察了女性对性行为方式、性关系、性别关系等多方面的考虑,剖析了都市化、国际化、市场等对女性性生活的重塑过程,认为女性的个人性生活与选择折射出中国都市社会的上行行进历程。

二、家庭与代际关系主题

婚姻家庭问题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婚姻家庭是社会学的传统课题,但仍然是社会学的热点课题,女性作为家庭的重要主体,她们从自身的独特体验和独特视角出发,做了大量的有影响力的研究。此次有4位学者围绕家庭代际关系、家庭结构、流动家庭、家庭地位作了主题发言。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徐安琪研究员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探讨了家务劳动和家庭权力对女性家庭地位的影响。研究认为家务劳动少、婚姻权力大并不有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外显性的社会资源(夫妻双方的收入、教育等)对女性社会地位不具有显著的影响,而潜在的个人和家庭资源(亲属支持、持家能力等)、当地的亚文化和文化规范对决策权等对婚姻权力有显著的影响。家务分配公平感、相对的婚姻权力对性别平等满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小英研究员认为市场化以来中国的家庭内部代沟、代际冲突日益凸显,且代际重心下移、代际关系向下倾斜的特征。她从市场化和个体化进行解释,市场化导致权力的分化,打破了以等级制和依附关系为特征的传统家长制代际权力关系模式,年轻人有了以脚投票的可能,并在流行文化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现今个体化的兴起导致了观念与制度的脱节,使得代际平衡模式日渐被打破。重建代际权力关系,需要通过重新定义个体与家庭、划界与隔离、扩大资源等日常生活实践来实现,以促成基于代际平等的新的代际关系规范诞生。

南京师范大学金一虹教授认为持续规模化的流动,侵蚀和破坏了中国父权制家庭,其导致的家庭制度变迁不仅具有消解传统的作用,但也是一个传统重构的过程,流动的父权制家庭是体制、市场、父系父权三者力量的综合作用结果。流动的农民家庭形态为漂泊的农民提供了低成本的物质基础,也以其特有的弹性适应能力,在社会转型时期能够缓解社会紧张的作用。

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基于上海46个家庭的访谈分析认为,现今的家庭代际关系存在无比紧密和利益与共的特征,但这一点与核心家庭的理念甚远。通过资料分析,她从个体化视角反思了家庭理论,认为核心家庭是现代化梦想在中国的海市蜃楼,中国的家庭结构是多元而流动的,呈现出个体家庭的特征。

三、社会建设主题

伴随着国内社会建设事业的兴起和逐步推进,社会建设事业不仅是女性的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领域,而且也日渐成为女社会学家重要的研究主题。福利、信任、公共服务是社会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此次3位女性社会家围绕社会福利、社会信任、公共服务进行了讨论。

南京大学彭华民教授通过比较全国各地区的儿童教育福利资源的面板数据发现,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户籍制度给儿童带来了不可逾越的教育福利资源分布不平等的障碍,中国儿童福利资源分配格局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形成教育福利资源分布的不平等格局,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实施积极的人口流动政策,让更多教育福利资源缺乏的儿童通过流动获取优质资源。

转型时期的社会信任一直是社会研究的主题。复旦大学周怡教授的研究发现,城市居民一般信任半径范围显著高于农村居民;人口特征变量对城乡居民的一般信任影响存在不一致性,城乡已婚居民的一般信任半径较窄,而农村中的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能显著提高居民的信任半径,城市的个人房产能够显著影响一般信任半径。基于身份的社会参与较大地缩小了城市居民一般信任的半径。

华东理工大学的范斌教授分析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的历史选择和实践路径,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经历了隐性、显性、非竞争性购买时代,并针对这些方式,从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改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分析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结构性潜力因素和结构性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四、其他社会热点问题研究

消费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的主流分支和热点领域。部分女社会学家在以上领域内作出巨大的贡献,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此次论坛有3位女学者围绕城乡消费、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情绪表达等展开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春玲研究员以家庭耐用消费品为例,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的消费鸿沟的消费趋势。研究发现,耐用消费品的城乡鸿沟明显缩小,既表现在现有消费上,也反映在耐用品未来消费趋势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年轻一代具有更强的消费意愿。城镇化推进使小城市和城镇逐渐成为消费增长的新亮点。技术先进的家庭耐用品由城市向农村普及,意味着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拓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宛丽研究员以海归群体为个案为例,对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进行了再思考,认为个体地位在实现过程中存在“二度融入”的困境,利益群体和圈子阻隔了个体地位的实现;同时该群体在社会结构功能上呈现“碎片化”的孤岛效应,个体地位实现存在困境。进而反思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认为中国的社会分层存在阶层、群体、圈子的三者交叉互动,且在地位实现的过程中相互渗透着表层结构(身份结构)和深层结构(行动结构)。

北京大学张静教授对社会情绪的政治化反应提供了政治社会学解释。之所以会出现情绪政治化的反应在于公共组织和制度的责任缺失,旧的公共-个体连接结构以及旧的公共责任实施体制不适应新的社会现实,人们和公共制度的组织化联系中断,其获得社会认同中心地位建立不起来,人们希望改变这些公共制度为自身提供更多的服务,这是社会情绪政治化的重要来源。

气候变化事件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河海大学的陈绍军教授分析了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的关联性。她以宁夏为例,认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风险和经济风险导致了一系列的人口迁移,并将气候移民分为自愿性移民、非资源型气候工程移民,采用托达罗拓展模型分析,将人口迁移过程描述为“两步过程迁移模型”(离开居住地和选择新的居住决策过程)。最后强调需要建立气候移民的政策响应机制,进行政策的顶层设计,引导气候移民的有序流动。

上海交通大学陈映芳教授认为现在社会学调查意味着一种权力,但在政治权力和商业力量的制约,代表民众自身权益、独立的“社会调查”日渐减少。然而,学生作为社会调查的主体,日渐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独立于政治、媒体和学术权力外的社会生活描述文本,是自下而上的社会调查和实现社会自我发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最后,李春玲和金一虹对论坛进行了总的评议,强调女社会学家在中国逐渐崛起,呈现出3个特点,首先表现在女性独特的研究视角,以往个人私生活领域易被忽视,而今在女社会学家的推动下,逐渐从边缘位置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流。其次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女性社会学家不仅在传统领域做了细致的研究,而且在新的领域(如性话语、工程社会学)也逐步发展,且研究更加深入。最后,女社会学家日渐成为一个共同体,展示群体性的力量。女性社会学论坛为女性社会学家提供了一种群体身份的认同感,并希望这份学术交流平台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学家代际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严飞:如何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留给我们什么?——社会学家马塞尔·福尼耶访谈录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