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飞,丁明星
(长春嘉和外科医院,吉林 长春,13006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基层医院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但部分患者术后有肩背部或腹部不适,其原因较多,术前如告知患者及家属可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笔者总结31 例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31 例患者中男18 例,女13 例;33~54 岁,平均(42 ±4)岁,急性胆囊炎4 例,慢性胆囊炎6 例,胆囊息肉3 例,胆囊腺肌症3 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5 例。
1.2 疼痛情况 上腹部疼痛10 例(伴黄疸1 例),肩部疼痛8 例,腰背部疼痛3 例,肋弓下切口疼痛10 例。
1.3 临床检查 右肋弓下切口局限性压痛,剑突偏右压痛,脐周压痛,腰背部压痛叩击痛,双肩部压痛。切口感染,切口大网膜嵌顿,腹部彩超提示胆囊床积液、肝外胆管及腹腔内结石残留,引流管引出胆汁;ERCP 检查提示乳头炎性狭窄,胃镜示消化道溃疡及肿瘤。
LC 术前合并肝内胆管结石3 例,术后予以中药排石治疗。胃溃疡2 例,予以抑酸,定期复查胃镜。术中发现合并胃癌1 例,开腹行胃癌根治+胆囊切除术。胰腺假性囊肿1 例,6 个月后待囊壁成熟后随访观察,如不能吸收时再手术治疗。术后合并肠粘连2 例,未予特殊处理。发生切口疝1 例,急诊手术还纳。肋弓下切口疼痛10 例,对症处理好转。胆囊窝积液8 例(腹腔脓肿1 例,胆囊床迷走胆管漏1例,胆囊床渗血1 例,肝中静脉损伤1 例,胆汁外溢4 例),予以充分引流、对症支持治疗后治愈出院。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3 例,予以消炎利胆治疗好转。
3.1 肋弓下切口疼痛 因肋弓下有肋间神经前支分支,穿刺时可能损伤,加之肋弓的骨性结构,因此在呼吸、体位改变时切口受牵拉可引发上腹部疼痛。此外,Trocar 反复滑行及较长斜行穿刺容易造成软组织挫伤或皮下血肿、感染,引起上腹壁疼痛,一般疼痛较局限,如合并感染或血肿可有红肿热痛改变,随时间推移可逐渐改善。其预防措施包括:(1)Trocar 垂直刺入;(2)术前标记Trocar 穿刺位置,避免建立气腹后穿刺位置靠近肋弓;(3)注意无菌技术。
3.2 切口疝 胆囊手术后脐部切口疝发生率较高,因脐部先天缺损或手术造成筋膜缺损及术后缝合关闭不严,多见于>10 mm 的切口,但亦有<10 mm 的切口发生切口疝的报道。疝内容物可为小肠、大网膜、脂肪组织,甚至肝圆韧带等,可有或无症状,切口皮下不适感,体检皮下包块,多不易还纳,严重时疼痛剧烈,如为肠管可表现为肠梗阻症状。有学者回顾分析了13 000例LC,术后10 例发生切口疝,发生率0.077%,均发生于脐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6 700例LC 中发生2 例切口疝,1 例为大网膜经脐部切口脱出,另1 例为剑突下切口皮下脂肪组织脱出,发生率为0.030%。预防措施有:(1)尽量选择5 mm 的小Trocar;(2)拔除Trocar 前应向空气敞开,避免创造真空导致肠管等嵌入Trocar;(3)紧密缝合筋膜层,一般8 字缝合。根据内容物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如腹壁包块逐渐增大,症状逐渐加重,可剖腹探查。总之一旦发生切口疝,应及时做出必要处理[1]。
3.3 胆汁外溢 手术时胆囊破裂,胆汁通过网膜孔(Winslow)进入小网膜囊,由于胆汁的化学刺激或胆汁被细菌污染引发后背部不适(本组4 例)。预防措施有:(1)胆囊切除前可于网膜孔放入一小块纱布;(2)对于胆囊破裂胆汁溢出者,应及时冲洗吸取;(3)术后患者取头高右侧低位,以利体位引流;(4)必要时放置引流管。
3.4 肩部不适 一般发生率为35%~63%,可能系残留腹腔内的CO2刺激膈神经反射所致,一般术后3~5 d 内可完全消失。通过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40 例LC 及40 例开腹胆囊切除术对腹腔内气体吸收时间的观察,LC 组术后第1 天,82.5%的患者气腹消失,第2 天为92.5%,第3 天为97.5%,第4天为100%;而开放手术,术后第5 天仅17.5%的患者气腹消失,术后第7 天消失率仅65%,直至术后第15 天消失率才近100%。预防措施为:(1)术前详细询问有无肩周炎病史,告知患者如有,可能诱发;(2)术后可于剑突下切口用吸引器吸出残余CO2,注意贴近腹壁吸出,以免发生切口疝。
3.5 结石残留引起疼痛 分为肝外胆管残留(胆囊结石残留至残余胆囊管或胆总管)、胆囊术中破裂结石残留腹腔、皮下结石残留。反复牵拉挤压胆囊有结石落入胆总管的可能,结石嵌顿推挤结石或夹闭胆囊管可导致结石碎裂,胆囊管结石残留或滑入胆总管,导致术后上腹部疼痛。可予以药物溶石、机械取石或排石[2]。LC 术中胆囊破溃率可达20%~30%,小的结石可掉入腹腔,通常无任何临床症状,但也有报道肝下或腹腔脓肿[3](本组1 例)。术中耐心细致解剖Calot 三角,嵌入肝内较深的胆囊必须沿组织间隙分离,避免胆囊破裂导致结石散落,对于已破裂的患者,可用勺钳于破裂口取出或置入标本袋内。皮下结石残留多系取胆囊时胆囊破裂所致,对于切口经久不愈,局部红肿热痛,应及时清创,取出结石。
3.6 术前合并症引发的疼痛 如胆管小结石、各种类型的胃炎、消化道溃疡(2 例)、消化道肿瘤(胃癌1 例)、胰腺假性囊肿(1 例),多伴有返酸嗳气,可有呕血、黑便,基层医院不具备条件,各种合并症是术前抑或术后发生无法界定,有学者提出将胃镜及胆道造影作为LC 术前常规检查项目不无道理。有学者提出,如果发病时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KP)升高或胆总管内径增粗而血浆淀粉酶正常,可能有胆总管结石,术前应行内镜逆行胆道造影;如发病时GGT、AKP 升高或胆总管内径增粗、淀粉酶亦升高,胆管内径恢复正常后胆总管内多无结石,可不必行内镜逆行胆道造影[4]。
3.7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目前尚未统一胆结石与Oddi 括约肌功能异常(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的先后关系。笔者认为,对于胆色素结石,SOD 在先,饮酒、各种胃肠液、胆汁胰液、蛔虫等先天与后天因素导致SOD,乳头炎狭窄、瘢痕纤维化,使Oddi 括约肌神经肌肉受体等结构发生变化,单向蠕动丧失,各种细菌或消化液逆行反流胆管引起胆色素结石。此类患者的胆管壁压力变化明显,极少量的液体增加即可造成胆道压力迅速升高,因此胆囊切除术后仍持续性腹部疼痛,饭后1 h 内加重,尤以进油腻食物为著,偶有间断性黄疸,但其性质不同于术前胆石绞痛。通常根据静脉胆道造影确诊,必要时行ERCP 逆行胆道造影,一般有明显症状及胆管狭窄时应考虑手术。预防措施有:(1)必要的消炎利胆治疗;(2)避免术后早期进油腻食物;(3)术前详细告知家属及患者。
3.8 麻痹性肠梗阻 一般术后即可出现,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无明显恶心、呕吐,只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早期下床活动,排气排便后自然好转,一般无需特殊处置。
3.9 胆囊窝积液、胆囊管过长或残余胆囊 本组8例彩超检查提示不同程度胆囊窝积液,多见于急性期及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脓肿1 例),可能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中肝中静脉破裂1 例)、胆囊床迷走胆管漏(1 例)有关。为避免损伤细小的迷走胆管,手术结束前烧灼胆囊床可闭塞已损伤的迷走胆管[5]。此外,与未放置引流管、引流不充分、消炎时间短等亦相关。胆管过长是否为原因之一尚存有争议,有作者归纳,残余胆囊管过长[6]或残余胆囊即是病灶,可引起疼痛感。我们认为,LC 初期避免损伤胆总管、肝总管,必须严格遵循三管一壶腹的原则,尽量靠近胆总管处钳夹切断胆囊管。
总之,LC 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部分患者合并胃肠道疾病,应予以鉴别诊断,选择针对性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以免遗漏其他疾病。术中操作认真、细致;急性期粘连较重、畸形、严重大出血时应及时中转开腹。做到术前心理指导,术中耐心细致,术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LC 术后疼痛是完全可避免的。
[1]刘国礼.现代微创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5-87.
[2]李家福,周家军.腹腔胆囊切除术后上腹疼痛原因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10):15-10.
[3]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76-880.
[4]Arrcgui ME,Fitzgibbons RJ.Principles of laparoscopic surgery[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5:30-35.
[5]郑成竹.微创普通外科全真手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2.
[6]魏万礼,仲华,崔英.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症状复发原因探讨[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3):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