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超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消化科,河北 保定 071051)
随着临床用药种类的增加,药物性肝损害逐渐增多。笔者观察了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1]患者72例,从用药到出现肝损害时间6 d至1个月;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化学治疗药14例,抗甲亢药物13例,抗生素12例,中草药11例,抗结核药8例,调脂药8例,抗真菌药4例,其他6例;除外高血压、心衰、肾衰、电解质平衡紊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16~64岁,平均43.8岁;肝细胞损伤型19例,胆汁淤积型8例,混合型9例。对照组36例,其中男21例,女 15例;年龄17~65岁,平均 44.6岁;肝细胞损伤型20例,胆汁淤积型7例,混合型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肝损伤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低脂饮食,予以10%葡萄糖、葡醛内酯、维生素B、维生素C、氨基酸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5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指标(ALT,AST,ALP,TBIL)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改善不明显或加重。以显效和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和表2。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肝脏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毒性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乏力等肝功能减退症状,以及胆红素代谢障碍所致黄疸、皮肤瘙痒等,常与原发疾病相伴随,有些患者症状轻微,往往被忽略而延误治疗。临床上的药物性肝损害多为非预测,没有明显药物量效关系,为药物代谢物或药物本身直接对肝细胞作用,或通过免疫机制致病[2]。肝脏损害初期,肝细胞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白细胞活化产生大量自由基,抗氧化功能减弱,自由基清除受阻,故抗炎和抗氧化治疗是治疗各种肝脏疾病的有效途径。甘草酸类制剂具有较强的抗感染、保护肝细胞膜以及抗纤维化、抗生物氧化和抗细胞凋亡作用[3]。甘草酸存在18α和18β两种立体异构体,通过作用于激素受体,影响离子通道(抑制钙离子),激活或抑制酶的活性,调节物质代谢,调节胆碱能神经的兴奋性,且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呈现明显的抗炎和免疫调节效应。异甘草酸镁为天然甘草酸的立体异构体镁盐,为单一18α甘草酸,亲脂性大于β异构体,在体内更易与受体蛋白和类固醇激素的靶细胞受体结合,具有更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解毒、抗生物氧化及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改善肝功能作用,较以往的甘草酸制剂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4]。本研究结果显示,异甘草酸镁用于药物性肝损害疗效显著,促进转氨酶下降及黄疸消退,未见其他甘草酸制剂的水钠潴留、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是较理想的保肝药物。
表1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X±s)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1]王吉耀.现代肝病诊断与治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192-193.
[2]刘燕敏,闫惠平,韩 莹,等.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1):37-39.
[3]李志宏,郝 磊,孔佩艳,等.异甘草酸镁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88-89.
[4]欧明洪.异甘草酸镁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19(1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