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平
【摘 要】 高中语文美育教育实施教学应关注以下方面:培养学生感知“优美”,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感受“崇高”,结合美育培养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欣赏悲剧之美。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美育 感知 感受 欣赏
一 培养学生感知“优美”
对优美的感知能力,既有先天因素,更需后天养成。譬如,说欣赏《语文》第六册教材中北宋柳永的词《雨霖铃》,有文学基础者,可从这首词中体味友情、恋情、离情之美;而一个文盲,即使他智力健全,也可能因为不知其词所云而反应木然;倘若把这首词读给一个初入小学的儿童听,他大概也会无动于衷,因为他缺少文学准备、生活准备,无法理解文意。可见对艺术的优美的感知能力更需要后天养成。这足以证明语文教学在学生对美的感知力的提高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优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里不妨把它来个具体化解读。譬如,对于自然美的感受,《语文》教材第一册里《雨中登泰山》《长江峡》两篇游记中所蕴含的名山大川的优美,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凭感觉触摸。《与朱元思书》中描写从富阳到桐庐间山水的文字,可使学生领略富阳山光水色的奇丽多姿,感受“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优美,获得一种怡情悦神的快感,美育目标的实现即在其中了。
二 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感受“崇高”
崇高是一种心理感受,是那种可以令人美好的心理感受,倘对“崇高”做点描述,似应指无论其外在或内在,或者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能令人感觉其“大”的事物。譬如,观看电视转播中国健儿在国际体育大赛获金牌登上领奖台时聆听《国歌》,以及看到抗洪抢险的感人画面时所激起的那种感受,崇高感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可以净化人的灵魂。
引导学生从志士仁人的懿言伟行中感受“崇高”,是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譬如,文天祥作为一爱国者、一位抗金英雄,他的业绩,他的《正气歌》,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早已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影响,因而在学习第四册教材中文天祥所写的《〈指南录〉后序》时,就可以利用其已有的影响力,让学生从他的文章所表达的至死不渝的爱国热忱和充盈天地的浩然正气中感受“崇高”。同样,从孙中山先生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从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中、从毛泽东大气磅礴的诗词作品,中以及其他篇什中,都可以使人感受那超乎荣辱生死的“崇高”。美育、德育在这里达到了和谐。
三 结合美育培养高中生的写作能力
1.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
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近年来高考作文都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当然,我们所说的学生作文的自由,是指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的情境或话题。学生作文是其在进行艺术创作,应允许其在自己的作品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例如高一开学的第一次作文,就是让同学们介绍自己,介绍父母,介绍自己的家族;高二第一学期有两个单元的诗歌。一开始学习,本人就布置学生每人写一首诗和一篇评论;世界杯踢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就以足球为话题作文。实践证明对于自由作文学生很欢迎,习作的质量也相对较高,从教的角度来看,自由作文得到的信息反馈量更大,发现的问题也更多、更真实。
2.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
课内作文是培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作文,从应试角度讲,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思想受到限制,思维受到限制,因而很难有佳作出现。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本人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事,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其次,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事实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往往比课内作文质量更高,内容更充实。
3.多向对话与单向传授相结合
对写作最有益的是一种沙龙式对话,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热情,给学生写作以启发。基于这样的一些基本想法,我的作文评讲课是“沙龙”式的,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展开广泛的对话。学生们可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教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要以学生的习作为话题,以鲜活例子为讨论的出发点。人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在课堂中具体地体现出来就不容易,而且要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似乎很难。而我们认为这样的作文评讲课,学生往往能成为“主体”,非常投入,学生和教师都觉得效果不错。
四 引导学生欣赏悲剧之美
我们的学生在其幼年时,曾由小白兔大灰狼的故事认知善恶,也曾在少年时从影视幕屏上搜索坏蛋。对于高中生来说,如此简单的图解式的教育早已显得幼稚。他们渴望的是从复杂的社会存在中自己去分辨美丑、真伪。而懂得欣赏悲剧之美,则大大不同于欣赏喜剧的讽刺、幽默、诙谐所蕴之美,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心理体验,因而是高中生达到成熟的标志之一。
例如,在学习《阿Q正传》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阿Q的死带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阿Q这种小人物的生活悲剧反映了当时群众身上的许多不幸,而从这不幸中又透视出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通过对阿Q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的剖析,有助于学生认识旧制度的腐朽和旧时代的黑暗。阿Q这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具有作为旧时代某种标志的典型意义,悲剧之美也就不再是一种抽象的,而成为可以触摸的存在。高中生经过对语文教材中众多广义悲剧内容的学习探究,在审美方面有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