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甫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承担着为现代畜牧养殖业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的发展,畜牧养殖业的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人才在实际生产中的管理、操作、经营等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为了适应生产的这种要求,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工学交替”即是其培养模式之一。也就是在学生在校完成理论学习和单项技能训练后,进入相关企业完成综合技能训练,将在校学习和岗位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2]。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从而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但是,在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工学交替”实践中存在有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研究和探究其解决方法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传统的三年制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无重复两循环”的教学模式,即专业理论知识在各课程的一次性教学过程中获得,无重复,专业技能培养分散于各课程的课堂实验、教学实习、综合实习及顶岗实习之中。教学环节是一种无重复的单向线状链条,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不但零散而不扎实,同时也缺乏和生产的直接对接,从而导致理论和实践、技能和综合应用的脱节。相反,“工学交替”是一种“两重复多循环”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经过两年的专业理论和单项技能学习,然后进入生产岗位,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单项技能,每项单项技能在不同生产流程中多次重复。从而使得理论知识精简和强化,教学环节延长为可多次循环的多向穿插的环形链条,实现教学和生产的无缝对接。
校内实训资源不足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办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3],特别是在畜牧养殖场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状况下,接近仿真环境教学是高职畜牧兽医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实现校内实训资源的仿真化既不现实也不经济。通过实施“工学交替”,校企达成协议,企业能够提供仿真的教学平台,从而解决校内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
教学能力和指导生产能力是“双师型”教师必备的两种能力。在“工学交替”模式下,教师能够积累丰富的生产经验,也能够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对自身的知识、技术进行重组和提高。因此“工学交替”不但为教师提供了技术重组和展示平台,也为教师实践锻炼、实现“双师”素质提供了舞台。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进行“工学交替”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生产岗位的综合技能训练,即学生以相关生产企业为平台,通过上岗,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岗位的操作要求完成生产过程,从而掌握该岗位的操作技能,然后再通过轮岗掌握所有生产环节的操作,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其重点在于“学技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在“工学交替”期间不但要上岗,而且必须按照生产环节进行轮岗[4]。但是,就企业而言,效益和利润是其生命所在,并无承担教学之义务,往往接受“工学交替”主要是为获取廉价劳动力或碍于情面,其重点在于“劳”,以降低生产成本或解决劳动力不足为目的[5]。这种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上岗缺技能指导的纯体力化,再加之畜牧养殖业的特殊性,轮岗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造成轮岗难以实现的现实。使得“工学交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难以实现,也使得社会、家长、学生对“工学交替”提出质疑,从而影响“学交替”的实施。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历史较短,人们普遍的对于职业教育的功能认识不足。学生、家长普遍地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高等学历教育,因而从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甚至临近毕业仍然缺乏“职业”的从业心理准备和从业预期。其具体反映于在校理论学习期间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工学交替”中职业指向不明、综合技能学习目的不清;“顶岗实习”从业愿望模糊、岗位责任心不强、盲目追求待遇等。这种职业目标不明问题的存在,使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综合技能学习缺乏积极性和目的性,具体表现为“调皮、胆大”学生敷衍了事不能坚持;“乖巧、听话”学生缺乏思考一味劳动;少数“目的明确”学生能够学习,但缺乏总结的“工学交替”现象。特别是畜牧养殖业,大多数养殖场较为偏僻,场内环境较差,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等程度较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业余文化、娱乐生活贫乏的现状,和学生的生活及从业预期差异较大,使无从业心理准备、职业目标不明的学生、甚至家长对“工学交替”产生严重的抵触、消极、无奈适从等,严重地影响了“工学交替”的成效。
学生的管理工作历来都是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之一。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传统的育人氛围改变,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校园环境和单一的师生群体。学生的思想会时时受到来自社会、企业的种种思潮冲击。这种背景下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成为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项难题[6]。在畜牧兽医专业的“工学交替”中这种问题更为突出,表现为各畜牧养殖场所能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而且各畜牧养殖场生活和工作环境、人员组成、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等各不相同,这样分散于不同生产企业的学生所接触到的人和事差异巨大,加之学生之间便捷的通讯交流,容易造成学生情绪波动、思想混乱,使“工学交替”难以管理;同时由于畜牧养殖企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环境的巨大差异,易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使学生产生灰心、紧张、恐惧、畏难心理,甚至导致心理问题出现,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又增加了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学生进入养殖企业“工学交替”成为企业一员,其角色的重大变化,易导致其出现人际关系、劳动纪律、生产安全、生产质量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教育和管理的问题之一。
“工学交替”的实施对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渊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同时必须熟悉相关岗位的操作过程、操作步骤、和工艺设备特点等。但是,就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而言,其直接来源于高等本科院校,专业知识渊博不言而喻,而实践经验缺乏也是不争的事实。因而,要提高“工学交替”的效果,必须首先对教师进行生产岗位的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即使是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也须定期深入生产一线以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然而,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扩招、办学效益等问题的制约,教师理论教学尚且超负荷运行,更难以抽出时间进入生产领域锻炼、提高,严重影响“工学交替”效果。再加之“工学交替”状况下学生较为分散,师资数量的不足,难以保正实时指导,也影响到“工学交替”的效果。特别是畜牧养殖生产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很难串场、轮回岗位指导,造成“工学交替”相当部分学生处于无校内教师指导的状况。
“工学交替”过程中,科学而严格的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和衡量“工学交替”成效的重要保障。在目前的“工学交替”中,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企业鉴定、学生总结报告等进行评定。这种评定方法难以体现出“工学交替”的实际成效和学生综合技能的掌握情况,也难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我院畜牧兽医专业的“工学交替”为例,考核时,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几乎没有参考价值,因为大多数企业都会给与学生较高评价,哪怕学生不在该在企业或者表现平平。因而考核时主要根据教师掌握的情况和回校后的总结报告、生产日志等予以评价。然而,由于教师存在情况掌握不详尽、学生对总结报告和生产日志不重视等情况,使得评价并不准确,很难说明学生“工学交替”的实际状况和综合技能掌握情况,也给学生留下考核走过场的不良印象,为以后的“工学交替”埋下隐患。
企业逐利,轻视教学义务无可厚非,但企业的技术创新、技能革新,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利润率也是其永恒的主题,此也成为校企合作达到各自目的之结合点。即学校充分利用学科技术、实验室条件、科研等优势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技能革新,企业以承担“工学交替”任务为回馈;校内教师兼任企业技术工作,企业技术人员兼任实践教师工作,保证按计划安排“工学交替”;学生和企业签订就业意向,获得校企共同培养,达到各取所需、三方共赢。为达此目的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尽量以规模化程度高、管理规范的企业为对象,它们技术力量雄厚、“工学交替”平台起点高而广阔、社会责任心较强、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内涵高尚,有利于人才培养;二是学校专业教师无论学识、技术、创新能力须有独到之处,此为校企深度合作之基础;三是学校须有一套利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保障制度。
职业教育本身既有提高全民素质的公益属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功利性[7]。就高职教育而言,在育人的基础上,强调职业的功利性为从业教育所必须。因此,从学生入校伊始,首先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特点、属性、功能的扫盲,然后把学生德育、职业道德、专业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除专业的公益性教育外,还需强调专业的功利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从业兴趣,为其明确学习目标、职业目标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适应社会、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为此,畜牧兽医专业"工学交替"中,专业教师、兼职实践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职业道德、专业教育、综合素质培养也须纳入日常工作,学校也可以配备学工办管理人员或者心理辅导教师参与“工学交替”,以解决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
教师的实践能力、技术水平、创新能力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也是“工学交替”成败的关键。为此须定期或者专门派遣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或者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深入生产,提高其实践能力、技术水平,还须鼓励教师技术、技能创新,为校企深度合作、“工学交替”奠定基础。要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第一要务,协调好教学成本和教学利益关系,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保障“工学交替”教师派得出、愿意去、数量足、质量高。
建立以岗位目标为主,兼顾德、勤的考核体系,科学而合理地进行“工学交替”考核。也即对所有岗位制定生产目标,根据生产目标完成情况给与业绩等级,然后再结合学生“工学交替”期间的德、勤做出综合评价。如畜牧兽医专业的养禽“工学交替”,在孵化岗位,制定出的孵化率指标,根据完成情况给与学生业绩等级,在育雏岗位,制定出育雏成活率,也根据实际完成情况给与学生业绩等级,所有岗位业绩总评后,再结合学生的责任心、劳动态度、考勤等进行综合考核。
参考文献:
[1] 田长永 ,宋连喜 ,鄂禄祥.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双班双基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8-39.
[2] 周家伟 . 工学交替若干问题的思考[J]. 高职论丛,2011(3):49-51.
[3] 沈文正,肖乃志,杨和平,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与挑战[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2-74.
[4] 施祝斌. 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75-76.
[6] 郭占苗. 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4.
[6] 赵 斌. 工学交替背景下高职生的教育与管理[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1):94-97.
[7] 徐运国. 试论职业教育的功利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9(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