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飞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控制论与控制理论是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之一。1948年美国人诺伯特·维纳出版了著名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
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进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通俗地说,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控制论系统的主要特征有四个:第一个特征,是要有一个预定的稳定状态或平衡状态。第二个特征,是从外部环境到系统内部有一种信息的传递。第三个特征,是这种系统具有一种专门设计用来校正行动的装置。第四个特征,是这种系统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自身的稳定,内部都具有一种自动调节的机制,换言之,控制系统都是一种动态系统。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际就是管理活动中的控制方法,是一个完整的复杂过程,也可以说是管理活动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实质和控制论中的“控制”一样,也是信息反馈。从管理控制工作的反馈过程可见,课堂教学管理活动中的控制工作与控制论中的“控制”在概念上有以下三方面相似之处。
1.二者的基本活动过程是相同的。无论是控制工作还是“控制”都包括三个基本步骤:(1)确立标准;(2)衡量成效;(3)纠正偏差。为了实施控制,均需在事先确立控制标准,然后将输出的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若出现偏差,则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使偏差保持在容许的范围内。
2.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质上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揭示管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促进控制系统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改革,以逐渐趋于稳定、完善,直至达到优化的状态。
3.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控制论中的控制系统一样,也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它根据系统内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克服系统的不肯定性,而使系统保持在某稳定状态。
在现代的管理活动中,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控制工作,要达到的第一个目的,也就是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要“维持现状”。即在变化着的外环境中,通过控制工作,随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若发现超过计划容许范围的偏差时,则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使系统趋于相对稳定,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控制工作要达到的第二个目的是要“打破现状”。在某些情况下,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会对组织提出新的要求。这时,就势必要打破现状,即修改已定的计划,确定新的现实目标和管理控制标准,使之更先进、更合理。
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至2007年毛入学率达到23%,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跨越式的“大众化教育”,使高校学生数量急剧扩张,然而办学条件难以跟进,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和提高。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然而我国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在指标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1)指标体系的构建多凭主观经验,缺少针对性。当前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主要是采用主观经验法。一般是由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根据经验或具体情况确定,较少采用实证调查的方式进行严格论证。(2)指标项目的导向性模糊,评价目标有所偏离。(3)评价指标没有真正体现教学的精髓,激励效果不佳。目前很多高校对指标的关注重点多是放在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态度方面,而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和课堂双向沟通等指标却少被提及,教师教学过程中是否将教学和实际相联也没有很好的反映。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处于国际和国内的领先地位,中外高校都非常重视通过教学和课程检查与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无论是国内研究还是国外研究,主要集中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和课堂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两个方面[1];而且在考察和设计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时,只关注所有院校都适用的通用性的评价体系[2],没有根据学校性质和授课对象性质,设计差别性的评价机制。就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而言,国外研究侧重于评价机制设计[3],国内研究侧重于评价模型的设计[4,5]。国内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开展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参与不够、评价手段单一、评估指标体系不尽完善、过分强调评估的监督作用、忽略评估的引导和改进作用等。
因此,该项目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将国外的课堂教学质量保证机制设计与国内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型结合起来,实现宏观的机制控制和微观的量化,使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过程性。另一个发展趋势是,根据学校性质和授课对象性质,分别设计出不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构建以学生评价为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还要将该体系运用现代工具模型化,最终便于实践。
第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确定高等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判断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因学校类别不同而存在差异。师范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判别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培养出新时代的合格教师。其次,根据课堂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筛选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从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两方面考察。教学评估主要是指对任课教师的讲授内容、讲授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态度的评价;而课程评价则是对任课教师提供的教材、参考资料、教师设置的问题、制作的课程主页、项目的设计、作业布置、考试安排等项内容的评价。最后,依据评价指标,构建出层级指标体系,以便量化和进行比较。
第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模型化。基于共享的、在时间序列上的梯级递进有效互动的评估制度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计算机模拟计算程序[6]。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对模型中的层级指标分别采用德尔菲法和专家赋分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综合地分析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劣[7]。
第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运行。首先,评价体系的构成系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三个系统组成: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教师本人的自我评价。其中,学生评价包括在校生评价和毕业生评价。同行评价既包括本校和外校同行评价,也包括学校教学管理和监督人员评价。其次,评价体系的运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目标的确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统计与测量、评价、反馈、调控等六个工作环节,所有这些环节都是围绕教学质量评价而展开。就学生评价教师的环节,由各学院教学委员会对“生评教”进行的时间和频率、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具体的操作程序,乃至调查结果的处理做具体规定。最后,评价体系运行方式的程序化。将所构造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运行模式设计成操作程序,并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便推广使用和提高工作效率。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后,真正具有可操作性还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思考。
第一,课堂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及其内容。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水平的根本标准,而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之一。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必须坚持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原则,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原则,全员参与广泛收取数据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原则。以学生作为评估教师质量的重要信息源,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诸方面加以测评,从而达到以评估促提高之目的。
第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学生评价“生评教”分为教学评估和课程评估两个部分。教学评估主要是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讲授内容、讲授形式和教学态度的评价;而课程评估则主要是指学生对任课教师提供的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设置的问题、制作的课程主页、项目的设计、作业的布置、考试的安排等项内容的评价。这两方面的内容就是我们赖以确立的指标体系的基础。
第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化。基于共享的、在时间序列上的梯级递进有效互动的评估制度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对模型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分别采用德尔菲法和专家赋分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综合地分析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劣,并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计算机模拟计算程序[8]。
第四,评价方案的实施主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三个系统组成:学生评估、同行评估和教师本人的自我评估。其中学生评估又分为短期和长期效果两部分,即在校生评估和毕业生评估。在校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体系中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指标,同时也是教师评价体系运行中最为完善的一个系统。因此,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同行。
第五,评价体系的运行方式。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目标的确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统计与测量、评价、反馈、调控等六个工作环节,所有这些环节都是围绕教学质量评价而展开。就学生评价教师的环节,由各学院教学委员会对“生评教”进行的时间和频率、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具体的操作程序,乃至调查结果的处理做具体规定。
第六,评价体系的软件化和网络化。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科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教学科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在深入研究当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状况的基础上,将我们所设计出来的评价指标体系、运行模式全部转换成软件系统,并且引进网络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作为师生交流的网络平台,以提高工作效率。
基于我国高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建立课堂教学质量长效保证机制的缺陷,尤其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不足,我们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目标,立足于高校课堂教学的质量现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构建一套注重过程评价和预期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尽管已经建立了一个全面、科学、具有极强操作性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且设计了运用方案,但还可能面临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和确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因学校性质而异、因学科性质而异、因授课对象而异,因此要确定一个通用性的指标体系比较困难。本研究通过比较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从而完成师范院校课堂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第二,指标体系的模型化。确立的指标体系具有过程性和操作性,从而使对教师教学质量可以进行实际度量和比较,所以要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化,从而使评价量化。第三,评价体系运行方式的软件化。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后,整个运行过程完全可以设计成操作软件,最终成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这三个问题也是将来继续研究的课题。
[1]董泽芳.社会转型与教育冲突[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
[2]鲍 威.学生眼中的高等院校教学质量——高校学生教学评估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3]陈纳萍.教学质量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J].湖南商学院学报,1999(6).
[4]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UKhttp://www.qaa.ac.Uk.
[5]丁绍芳.关于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探讨[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6).
[6]郭向勇,傅国强.以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多媒体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7(3).
[7]宫 响,张淑华.课堂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8]张 震,乔美丽,等.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体系及其启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9]张维全,卫中亮.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之二——模糊论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工业技术经济,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