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闻框架的层次与类型

2013-04-12 06:02:45
关键词:框架主体文本

肖 伟

(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当前的新闻传播研究中,“新闻框架”是被大量运用的理论视角。但由于对框架概念理解的不统一,使部分研究所指混沌,相互之间缺少通约性。从外延来看,新闻框架作为一种观念存在物,有着多样化的层次表现与类型构成。解析这些层次、类型,是我们观察不同新闻架构模式、不同话语建构方式的重要前提,也是理解不同新闻活动主体之间框架共同性、差异性和矛盾性的重要根据。

一、新闻框架层次:以事实客体范围为依据

涂尔干曾说:“每一种分类都包含着一套等级秩序。”[1]类型是整个社会活动的结果。以事实客体范围为依据,传播主体的新闻框架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社会层次:新闻行业框架。该层次的认知主体为处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新闻行业整体,客体范围为所有社会事实的集合,新闻框架内涵表现为某一国家或社会制度之下新闻行业整体的意识形态,可以“主导性新闻意识形态”[2]概念来特指。如西方国家在长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运行中形成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就是其新闻行业框架,具体包括客观性、自由与责任、服务公众、自律与他律等原则。我国在现当代社会主义制度运行中,显然拥有不同于西方的主导性新闻意识形态。社会层次的框架为新闻行业提供了认识新闻事实的基本原则,也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其它子系统认识新闻行业提供了标准。新闻价值观念是该层次框架的核心,它是“专业从业人员共同认定以及新闻媒体面对的公众间接认同的有关事件和话语是否值得报道的观念”,因此“通过媒体反映了社会话语再制作中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价值观。”[3]

(二)媒体层次:媒体方针与事实认知模式。在总体意义上,该层次的认知主体为传媒组织(单个或多家),客体范围是组织触及的社会事实的集合,新闻框架的内涵表现为媒体方针。“媒体方针、新闻编辑方针,就是一定媒体的新闻框架,不过是总框架,它是由诸多具体的新闻操作框架构成的”。[4]这种方针通常固定形成一定的新闻常规,“正是依靠这些常规,媒介组织挑选现实的某些图像。日复一日,按部就班运转的生产程序就界定了‘报道’,确定了主角和观点,并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适当态度。”[5]在具体意义上,该层次框架的认知主体为传媒组织,客体范围是具体新闻事实(包括事件与议题),内涵表现为传媒组织对该事实所持的相对稳固的认知模式,即媒介框架。这是新闻框架最核心的含义,也是绝大多数框架研究采用的层次理解。本文后半段集中在媒体层次展开,如无特别注明,所述“新闻框架”均属媒介框架。

(三)个体层次:新闻从业者的认知图式。该层次的认知主体为新闻从业者个体,客体范围是具体新闻事实,新闻框架内涵表现为个体对该事实所持的认知原则,即新闻图式。新闻传播内容的确定最终要落实到做为个体的传播者身上。个体传播者是按照自己的认知图式来进行新闻报道的,虽然这种个体框架要受到前两个层次框架的强烈影响和制约,但不能否认它的能动作用。

以上框架层次的区分是相对的,其中显然有交叉、渗透部分。而且,将新闻框架从核心的媒体层次扩展至宏观的社会层次和微观的个体层次,带来了泛化框架概念的危险。但我们必须承认不同层次的存在,它说明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新闻传媒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分层的观念互动,媒体组织关于具体事件的认识互动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分属不同层面的框架概念具有内涵差异,也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学术传统,具体论题的框架研究宜选择不同的概念体系进行深入考察。

二、新闻框架层级:以媒介话语过程为视角

新闻话语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主体角色在不同环节面对同一客体时,会拥有不同的新闻框架。话语过程中的新闻框架可分类为:源主体框架、媒介组织认知框架、传播者个体(如记者)认知框架、新闻文本框架、受众个体框架、影响主体框架、控制主体框架、一定社会文化语境下社会成员的普遍框架(表现为共同信念与常识)。这些框架的总体关系,可被视为针对同一事实客体的新闻框架的不同层级。

戈夫曼(E. Goffman)提出,框架结构可区分为不同层级(layer或lamination),内核是未经转换的现实,外层是对它们的定调,这就形成一个简单的两层结构。不同个体在互动交流中重新定调,即为这个结构加上了新的外层。[6]新闻框架的层级结构亦是如此:内核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消息源向记者叙述事实信息时,加上了自己的认知框架;媒体从业者在认识该信息及事实本身的过程中,加上了个体和组织的认知框架;以符号文本呈现时加上了文本框架;受众在阅读文本时又加上了自己的诠释框架。影响主体和控制主体可能在不同的环节加入到话语过程中,因此所居层级不如前述主体框架那样相对固定。话语过程中框架的层级关系当然比这里描述的复杂、多变,但基本结构应是这样。

不同层级的框架之间至少有两种关系属性:差异性与连贯性。差异性指面对同一客体,各种主体会拥有特定不同的框架。“人总是带着一定的知识、情感、愿望、意志等等去观察和理解对象的,并且,作为认识结果的‘反映’,都不可避免受到人的心灵状态的影响。”[7]这里论的是个体认识,但对新闻活动主体同样适用。连贯性指不同框架之间存在连接与传承关系。每个语词表达都是语言传播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因此,费尔克拉夫强调文本是互文性的。传播主体的框架与话语过程中在前在后的其他主体的框架之间,存在着“水平的”连接关系;在一个新闻文本与其他文本(后者构成前者的背景)之间,传播主体的框架与其他各种主体的框架又存在着“垂直的”连接性。霍尔曾指出,编码与解码之间没有必然的一致性,“前者可以尝试‘预先选定’,但不能规定或保证后者,因为后者有自己存在的条件”;但编码与解码过程又必须有某种程度的交换关系,否则根本无法言及有效的传播。[8]框架层级的差异性和连贯性,可以为这一判断加上注脚。

现代社会是媒介化社会,媒介已经成为人类须臾难离的中介。新闻文本是各种主体框架汇集、固化、交流的处所与载体。动态来看,各种主体的重要话语(框架包裹着事实),都会随事件发展被传播者纳入新闻文本中,此时新闻文本框架在所有框架层级中居于最外缘。以文本框架为基点,研究者能更充分地探究传播主体新闻框架在话语建构过程中的生成与流变。被包含在文本之中的某主体的言说,其框架居于文本框架与事实内核之间,可名之为“发声框架”。更多情况下,某主体即使没有在文本中公开发声,其框架仍会以特定方式出现在媒介文本之中。

三、新闻框架深度:以概念系统层次为标准

德夫曼(L. Dorfman)等认为,对于公共健康及其他社会或政治类议题,存在着三种“概念层面”的框架信息:最高层次的框架是“主导价值”,譬如公正、责任、平等、公平等;第二层次的框架是“普通事件”,如居住、环境、健康等;最低层次的框架是“事件细节”,包括促成变革的政策的细节、策略、手法等。[9]参考这种视角,我们可将价值、事件、细节视为概念系统中的不同层次,相关框架表现出认知深度上的差异。深层框架与价值观念的联系最为紧密,浅层框架往往只关注事件本身性质或细节特点。

深层框架往往来自社会文化深处,相关观念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最深层的框架可能要追溯至数千年前,较浅层的框架可能只需溯及昨天的新闻。最深层的框架很少被检视,常被视作理所当然。[10]同一议题报道中,浅层框架隶属、受控于更具社会文化共鸣性的深层框架。如2009年关于中美南海对峙事件的报道,中美报纸的新闻框架基本相同,均为“对抗/冲突”框架;社论框架却不相同,分别为“主权”框架和“冷战”框架。有研究者认为,中美报纸新闻中表面相似的“对抗/冲突”框架其实是分别隶属于更深层的“主权”和“冷战”框架的,这两个框架才是中美报纸所建构的媒体框架,也是中美报道在各自社会激起巨大反响的主要原因,而这两个框架显然是有着深刻社会文化渊源的。[11]

在通常情况下,浅层框架专用于某特定的新闻事实;框架越深层,适用的事件范围也就越宽。深层框架可在不同话题中出现,有些甚至超越时间和文化。如沃肯伯格(P. M. Valkenburg)等人指出,西方报道中经常出现的框架有五种:“冲突”、“人性兴趣”、“责任归因”、“道德”和“经济后果”。[12]我国报道中同样存在一些贯穿不同事件的深层框架。如近年来,“以死抗争”框架在社会极端事件报道中被屡屡使用,突出强调以“弱”抗“强”行为的悲惨性和正当性,即使并未发展到当事人伤亡的地步。[13]这一框架的滥用需要媒体反思,但其所关涉的价值观念深植于中国民众认知,也是重要原因。

深层框架中,关涉新闻价值观的框架实际上已经接近或等同于主导性新闻意识形态了。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主流媒体普遍存在的叙事框架是宣传框架、和平框架与严肃框架,而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存在的是事实框架、冲突框架和游戏框架。“我国主流新闻媒体正是因为其内在框架的不同,才与西方媒体在整体形态和具体的报道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14]深层框架与浅层框架的作用、功能显然有所差异。

四、新闻框架侧重:以事实领域及文本表达为依归

对于特定的新闻事实客体,传播主体感知某些侧面、予以选择,将这些侧面在文本中显著地呈现,这是框架概念的核心要义。由于新闻文本在呈现事实时对不同内容侧面的强调程度不同,形成的文本框架会侧重于不同领域,宏观如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娱乐等等,微观上可细分出更多的角度。在这一视角的区分上,新闻框架的表现最为丰富多样,也是框架研究关注最多的一个层面。

例如我国2010年福建南平某小学校园暴力犯罪案后,媒体较为集中地使用了两种报道框架:一是“社会不公”,用大量事实描画杀人者及其生存的环境,刻意突显社会的贫富差距,甚至直接将“社会不公”视为犯罪的深层原因;二是“心理学”模式,聚焦于杀人者的心理问题,以及边缘人群的普遍性负面情绪的产生、爆发与疏导。[15]这两种框架分别侧重于社会和个人心理,使得媒体呈现的事实图景有很大的不同。又如恩特曼(R. M. Entman)曾分析美国媒体对两起空难的报道,对1983年苏联飞机打下一架韩国飞机事件,媒体框架是“攻击”和“蓄意”;对1988年美国海军在波斯湾射落一架伊朗民用飞机事件,媒体框架是“悲剧”和“失误”。[16]这两起军事行动均造成大量平民遇难,但前者框架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后者侧重技术事故,对事件的诠释方式截然不同。

媒体对新闻文本的组织手法、文体差异,会形成文本表达框架的不同侧重。艾英格(S. Iyengar)的主题式框架与片断式框架,就是典型的基于文本差别所做的区分。实验证实,文本表达是构成框架的重要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且有限,但应当承认,新闻传播者“在明确了‘表达什么(价值还是事实/细节)’和‘侧重表达什么’的问题之后,即概念框架和议题/内容框架清晰了之后,还需要明确‘该如何表达’”。[17]

上述分析表明,对于新闻框架可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区分。不同类型的框架,其构成、来源和传播效果都存在差异。这提示研究者需要理清自己在什么层面、从何种视角来考察框架,研究目的为何。如学者黄旦所说,“倒不在于硬要分出哪是框架哪不是框架。否则,若从整个生产过程看,即便一个文本的内容,也不过是框架这个大冰山之一角。”[18]明确框架的层次表现和类型构成,可有助于框架研究的深入与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涂尔干,莫斯. 原始分类[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7.

[2] 杨保军. “新闻观念”论纲[J]. 国际新闻界,2011(3): 6-13.

[3] 梵·迪克. 作为话语的新闻[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24-125.

[4] 杨保军. 新闻本体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70.

[5][18] 黄旦.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41,245.

[6] E.Goffman.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M]. Boston, MA: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6: 156-161.

[7] 周文彰. 狡黠的心灵——主体认识图式概论[M]. 海口:南方出版社,2009.

[8] 罗钢,刘象愚. 文化研究读本[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55.

[9][17] 张明新. 后SARS时代中国大陆艾滋病议题的媒体呈现:框架理论的观点[J]. 开放时代,2009(2): 131-151.

[10] G. Wolfsfeld. Media and political conflict: News from the Middle East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2-33.

[11] 黄敏. “冷战”与“主权”:中美南海对峙的媒体框架分析[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4): 61-70.

[12] P. M. Valkenburg, H. A. Semetko, & C. H. de Vreese. The effects of news frames on readers’ thoughts and recall [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9(26): 550-569.

[13] 刘大勇. 浅析社会极端事件报道“以死抗争”框架的滥用[J]. 新闻实践,2010(11): 63-66.

[14] 贾国飚. 新闻框架研究——中国主流媒体新闻框架的一般性分析[D].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161-162.

[15] 孙玮. 风险社会中新闻媒介的社会角色——以福建南平校园犯罪案的媒介表现为例[J]. 当代传播,2011(1): 44-47.

[16] R. M. Entman. Framing United-States coverage of international news—Contrasts in narratives of the KAL and Iran Air incidents [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1(41): 6-27.

猜你喜欢
框架主体文本
框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WTO框架下
法大研究生(2017年1期)2017-04-10 08:55:06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