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颖建 张 英
(1.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2.郑州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0064)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学有着密切关系,二者就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它们都属于“时间”科学,均以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为研究目标。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历史学把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考古学则以古人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即通常所说的遗迹和遗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古学有着一套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获取资料与进行研究的方法,譬如田野考古中的地层学和类型学理论等均是该学科的方法论。鉴于这门学科的特点,我国的文物考古工作仅限于专业人员承担。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文物考古有着一种“神秘”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丰富,这其中就包括对文物古迹的了解和欣赏。
一个个重要考古发现、一项项文物考古之最,令人兴奋不已。它们不但为学者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而且让“圈外人”大开眼界。考古学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补史、证史、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还能通过实物这一生动的历史教材使人迸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然而,如何才能为非专业人士提供一本综合介绍重要考古发现的大众性读物,进而让人们更系统、更全面地认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呢?于海广先生主编、由齐鲁书社出版的《图说考古——追溯文明的星河》一书(以下简称于书)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笔者就谈谈对该书的几点感受。
图1
实物图片通常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形成较为立体的感性认识。考古学教材、专著的首尾部分虽也有一些实物图片,但正文部分大量运用的却是器物线图(多用于分型分式分期)、遗址图、遗迹图等。这往往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看懂,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些线图既较难识别又感乏味。而实物图片则不同,一眼望去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不知不觉便走进了其中。于书就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这一关键点,它几乎在每一节中都插入了一二幅或更多的典型实物图片,如河姆渡文化的陶猪、大汶口文化的狗鬶、齐家文化的七星纹镜、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高柄杯、良渚文化的玉琮、楚国的蚁鼻钱、鬼脸钱以及明代的青玉荷花洗等。(见图2~图4)这些图片既有助于对重要器物的描述,又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和美的享受。进而使读者在欣赏之余增强了见闻。
图2 大汶口文化狗鬶
图3 明代青玉荷花洗
图4 楚国蚁鼻钱、鬼脸钱
考古学是一门科学,它记录着历史的原貌。因此,不论是专著、教材,还是其他读物,在征引考古资料时都应力求准确无误。这就对著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不仅要查阅、核实大量的考古资料,还应对其意义、价值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于书的编写即查阅使用了多种考古学资料,如《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等期刊资料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西安半坡》、《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等报告集和书籍。尽管于书是一部大众性读物,但其征引的考古材料是确切、翔实的。
作为一部大众性读物,在确保材料质量的基础上,还应力求通俗易懂。一部优秀的图书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读者,与其高超的语言处理技术有着密切关系。在专业考古书籍中,具体的测量数据、相关器物形态的描述等占据着相当的篇幅(于书中鲜见),这些对普通读者来说就索然无味了,更别提那些专业术语了。为了满足读者需求,编写者就应对择取材料做一些“技术性处理”,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于书就较为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既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又使人赏心悦目。且看这几组篇名:“肥猪拱门聚宝来”、“俯首甘为孺子牛”、“切凿刻镂总相宜”(雕刻技术)、“千年艺伶存于墓”(乐佣)、“自古王侯多豪奢 金缕玉衣裹尸还”,等等。由此可见,这些都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
我们经常说,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言她历史悠久,是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上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并且还是延绵不断、持续发展的。言她内涵丰富,是因为其涉及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从宏观上看,她兼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等;具体分析,她又体现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常认为,文物考古资料是展示古代社会最直观的画面,那么,如何利用实物资料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呢?面对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古代文化,于书精心选取了十二个专题来进行解读,它们分别是:远古文化篇、农业篇、畜牧业篇、手工业篇、铜镜篇、古代钱币篇、古代建筑篇、艺术篇、古代文字篇、墓葬篇、武器与战车篇、珍品欣赏篇。这些专题虽不能涵盖我国古代文化的所有方面,但已描绘出它的基本轮廓。
近年来,各种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它们既为考古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人们大开眼界、惊叹不已。面对众多的考古材料,如何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向读者介绍呢?这就要求著者熟悉各种考古资料,再通过对比分析甄别出那些典型的材料来。于书的编写也注意到了此方面,譬如,“中国的古人类化石”(篇名)材料非常丰富,几乎在全国各省份都有发现,编写者则着重介绍了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光彩夺目的彩色陶器”在我国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以及青铜时代的新店文化中都曾流行,作者只对前两者作了重点介绍;在“耳目一新的史前城址”中,著者主要介绍了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而我国考古发现的史前城址已不下数十座。等等。由此可见,编者精心择取的考古材料都是耳熟能详、具有鲜明代表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著者还浓墨介绍了多项中国古代文化“之最”。最早的直立人化石——元谋人,最早的漆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胎朱漆碗,最早的铜镜——齐家文化铜镜,最早的乐器——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最早的统一货币——秦半两,最早的流通货币——北宋“交子”,最早的墓葬——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墓葬……,不胜枚举。这不仅扩充了读者的知识储备,还使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另外,编者还在各章的前面作有绪论,以便读者对每个专题的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
总而言之,《图说考古——追溯文明的星河》一书从选材到篇目设计都是独具匠心的。不但材料确切,而且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它以专题为纲、以若干有代表性的内容为目,纲举目张。然而,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异常丰富,该书不可能予以全面反映,但其仍不失为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