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军 梁琛琛
(1, 2. 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杜威、凯洛夫是20世纪上半期世界上两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们针对当时各自所面对的不同社会现实及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中的实践和反思,分别从学生、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学生中心”、“教师中心”两个相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先后于20世纪初和30年代在中国得到传播,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各自命运截然不同。探讨二者的教育思想传入中国的必然性及其不同命运,对于我国的教育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传播与交流。18到19世纪发生的两次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交通、信息业的发展,使西方可以借助轮船、火车、飞机等先进交通工具来到中国,运用电报、印刷等先进信息传播工具将他们先进的政治、社会、历史、经济思想、学说以及各自的最新动态传入中国,国内的各种信息也可以被及时地传出国外,为西方及时了解、掌握中国的情况提供了可能。同时,西方也得以通过这种方式加快对中国的殖民扩张,从而使中国落后于西方。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在对过去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利用这些先进科学技术提供的便利,远涉他国翻译、引进国外先进的思想与技术,开始了寻求民族解放与独立、摆脱民族压迫与剥削真理的历程。这些为杜威、凯洛夫教育思想及他们本人来中国宣传各自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可能。
(二)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入、实行奴化教育以及原苏联对中国文化、教育支持的必然性。西方列强将其意识形态输入中国,企图在文化教育上培养出自己的代理人,以弱化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减弱或消除维系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基础。为此,他们以传教士为先锋,纷纷在中国开办教会学校作为文化侵略的工具。尤其在《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签订后,传教士被允许到中国内地活动,教会学校也向内地扩展并得以壮大。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逐渐代替了日本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也加紧了对中国文化的渗透。而20世纪初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颠覆与破坏,也为了促进国际社会主义的发展,通过各种形式对各个存在共产党的国家进行支持。尤其在50年代后期两大阵营形成之后,原苏联为了壮大社会主义力量,维护自己的民族利益,在对中国经济建设给予支持的同时,在文化、教育领域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访。
(三)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外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历程在教育领域的必然体现。鸦片战争后,无论是以魏源为代表的早期改良主义者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或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的“维新变法”,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三民主义”,一直到以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无不体现了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国富民强的愿望而向国外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在吸收国外先进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在教育上的看法,促进了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861年,京师同文馆开办,它在课程上侧重“西学”和“西艺”,在组织上采用西方的分年课程与班级授课制。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实行美国的六三三分段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进化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颁布了《共同纲领》,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教育革命纲领,成为新时期教育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四)文化启蒙运动的发展、西方教育思潮的涌入、信仰者的倡导与杜威、凯洛夫来华亲自宣传的相关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使科学与民主观念在人们心中初步扎下了根。同时,李大钊从原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开始积极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思想。1919年的“五四运动”进一步使民主、自由观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随后,各种国外思想及其流派被大量翻译、出版,各种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他各种教育思想也混杂在一起,被介绍到了中国。
自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被介绍到中国后,在一些教育杂志及其信奉者和学生的极力宣传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1919到1921年期间,杜威受邀来华讲学,宣传其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说。他的讲演被汇录成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介绍、翻译关于其理论的书籍不胜其数。因此,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时成为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同时,这一思想也符合了中国资产阶级试图以教育为手段进行社会改良、避免社会革命的思想,从而使其成为“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前最重要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受西方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封锁,我国开始在各个领域转向学习原苏联,这样就把学习原苏联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推向了新的高潮。为此,我国先后聘请了一批原苏联专家,大量翻译各个专业的教学资料,而以凯洛夫等主编的《教育学》被当时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引入为我国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为了促进其教育理论的发展,凯洛夫受邀于1956年到1958年来华讲学,他先后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促进了其理论在中国的影响。
(一)从理论来源看,二者思想来源极其不同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和人性化、庸俗的进化论为核心的社会学观点为基础的。19世纪末,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人民群众斗争意识的提高,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在此情况下,宣扬个人发展与利己的实用主义哲学便应运而生了。杜威在接受实用主义哲学观的同时,也接受了“有用即是真理”的真理观,并且认为“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分歧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1]138、“自然和经验是和谐地并进的—经验表现为认识自然、深入自然奥妙的方法,并且是唯一的方法”。[2]266在人性论上,他接受了实证主义庸俗进化论的社会思想,认为“阶级观点是一种僵化的逻辑的残存物”,[2]309因此,他要求应该“使社会改革尽可能通过教育的方法而不是通过斗争来实现”,[2]315这样他就把教育看成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而反对阶级斗争,蜕变为彻底的社会改良主义者。在心理上,他接受了机能主义心理学,在一定意义上使其理论存有天然的缺陷。
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1948年和1956年与他人主编的两本《教育学》书中。在书里,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针对“设计教学法”和“学校消亡论”给原苏联教育带来巨大危害的深刻经验教训,反映了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原苏联教育的实际情况,融会了他在实践中对一些教育问题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他对教育的一些重要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与阐述。因此,应该说“全面系统是凯洛夫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1]437也正是他在教育上提出了“为进一步争取学生们掌握牢固和可靠的知识和斗争”,[1]429狠抓学生知识质量的问题,才使原苏联最早把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同时,针对1939年《教育参考书》、1948年《教育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他对其理论作了充分的补充,使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从教育目的与受支持情况看,情况各异
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是为培养垄断资本家、金融寡头所需要的人才服务,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协调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工业时代的要求,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因而得到了美国朝野教育家与一般工作者的重视并被广泛流传。在教育目的上,他提出了“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2]154并说“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如要在教育之外另立一个任何目的…会剥夺教育过程中的许多意义,并导致我们在处理儿童问题时依赖虚构和外在的刺激”。[2]8在中国讲学期间,他又说,“教育的目的是要养成配作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1]153这充分体现了其理论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特征。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教育上依附旧势力与国民政府,使其教育理论走上了治标不治本的道路,因而难以在现实中找到出路。
凯洛夫则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列宁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一代的理论,明确提出苏维埃学校要培养“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建设者和苏维埃国家熟练的与勇敢的保卫者”。[3]根据这一理论,他提出了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教育目的,后来又增加了劳动教育。这种教育理论与我国的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建国初期,我国就开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到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提出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目的。同时,我国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原苏联教育理论,推动教学改革,并以凯洛夫的《教育学》为教材,培养了一批教师。
(三)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任务和对教育的认识看,差异较大
自南北战争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工业发展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农民阶级已经基本消失,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在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体现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社会剩余产品与工人有限收入之间的矛盾上。同时,资产阶级在长期的统治中已能熟练运用国家机器解决自身制度存在的各种问题。杜威的教育思想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适应了垄断资本经济发展急需大量具有一定科学知识与生产技能的劳动力进入现代化工业生产这一需求,因而得到了垄断资本家的资金支持。
杜威时代的中国教育不仅缺乏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且教育的发展呈现支离破碎、流派众多、缺乏统一领导思想的局面。尽管一些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家希望通过平民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等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能也不可能抓住中国革命问题的根本所在,加之缺乏政治、经济上的支持,这就难免使其教育思想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国民政府在教育上强化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教育,将工农及其子女排斥于学校大门之外,对少数民族实行歧视教育政策,并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工农红军经过的地方实行特种教育;同时对教育漠不关心,任意掠夺教育经费用于内战,不仅不能解决中国存在的根本问题,而且引起了内部纷争,加深了人民的痛苦。
十月革命后,原苏联在同国内外反对势力展开斗争、巩固社会主义新生政权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无产阶级教育主张。随后,原苏联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同时,在联共(布)中央的领导下,在教育上对实用主义带来的教育停滞、学生质量下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批判,并开始了教育理论的探究。凯洛夫1939年主编的《教育学参考书》就是这一时期教育理论的主要成果。到了1936年,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些经济指标均排在了欧洲的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苏联的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对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目的、教师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凯洛夫1948年主编的《教育学》是结合《教育学参考书》,并吸收这一时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原苏联教育根据现代科学进步所带来的世界教育改革形势,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中学毕业人数增多、不能升入大学的中学毕业生既不愿参加实际工作和劳动,又缺乏相关技术等进行了改革。凯洛夫1956年主编的《教育学》是在结合1939年《教育学参考书》、1948年《教育学》相关内容基础上,吸收这一时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因此,可以说,凯洛夫的教育理论是根据原苏联教育实践不断完善的结果,它既是凯洛夫个人经验的体验和总结,也是原苏联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归纳。
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在教育上的主张。遵义会议召开后,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劳动补习所、农民学校、自修大学等进行革命教育。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订了正确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政治上、社会上、经济上分别得到了统一、稳定和发展,土地政策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这为凯洛夫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另外,建国初期我国迫切需要各种人才,国内外又面临反动势力的反扑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与破坏,为了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就必须实行教育上的统一领导,发挥教师在学校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出政治上既有所保证又有专业特长的社会主义人才。凯洛夫的理论适应了我国初期的社会发展要求,因而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与倡导。
(四)从这两种教育理论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对其态度来看,稍有差异
杜威的教育思想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不仅打破了系统的学科体系,造成了知识不系统,而且提出的教育无目的论也使教师在实际中难以把握,容易造成学生的放任自流,从而降低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遭到了各方面的批判,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被美国资产阶级视作导致美国教育质量下降、科技水平落后于别国的主要根源。而这种教育理论在中国传播时,由于时局动荡,师资、经费、设备匮乏,更没有在教育界认真研究,对教材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教育实验缺乏,加之盲目推向,产生了各种问题,使其难以继续下去。此外,这种教育理论在美国与在中国几乎是相继兴起的,因而也就难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实用主义者在引进该理论时存在着崇洋媚外、死板硬套的倾向,缺乏对其改造以实现本土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一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另外,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讲求以儿童为中心,培养、发展儿童的个性,这与传统教育、与人们习惯所认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难得到人们观念上的认同。
凯洛夫教育思想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便于实际操作,兼之这种理论在原苏联教育实践中一直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而在传入中国时已趋于成熟。这种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针对原苏联出现的“学校消亡”、“设计教学法”等左的实用主义理论而展开的,中国在引入其思想时也对实用主义所带来的危害有了极为深刻清醒的认识,加之教育的阶级性,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的理论在中国很难找到立足之地。同时,原苏联教育专家来华访问时对凯洛夫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做了说明,这些建议使我国在接受凯洛夫教育理论时对其缺陷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1954年,针对凯洛夫思想在实施中存在的教育脱离现实、脱离劳动、学生负担沉重的问题,我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要求,并提出了不能升学的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和加强劳动教育的措施。但由于政治形势的发展,这种批评并没有落到实处,凯洛夫的这种教育思想同其理论的缺陷也就一直影响到了现在。
(责任编辑 远 扬)
[参考文献]
[1] 王天一,夏之莲. 外国教育史(下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2] 赵祥麟,王承绪. 杜威教育论著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 凯洛夫. 教育学(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