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飞
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
杨文飞
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出发,探讨大学阶段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综述发现,大学生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确实存在。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引入较多,母语文化涉及很少,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的重要原因。在实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以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真正实现多元文化交流。进而在课程设置、教材编纂建设、测试与教学一体化、自主学习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中国文化;通识教育;大学英语
在课堂上,大学教师在讲授英语语言的同时,大量介绍欧美文化,这对大学生英语语言的习得,对规避英语语用失误起到了正面的作用。然而,这种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忽视了中国学习者的本国文化内容。在交际中,当需要使用外语这个媒介表达我们的民族文化时,出现了非常尴尬的情形,学生们无所适从,无法传达中国特色文化的内容,出现了表达上的空缺,研究者们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学习者多单向地吸收目的语文化知识,却不能够对等地输出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交流,在教学中只注重英美文化而忽略本民族的文化会给交际带来新的障碍,因而无法实现真正有效的双边交流。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存在着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对抗。这种碰撞的过程,既是挑战,也带来机遇,在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丰富本族文化的内容,完成本民族文化的重建。而外语教学目标从根本上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缺失,只会造成不平衡的单向交流,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对于文化的批判性理解力,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
失语症(Aphasia),源于医学术语,用来描述语言功能障碍。20世纪 90年代,曹顺庆先生在中国文学理论界提出“中国文论失语症”[1]。而“失语”一词在外语教育中的出现,源于 2000年《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从丛教授在文中指出:中国青年学者,英文水平很高,文化素养不够深厚,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用英语表述母语文化,当西方人向我们学习中国的儒、道时,却出现了失语现象[2]。自此,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文化失语的广泛讨论。很多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中国文化失语情况进行了调查,例如,张为民、蒋亚瑜、刘世文等对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内容的能力测试,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肖龙福等对问卷的测试内容进行了改进,针对山东省本科院校英语教师、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部分学生展开了更加系统的调查,结论大致相同[3]。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高校大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存在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
19世纪初,欧美的一些学者将自由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提出通识教育,主张将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培养融合在一起,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人格。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界定。通识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4]。基于此,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同时还要介绍文化知识。而外语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包括学习西方文化,还要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通识课。学生在大学阶段,不仅要学习、借鉴英美的文化,也要重视本族文化。在学生全面了解双方文化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于文化深刻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这样,学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才能有内容和深度,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科技的迅猛发展,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正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年人穿 T恤、牛仔裤已经很普遍,过圣诞节、情人节已成为时尚。汉语中很多词汇已和英语融合,体现了欧美国家的文化,例如,遭遇滑铁卢(meet one's waterloo)、橄榄枝 (olive branch)、网购(on-line shopping)、电子邮件 (e-mail)等。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汉语和中国文化正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汉语热”“汉文化热”在全世界逐渐兴起。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例如京剧、书法、太极拳等。西方很多国家在高校开设了汉语课,像儒家思想、墨家学说、老庄哲学等在西方正受到人们的青睐。反映中国文化的词语也出现在英语中,例如,儒家学说(Confucianism)、豆腐(tofu)等。
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地位与其经济实力、物质文明的发达程度是紧密相连的。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尚未达到与强势文化完全平等对话的程度。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英语这个媒介。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对跨文化交流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一方面,要看到全球文化的融合性;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弱势文化在不同的文化对抗中受到的挑战。中国的日渐强盛,使得国人能够以中华文化为根本,更客观地对待西方文化,吸收其有益成分,促进自身文化更健康发展。同时,要尽可能向世界传播本族文化,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争得一席之地。目前的外语教育出现了一种尴尬的情况,很多学生用英语描述母语文化的能力不足,而外面的世界又迫切地想了解中国。因此,高校的英语教育应融入母语文化,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表述本族文化的能力,借助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专家 F.Dubin和 E.Olshtain认为,课程设置的前提是了解社会对外语的需求情况以及相关政治、文化因素。应用语言学家James D.Brown认为,在进行需求分析时,要考虑三种需求,即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语言内容需求和学习过程需求[6]。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人需求,将中国文化的学习适当地融入外语教学中。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还是课内兼容?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这还需要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选择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方法。否则,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仍将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很难有效地实施。
目前,国内英语教材的素材主要来自原版的西方报刊杂志,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传递英美文化。这样的英语教材对学生学习纯正英语,了解西方文化无疑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教材中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内容很少,而且不成体系,以致于学生不能从中学到有关本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没有有效的输入就没有有效的输出,教材选取的语言素材缺少了中国文化,这也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全球化语境下,学生既要学习世界文化的精华,又要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精髓,肩负起向世界传播本国优秀文化的责任。面对这种情况,根据课程的设置,编写者要在教材中选取更广泛的语言素材,将中国文化纳入其中。而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宜选用难易不等的内容。同时,设置一些相关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在听说实践中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英语水平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很少将文化融入其中,更不用说中国文化。但近几年的考试,导向有所变化,例如,2010年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中的大作文虽仍然以漫画形式出现,画中有一个火锅,但里面写着:莎士比亚、老舍、佛、道、仁、礼、功夫、京剧等许多体现西方和中国文化的元素。作文的主题不难把握,但“火锅、儒、仁、礼”等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东西,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很多考生反映被火锅“涮”了。无独有偶,2012年英语专业水平考试(四级)中作文考的是端午节,要求学生首先对端午节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描述一下人们是如何庆祝端午节的。端午节大家都很熟悉,现已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看起来并不难的一个题目,却难倒了众多考生。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例如吃粽子、挂艾草等。很多学生反映平时很少接触这些词汇的英语表达,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即教学和测试相脱节。如何将测试评估和教学有效地衔接起来,根据课程设置,是在各类英语考试中融入还是单独测试,评估方式如何,都还需要教学工作者继续探索。
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和翻译能力都是学生要提高的重要方面。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仅靠课堂来学习是不够的。自主学习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新闻媒体、英语报纸、期刊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他们的视野。例如,可以多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节目,学习反映中国当代生活热点问题的英语表达。《中国日报》《今日中国》《北京周报》《环球时报》上的文章使用的都是规范的英语,是学习用英语描述母语文化的好材料。学生可以广泛阅读国内学者的经典英语作品,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国外作家创作的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作品,如 Pearl S.Buck的《大地》、Edgar Snow的《西行漫记》、谭恩美的《喜福会》;知名翻译家对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的翻译作品,如杨宪益、David Hawkes分别翻译的《红楼梦》,许渊冲翻译的中国古诗词等。
以上论述了大学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失语现象的渠道。随着全球各国交流的深入,培养大学生用英语传递中国文化的能力,是通识教育的需要,是不同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1]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 [J].文艺争鸣,1996(2):50-58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N].光明日报,2000-10-19(1)
[3]肖龙福.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 [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
[5]王哲,李军军.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 [J].外语电化教学,2010(5):3-8
[6]韩戈玲,董娟.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 [J].外语电化教学,2011(2):21-25
H31
A
1673-2006(2013)09-0059-03
10.3969/j.issn.1673-2006.2013.09.016
2013-07-03
宿州学院一般科研项目(2013yyb15)
杨文飞(1984-),女 ,安徽宿州人,硕士 ,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责任编辑: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