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辉
(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务处,福建 福州 350122)
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来探究人的社会行为的研究取向。其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不同学者依据各自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视角,对角色的定义、功能以及范围做了各自的阐述。一般认为,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1]107。本文以社会角色理论为分析视角,尝试从学理层面解读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角色失调现象,以期深化对角色失调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拓展社会角色理论的研究视野。
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进入角色有三个条件: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和体力上均投入这一角色[1]118。当社会成员没有完全具备以上条件,在扮演角色时就常常无法进入角色状态,他的角色行为就会与社会期待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从主流上看,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但不可否认,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形势下,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角色失调,较为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每个社会成员扮演社会角色,都有一定的角色意识。角色意识是角色对自己地位、作用、形象理解和掌握的自觉性、准确性和倾向性的总体反映,是形成角色权利和义务、地位与作用观念的前提[2]55。它是主导社会成员角色行为的内在动因,支配着扮演者的社会行为。角色扮演者完成社会所赋予的行为规范程度同其对所扮演角色的意识高低成正比。
高校教学管理不但具有一般管理工作的行政性和服务性,而且更强调其学术性,这就需要经过严格的高等教育专业训练。但在现实中,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都不是高等教育学或教育管理专业出身,他们虽然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导致角色意识及行为标准不清,仅仅把教学管理看作一般事务性工作,只是为师生服务而已。目前,我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依然在路上,高等教育正逐步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人们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角色期望日益多元化。然而,各种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尚未成型,教学管理人员的角色规范由于在有关条文中阙如,只能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表现出来,这也使教学管理人员对应遵循什么样的角色规范,应该怎样去做等存在着一定的迷茫。
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但在更大程度上还是他们自己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角色领悟的结果[1]116-117。角色领悟是扮演好角色的前提条件。社会成员对行为规范的领悟程度,直接决定着其角色扮演的成败。如果角色扮演者对角色期待领悟到位,那么他的态度、行为与所扮演的角色就会保持一致,从而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从内心深处自觉遵从规范和准则,按社会所期待的行为规范行事。如果没有任何领悟,那么他就根本无法将角色扮演下去,角色扮演必然以失败告终。一般来说,自觉领悟的多是出自坚定的信念和热情向往的心理,因而会产生主动进取的积极作用;被动领悟的多是人们受一种被迫心理驱使而认同,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作为一种在社会分工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特殊的社会实践主体,教学管理人员的角色领悟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作为管理人员身份的辨识与确认,对社会所界定的教学管理人员内涵的认知与体验,从思想和行动上都要同这种身份保持一致。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对三个层次的角色领悟不够到位,角色认知存在一定局限性,没有在内心深处产生角色认同,结果导致角色信念先天不足,对自己的角色持怀疑甚至排斥态度,有的把教学管理作为跳板,有的搞第二职业影响本职工作。同时,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教学管理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教学管理的任务、内容及其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均伴随着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化。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对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认知没有与时俱进,对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不够到位,对高校在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领悟不够透彻,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没有得到切实贯彻,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被动应付工作,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认真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的复杂,社会成员时常需要在多重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之间进行转换,这往往使个体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因受到时间、地点、精力和义务分配上的冲突而产生心理不适应状态,这就是角色紧张[2]127-133。角色紧张会使得个人对角色期望理解不到位甚至产生偏差,对角色行为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在角色行为过程中表现出犹豫不决、顾此失彼、力不从心,有时甚至退缩,以规避角色紧张。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高校四项职能的承担者,集管理者、研究者、社会服务者和文化传承创新者四者角色于一身,必然会引起一定的行为冲突。对于四种性质不同、内容有异的活动,开展其中任何一种活动都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四者的对立首先是人在时间、精力分配上的冲突,特别是那些教学和管理“双肩挑”的人员;其次是不同活动价值的差异导致教学管理人员行为选择的冲突,科研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的过强与管理价值和文化传承创新价值的过弱造成一种对立,构成了管理、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利益冲突。同时,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教学管理人员是集社会身份、家庭身份和职业身份为一体的社会角色存在者。面对社会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角色紧张。另外,教学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多,起草各种文件、材料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在享受假期时,也要为新学期开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就更容易产生角色紧张。
米切尔将角色冲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角色扮演者本人的角色系统之内,第二个层次在他本人的角色与其他行动者的角色之间[3]。前者称为“角色内冲突”,主要是由于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以胜任;或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而产生的。后者称为“角色间冲突”,是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常常是由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希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1]119。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具有多种身份,主要有三种角色:其一,作为社会成员而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角色,要求他们履行社会义务、参加公共服务、参与社会活动。其二,作为家庭成员而生活在家庭中的家庭角色,要求他们尽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的责任,孝敬赡养父母、维持婚姻关系、获取经济收入、教育孩子。其三,作为职业者而生活在单位中的职业角色,要求他们遵守职业规范、完成工作任务、畅通人际关系。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家庭角色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能有一定的时间和经济能力去维持家庭正常运行,如果职业角色不能带来维持家庭生活所必需的足够的经济收入,如果社会角色占用太多工作之外的时间和精力,这三个角色间就会发生冲突。即使是作为职业角色,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也存在自豪感与自卑感、职业声望与现实写照的冲突。一方面,作为高校的一份子,党和政府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期望值颇高;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既没有其他行业丰厚的经济收益、优越的社会地位,也不像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员那样能够获得明显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地位,这使得他们处于高校的边缘地位,常常自觉低人一等。此外,教学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还面临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同冲破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改革创新之间的冲突。
角色失败又称“角色崩溃”,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1]12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的办学主体、办学形式、办学类型、培养目标、质量标准日益多样化,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从而使少数教学管理人员存在角色失败现象。比如:有的人由于多次发生重大失误,已不适合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只得调换工作岗位,严重的甚至被学校辞退;有的尽管还在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但其工作能力受到同事及领导的质疑,或者年度考核被界定为不合格,或者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多年来不见进展。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角色失调,不但使他们体验不到自身的工作价值,产生抑郁、焦虑和逆反心理,而且会妨碍或破坏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影响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角色失调现象的产生不仅有历史积淀和社会风气等外部环境影响,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缺失,还有管理人员工作方式和受教育程度等自身原因。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把握好角色内涵,消除角色不清,缩减角色差距,充分发挥自己在高校大舞台中的正能量,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清新空气。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扮演者要准确领会角色,扮演好角色,就必须进行角色学习。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要素和前提条件,主要包括形成角色观念和学习角色技能两个基本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上强调: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4]。高校是学习求知的殿堂,作为在高校工作的人员,应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兴趣爱好、一种生活方式。通过个人的角色学习和主观努力,弄清角色期望,掌握角色规范,提高角色技能,学习社会通行的行为模式,并把外在社会对角色的期待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对角色的地位、义务、行为和形象进行深刻的领悟;同时,加强角色技能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来承担相应的角色。当然,高校也要注重通过研讨会、公开课、上岗辅导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学管理人员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地位、角色期待和行为规范等的认同;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培训和进修机会,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管理专业知识和规律的认知,掌握国内外教学改革与管理新动态。
角色认同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这种社会地位相联系的权利与义务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与态度的总模式。”[5]如果说社会角色体现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地位、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话,那么角色认同则集中体现着个体社会化成长的水平,彰显着个人对自我的一种追求、对职责的一种期待、对角色作用和意义的一种认知与诠释。教学管理人员的角色认同,不仅指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保持一致,而且指其他个体与组织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教学管理的工作性质,以及行为模式的认可和理解。教学管理人员要清楚,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的参与者,党、政府和社会寄托着崇高的期望,要意识到自己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在感情上不断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坚定正确的角色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本职工作,充分认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自觉将社会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转化为行动,解构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角色行为。同时,社会应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角色规范建设,真正实现有章可循;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考核与晋升制度。无论是学校领导层还是师生,都应意识到教学管理是一项多、细、杂、乱、重复性的工作,更多的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要从内心深处重视并支持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
角色扮演的本质是社会个体按照与一定的地位、身份、职位相符合的规范行为去与他人发生关系和相互作用,使行为规范模式现实化、客观化、具体化。只有接近和比较正确地扮演自己特定的角色,才能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从某种意义上看,角色扮演就是一种与他人互动的过程。角色与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社会学家特纳指出,行动者建构角色主要是通过向他人发出暗示,就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告知对方自己在扮演何种角色。这样,互动就成了角色领会和角色扮演过程的连接点。互动总是一个暂定性过程,一个不断地验证某人对他人角色的看法的过程[6]。教学管理人员在角色扮演中,要不断地与高校这个组织中的各种内外因素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碰撞、摩擦、矛盾,这就要不断地进行角色验证和校正,以适应角色规范。教学管理人员角色扮演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同其与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因素的互动情况密切相关。在互动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互动方的话语、身体姿势、嗓音的抑扬顿挫、服装、面部表情,以及其他身体语言等情况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当地调适自己的角色行为,做出顺从或相应的调整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角色失调的出现。
所有社会角色的内涵,都是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社会中的各种角色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动的社会,社会心理学将这一过程称为角色适应[7]。在不同的社会和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同一角色的社会期望是不同的,角色扮演者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以适应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角色行为对社会期望的适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学管理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环节、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其内涵同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正经历着转型期,利益格局正经历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正经历着深刻变化,高等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入,这使教学管理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事实证明,教学管理工作并不只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简单的管理,教学管理人员仅仅靠已有经验、原有的管理方法或加班加点的苦干,很难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应不断端正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角色状态,加强角色融合,在面对多种角色的转换时要及时合理。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推进的今天,教学管理人员还要自觉提升自己抗击功利主义冲击的能力,提高自身面对各种形形色色诱惑的免疫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不断强化角色认同意识,主动学习研究,切实提高管理实效,凝心聚力共筑“高等教育梦”,使其与“中国梦”同频共振,产生巨大的能量。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美]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M].蔡振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70.
[4]新华社.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03-01.
[5]王 舒.编辑的角色认同与文化自觉[J].浙江学刊,2008(3):199.
[6][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6版.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9 -51.
[7]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