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13-04-11 18:05姜志红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政治课师生情感

姜志红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基础部,河南 郑州450011)

情感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心理环境。对于情绪情感因素的忽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效果反映不佳的重要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只有正确认识情感因素重要作用,找到情感因素缺失的原因,重视情感教育环节,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催化剂作用,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的实现。

一、情感及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情感就是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这种反映,既取决于事物的价值形态(包括价值量和价值体现),也受到来自主体特质的影响,也就是说,同样的价值体,由于其自身的表现方式或对人的差异,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那么根据统一价值论中核心的“价值三要素”原则,情感的大小或趋势也必然取决于主体、客体和介体三者的品质特性,此三者就构成了“情感的三要素”。此外在“情感三要素”中,根据主导变量在主体、客体和介体三者的品质特性间变换,人的情感也可依次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三种类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三要素”的对应关系就直接体现为:主体——学生/教师,客体——课程内容,介体——授课环境/方法。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加依赖以情感来推进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效果。控制并提升“情感三要素”的品质特征,从而实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教学欲望、教学情绪的积极鼓舞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笃信与内化,是情感要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情感要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消极处遇

(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师生对课程的情感认同

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被学生认为是睡觉课,老师自言自语,台下听者无几。这也是长期以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必然结果。高校的任务是把思想政治课开满、开全,把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到位。教师的任务是把知识点讲全,按大纲上课,不能肆意添改。学生的任务是尽量保证到课率,以免影响考评成绩。所有人都把思想政治的课堂当成行政任务来完成,忽视了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课堂的巨大互动作用。没有看到教学双方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长期以此种教学模式授课,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尊重和认可,倦怠心理渐成痼疾,这种对课堂、对学生、乃至对其终生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感到疲惫、无望的心理是极其可怕的。学生在被填鸭、被灌输的学习环境中,对思想政治课抵触、反感、甚至对课堂内容产生攻击情绪,也是极其可悲的。

从情感分析,低质的授课方法和漠然的课程定位,使得思想政治教学从课堂气氛到课程开设都被机械与刻板填充,学生和老师在此环境下,只会形成厌倦甚至排斥的消极情绪,而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作为“介体”的授课方法和课程环境必然进一步恶化,从而使得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进入下降螺旋路径中,完全无法达到正常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二)纷乱的外部环境影响了师生在课程中的情感定位

当今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物质条件的巨大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也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象牙塔里的师生。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的便捷,其间海量信息中夹杂一些负面的、不良的信息也在各种伪善面具的遮掩下,混淆着网络使用者的视听,对高校师生的认知形成了冲击。由此部分教师不甘于本职工作的清贫,思想上产生动摇,而且把消极情绪带到课堂上。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急功近利,不能专心教课,把自身从事的教育事业当作旱涝保收的副业,真正的精力却是放在在校外寻求高收入。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不良言论和风气的影响,由于年龄所导致的辨识能力不足,无法从纷繁杂乱的事态中辨别真伪,对一些腐败、反动言论、谣言深信不疑。这也导致其对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产生混乱、茫然、无视、抗拒等负面情感。

(三)实践活动的欠缺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知通过实践的检验后才能内化为人心强烈的情感并有可能上升到真理层次。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洗礼是高校学生对知识认同并产生优秀的道德情感的源泉所在。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由于其课程地位等原因,大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几乎完全停留在书本记载的间接经验层面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实践作为支撑,缺少理论合理化的依据。往往在课堂上只能处于空讲或夸夸其谈的状态,学生听着这些本就“形而上”的人类智慧结晶,更是如坠五里云雾不知所谓。而学生面对政治课的一些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的指导和验证,往往不能全部理解,这样一来造成许多同学认为思想政治课上不知道学什么,即使学了也感觉没什么用处,到最后只能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学生在课堂上取得的间接经验缺少渠道上升到自我内心的感觉和认同。无论课上还是课下,也无论是理论还是人物,很少有同学对之付出真情实感,更谈不上情感上的认同。

对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笃信和依从感情的建立,对于客观价值已然确定的成熟课程体系而言,更主要是依赖于课程内容(客体)自身固有相对价值的表现和传递方式。枯燥的书本使得思想政治看待世界、指导人生的价值无从表现,空洞的说教更让学生羸弱的信任无所依从。思想政治与其他课程相比,在解决“知与不知”的同时,关键在于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而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借助情感类型中感情的主客体作用机制,情感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提高知识的内化程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引导

(一)教师积极的情感表达对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工作者很重要一点就是感召力。用其积极的情感来鼓舞人,用崇高的情操来引导人,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知识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这一条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尤为重要。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不在于会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在于对于教育理念的信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过程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良好的行为表率和积极的情感表达,对于展现教师人格魅力,并加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表达自身对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愉悦情感的同时,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教师所讲的教育内容,把对教师的情感认同和人格信服迁移到具体的知识体系中去。并提出更高的知识更新的要求和对新知识体系的期待,这样就顺利完成了教学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良好的情感表达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者信其道”的道理。

(二)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有利于形成良好课堂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双方的沟通即双方的情感互动。因为良好的教育关系有利于教育者展开工作,也有利于教育理念在一个和谐舒畅的气氛中被传导,而且更容易被接受。因此,在课堂情感互动环节,教师应发挥以情动情,以心换心的作用。借助良好的情感表达这个让大家容易接受的手段,把学生的情绪带入课堂中来。首先教师应以其对教师岗位的热爱、教育工作的执着来感染学生,打开互动的开端。其次,应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案例引入、最新时事讨论、现场观摩等,让同学们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话题中自主参与到互动中来,消除教师与同学之间年龄、知识层次上的界限。再次,学生也应该不断扩充知识面,了解新闻、事实,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个人的政治素养和培养爱好方面努力,关心国家大事、意气风发,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其乐融融且充满活力的课堂。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有话可谈,充实、活跃的课堂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来实现。

(三)课下情感交流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和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础

要想做到师生情感交流的纯洁性和永恒性,单纯注重课上情感交流是不够的。所有教师应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不能把情感交流仅仅停留在课堂的50 分钟。应该走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变化,以朋友或者亲历人的身份去倾听、疏导、调节。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亲身实践,把所学的东西与实际相结合,既可以感受到学的东西是否正确,又可以体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组织学生去教育基地考察,进行公民义务宣传,走进大街小巷去感受社会各行各业的的工作状态。在实践中强化认知,才能转化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力量。所以,达到思想政治课堂的良好效果,不光应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课下的情感交流至关重要。课下的情感交流和情感的表达,对于促进师生间的课上情感融合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四)利用各种手段化解学生消极情感,有利于推动课堂良好效果的出现

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大学生正处在化茧成蝶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情绪情感上有着独特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带有主观片面性;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不够成熟;独立、依赖、闭锁、归属感并存。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他们的茫然、不解、抱怨的情感油然而生。所以大学生面对政治感、使命感如此强大的思想政治课堂时,消极情感的流露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感表达。首先,对于学生的消极情感应尽量给予化解和转移,并用积极的情绪带动、感染学生,使之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与此同时,教师应注意学生情感的变化,努力找出情感变化的原因,并用他们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情感体验去鼓舞他们,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为教育内容内化为稳定的个人知识体系做准备。只有学生以一颗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表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达到师生良性互动。师生双方都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良好的课堂效果是可以预见的。对于高校来说,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注重对报纸、新闻的宣传力度,高度重视校园内部广播站、宣传栏、宣传标语的作用的发挥。在校园内部构建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纠正师生的不良思想倾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次,高校可以针对大的社会背景因势利导,利用大的社会环境来造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革命影片、民族纪念日、时事评论、大家讲坛等媒介和手段引领和谐的校园文化,在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同时也起到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学校还应协调家庭、社会、高校之间的联系,增强家庭、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理解和重视。

总之,情感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人为本,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情感需求,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扩充教育领域,并尽可能地让知识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佳的授课效果。

〔1〕张志平.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袁秋秀.试论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

〔3〕何少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及其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4〕郭小路.试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中的情感因素〔J〕. 魅力中国,2011(8).

〔5〕王静,董振娟.要重视情绪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工会论坛,2012(3).

猜你喜欢
政治课师生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麻辣师生
如何上好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