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多校区办学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以琼州学院为例

2013-04-11 17:34周述波贺立静张洪斌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五指山校区教学管理

周述波,贺立静,林 伟,张洪斌

(1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海南三亚572022;2琼州学院教务处,海南三亚572022)

1 多校区办学是当代大学的发展模式

在西方国家,多校区办学是一种常见办学模式,如英、日、美、德、法等近代高等教育兴起较早的发达国家,均为多校区办学。日本的东京大学有3个校区,澳大利亚的新摩纳西大学有4个校区,美国的加州大学有22个校区等[1],而我国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近二十年来多校区办学也正成为一种发展模式;首先是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出现了多所高校的合并办学,校区分布在不同区域;其次是部分高校地域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而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原有的校园面积不能满足办学的需要,在此情形下,异地增设新校区,亦正成为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新模式,如中山大学的珠海校区,山东大学的威海校区,海南师范大学的桂林洋校区等[2,3]。

为顺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琼州学院在原有五指山校区的基础上也新建了三亚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的新格局。三亚校区的创办,拓宽了琼州学院的教育发展空间,完善了办学条件,扩大了办学规模,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了我校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五指山校区和三亚校区相距较远,两校区办学除了带来的优势外,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和情况。如办学成本高、管理不到位、师资力量分散、主校区迁往三亚校区后,五指山校区设施不够完备等。因此,研究和探讨国内外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经验及管理模式,可以为构建符合我校两校区的管理模式提供参照和借鉴,为我校两校区办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2 琼州学院多校区办学教学管理模式现状

琼州学院虽然地处五指山市和三亚市两个行政区域,但多校区的管理模式和体制要因地制宜,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4]。基本此两个校区只有一个统一的法人,独立性相对较弱,都受主校区的统一领导与指导,学校按照教育部的五个统一,即“统一的学校主体,统一的机构和领导,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学科建设”等要求制定了多校区办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2.1 实行统一的指导思想 两校区贯彻“领导统一、资源统筹、职能延伸、协调发展”的思想方针,发扬“自强不息、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琼院精神,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不断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努力维护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逐步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精简高效和运作有序的教学管理体制。在教学工作中要求做到五个有益;对学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有益;对学校提高行政效能和节省教学管理运行成本有益,对优化教学管理模式有益;对校园的安全和稳定有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益;对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益。

2.2 推行三项基本原则 (1)统一性与整体性原则。学校对两校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各项正常的教学运行与教学改革工作均需纳入学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决策之中,实行学校统一领导,二级学院与相关部门职能延伸的管理模式。尤其学校主校区入驻三亚后,五指山校区的各有关部门从学校整体利益出发,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2)精简高效的原则。学校主校区搬迁新校区后,各有关单位应切实加强五指山校区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统筹安排,责任落实,高效率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不断发扬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的精神,保证教学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五指山校区各项管理工作要厉行节约,讲求实效。(3)求实创新的原则。五指山校区长期以来是学校的主校区,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坚持和发扬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经验,保持教学工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结合老校区的实际,使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性。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探索多校区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创新工作思路,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努力避免因多校区办学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培育自身办学特色,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3 实施可行的教学管理方案 教学管理方案的实施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为了稳定与加强五指山校区的管理,学校成立了五指山校区管委会,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老校区各单位各部门的协调处理,确保老校区的正常教学运行。其次在办公制度上,五指山校区各行政单位每周有人员在固定时间为师生做好分校区的教学管理服务,实行办事工作日制度。再次在教学管理上,教务处派专职工作人员驻扎五指山,对五指山校区教学工作实行职能延伸管理,负责五指山校区日常教学运行,管理和质量监控,对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使用进行安排和协调,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还设置了五指山校区教学督导团工作人员,有时三亚校区本部还安排部分成员到五批山校区开展教学督导工作,二级学院选派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到五指山校区担任教学工作。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或助理是本单位五指山校区教学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以确保五指山校区的教学工作。

3 多校区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内许多高校的教学管理以校本部即老校区为基础,对新校区进行管理,而琼州学院则校本部由老校区迁移到新校区,则出现了与其它高校不同的新问题,如何做好老校区的管理工作,我们首先应该对多校区办学存在的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其次分析新老校区的区别和差异来总结归纳其各方面特点,以此来寻找和探索适合琼州学院在老校区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就其总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办学史虽长,但校园育人氛围较欠缺,学生缺乏归宿感。老校区办学时间比较长,有一定的历史,其中的建筑,校舍都略显陈旧。随校本部的搬迁,众多较好的仪器设备也搬往三亚,教学资源老化,部分设备、资产欠维护,办学环境较差,条件相对以前比较艰苦,加上师生人数少,校园空荡冷清,图书馆也少人问津,育人氛围相继欠缺,学生归宿感缺泛。

(2)规模虽不大,但管理难度大。老校区与新校区相比,老校区无论从占地面积,还是学生人数,较新校区而言,规模都不大,但是主校区的搬迁,导致老校区无论从行政管理,还是教学管理,难度增加了不少,如行政机构相应的两边要派出工作人员,二级学院在教学与学生管理上均要派出管理人员与教师对老校区教学进行管理。

(3)路途虽不远,但路况比较险。学校新老校区相距不到八十公里,与国内的北京师范大学的珠海校区,国外加州大学的一些分校区等相比路途不算远,但新老校区之间山路的上下坡,急转弯等较多,给在两校区承担有课的老师,带来了工作上的挑战,老师跨校区上课,坐车一个来回,身心疲惫,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把老校区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好,通过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目前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营造育人氛围,增强学生对老校区的认同感。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老校区的学生人数上会不断增加,学校要在硬件设施上有保障,投入一定的资金对校区陈旧,老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更新与维护,为教学环境的改善营造好的条件。在教学管理上,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各二级学院需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老校区教学质量师生座谈会,就教学安排、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风学风建设等内容定期与广大师生进行交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可及时发现广大师生在教学管理工作方面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改进教学管理,让学生找到对老校区的认同感与归宿感。

其次,数字化先行,信息资源共享。两校区由于地理条件和交通因素的制约,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学资源的分配,教学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实施都处于分散状态,学校在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保留许多老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在老校区工作。利用现有校园网络,加强两校区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利用校园网实现了两校区统一的网上选课、网上质量评价、成绩录入与查询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解决了因两个校区空间阻隔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和教学管理的不便。

再次,分时段,分任务安排教学,确保教学质量。承担两校区教学任务的老师,可安排前半个学期集中在一个校区教学,后半个学期在另一校区教学,避免一周内两校区奔波的教学情况。同时二级学院根据专业,根据公共类课程的特点轮流安排专职教师可集中一个学期在老校区工作,做到专人专职,以确保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当中。

4 结束语

地方院校多校区办学既是一个新兴事物,也是一种常见现象,还是一个难题和挑战,因此,在教学管理模式上仍需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与研究,虽然多校区的教学管理模式日渐成熟,但教学管理者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多种科学的管理模式,去克服各种困难、对多校区教学管理的规律并加以总结,吸取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手段,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实践,最大限度的提高多校区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切实为多校区的教学服好务。

[1]陈芳.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247-248.

[2]彭国存,庞龙斌.浅论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校区管理模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9.

[3]林平,徐正伟.高等教育一校多校区办学模式合理化研究[J],科教文汇,2011(5):1-2

[4]刘建新,姜尔岚,程昌华.高校多校区功能定位与管理体制探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120-123.

猜你喜欢
五指山校区教学管理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小林的漫画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泓林控股“五指山”供应链成核心竞争力
五指山小型猪腹腔粘连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