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犯罪决策的心理因素探析

2013-04-11 16:50智世勇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犯罪人犯罪行为收益

智世勇 孔 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犯罪行为决策研究是当前犯罪行为方面研究的热点,它旨在探索潜在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的决策过程,其成果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笔者发现,当前研究着重于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内容以及两者数学函数关系的分析,鲜有人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尤其是与犯罪人直接相关的心理因素。毕竟,所有的外因均通过内因起作用,犯罪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潜在犯罪人在自己心理结构的支配下考虑各种因素且赋予其不同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依据做出选择的过程,所以能够对影响潜在犯罪人犯罪决策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下面,笔者将对影响犯罪决策的心理因素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以此抛砖引玉。

一、犯罪决策概述

(一)理性与理性人

理性,在人的行为决策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确保人能够做出正确决定的基础。理性人,在经济学中也被称为经济人,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在行为之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理性地分析行为及其可能的损失和收益,并对两者进行权衡、比较,做出是否执行该行为的决定;在行为时,他们倾向于以最小的损失获取最大的收益。大部分正常人都可以算是理性人,不同的只是理性的程度有差异。

(二)犯罪成本与犯罪收益

犯罪行为是一种需要付出高额的代价,并有可能获取高额利润的行为。任何犯罪人,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境下的潜在犯罪人,会在犯罪之前尽可能地仔细考虑行为可能产生的各种成本和收益,然后进行权衡和比较,从而做出是否犯罪、何时犯罪、如何犯罪的一系列决策。笔者认为,犯罪成本主要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即犯罪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时间成本即同样的时间用于从事合法的活动所产生的收益,惩罚成本即犯罪行为若被发现而受到的刑罚处罚;心理成本即在犯罪行为预备、实施和行为后所付出的心理代价如后悔、恐惧等;后续成本即犯罪后对自己的家庭、亲人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对自己造成的污点效应;犯罪收益则有经济效益、心理需要的满足。

(三)感受度

不同的潜在犯罪人即使面临完全相同的情境,也有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原因是同样的人由于心理结构的差异,赋予客体的重要性不同,所以对成本和收益的感受度也是不一样的,对两者的权衡过程自然也会有所差异,结果就是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

综上所述,犯罪决策是潜在犯罪人就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进行比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心理因素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事态发展的结果。下面笔者将对这些心理因素及其心理机制进行分析,这也是影响潜在犯罪人犯罪决策的心理因素。

二、影响犯罪成本的心理因素

(一)心理过程

1.认知水平

影响犯罪人成本分析的认知变量主要包括犯罪人的法律意识水平和对社会现实的了解程度,这些都影响着他们在犯罪决策过程中对于犯罪后损失感受的预测,尤其是犯罪惩罚性成本带来的损失。

就犯罪人来讲,法律尤其是刑法的规定是他们在实施犯罪行为以前首先考虑的因素:刑法对这种行为的定性是什么,会实行怎样的量刑和处罚,法律对这一领域有没有出现调整空白,有无法律的空子可钻等。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想到这些问题,因为不同的犯罪人的法律意识水平不同。他们有的是法盲,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都不清楚;他们有的精通法律,熟知法律定罪和量刑的每一个环节。法律意识水平很低的犯罪人,可能会低估或高估犯罪行为产生的影响后果,降低自身对于犯罪成本的分析效度,随着犯罪人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法律惩罚在犯罪成本中能够占有合适准确的比例,但是当高到一定程度后,犯罪人若是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甚至钻法律漏洞进行犯罪,那么刑罚对于他们来说威慑作用就会降低,甚至为零,犯罪也就没有什么法律惩罚成本了。

犯罪人与社会的接触,对社会现实的了解程度,也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其内容形形色色,在此只列举几个比较重要的。如果犯罪人之前获悉,当前某种案件案发率高而破案率低,犯罪目的也是极易达到的,那么他们期望自己能够侥幸逃脱的概率加大,此类犯罪成本也就会相应地降低。犯罪人若是有心人,能够摸透当前社会的风气和社会心理,如发现人们对于近在咫尺的犯罪可能会视而不见、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不仅使犯罪人能够采取适当的犯罪方法以降低犯罪难度,其主观也会认为被发现和惩罚的可能性降低,从而影响决策时分析的犯罪成本大小。

2.负性情绪的预测

心理学中的前景理论提出,决策者以一个参照点为基础来衡量其拥有的备选方案,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人们是将某一决策质量的衡量建立在与其他不同决策的后果相比较的基础上,被称为“反事实推理”。

虽然依赖于假设事件的假想性结果,但在这个过程中,决策者也会设想并可能产生某些情绪体验,这就是 “后悔理论”,其理论基础是人曾经经过后悔和欣喜地感觉,并就不确定的情况做决策时预期这些感觉并将其作为决策时要考虑的因素。

犯罪是一种具有高风险和高度不确定性的行为活动,犯罪人只要一付诸行动,不论是既遂还是未遂,自己本身一定会受到追捕和严厉惩罚,而且也会给亲朋好友带来感情伤害和名誉损失,就算接受惩罚结束之后,社会也已经给罪犯打上烙印,可能导致寻找工作的困难、家人的背叛与嫌弃、信任和名誉的丧失、社会交往能力与人际关系的恶化等连锁反应。稍有头脑的犯罪人在进行决策时,就会考虑这些因素,并设想如果真到这种地步的话,自己一定会感到害怕、后悔,这种预知的负性情绪是犯罪人基于假设实施犯罪后产生的心理损失,会影响其后来行动,理应纳入到犯罪成本中。

3.动机与意志的强弱

动机是由对象和目标指引,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动机对行为具有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在行为实行过程中,光有动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个体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来克服这些困难,需要意志参与的行动就是意志行动。犯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来自多方面的阻碍和挫折,这需要犯罪人具有足够强的动机和意志。

具有较弱犯罪动机和意志的犯罪人,经验中缺乏克服巨大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在进行犯罪决策时,会放大犯罪过程中的困难程度以及犯罪后可能出现的后果的恶劣程度,从而加大犯罪成本;同理,具有强烈动机和意志的犯罪人,进行决策时,能够有能力和意志力面临一切可能出现的挫折,对他们来说,犯罪没有那么难,犯罪成本也就显得没有那么高。此时犯罪人对犯罪成本的认知并非是以客观的标准为参照,而是以自身的动机和意志强弱为参照点。

(二)心理状态

1.态度与信念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和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它的产生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环境熏陶后,一旦稳定后将会影响人的各方面行为。对于符合自己信念的事物,个体会产生的积极地情绪体验,伴随之积极地态度,对于不符合自己信念的事物,人当然会极力排斥,伴随厌恶、反感的消极态度。

从犯罪人的角度来看,对于实施犯罪行为是符合其信念的,他们能够态度积极,并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状态下计算犯罪的成本,肯定是较小;对于与犯罪人信念相违背、心不甘情不愿实施的犯罪行为,他们不仅要克服心理上的不情愿,在整个事件中也会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下,在这种情况下计算的犯罪成本自然是较大的。

2.心理压力的影响

所谓心理压力,是指人们由于一些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存在或虚幻的事件而产生的精神困扰,并且这些困扰使得人的精神思想和行为语言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适当的心理压力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具有助力的作用,但是处在过大心理压力的状态下,人的多种心理机能会受到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意识水平的降低和思维品质的下降:意识水平的降低,表现为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观察、理解和判断处于正常水平之下;思维品质的下降,多表现为思维开始变得脱离实际、空泛、粗浅和反逻辑。

犯罪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如果犯罪人心理素质不够好的话,即使只在产生犯罪意念时,也会令人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在这种心理压力下,意识水平下降和思维品质降低,衡量犯罪成本大小的准确性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三)心理特性

1.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并无好坏之分,只是反映出了人格之间的差异,也使人与人在面临同样的情境时反应上出现了差别。气质有许多维度,如世故性、敏感性等,每一维度均有两极性,如世故性表现为坦白直率和精明能干,敏感性分为理智与敏感等,每一极上的特性都有优点和缺点,人就处于此维度两极之间的某一个位置,同时又处于其他维度两极之间的某个位置上。

气质虽然无好坏,是因为在不同的情境中,某维度上的两极可能发挥作用不定,但具体在某一情境中,处于某一极上的个体可能就具有优势。比如,在进行犯罪决策时,严肃谨慎的犯罪人能够认真计算犯罪过程中可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小心而全面地思考可能受到的惩罚以及自己犯罪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于犯罪成本大小给出合适的分析;疏忽的犯罪人可能相反,对于犯罪成本的估计出现一定偏差。气质的维度不胜枚举,在此只是列举一个进行说明,但是可以得出结论,犯罪人的气质是会影响其对犯罪成本的分析的,至于影响的方向,还要看具体分析,看犯罪人的气质究竟属于哪种类型。

2.能力

能力都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语,它比较抽象,可以分为许多种类,比如智力、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无疑,在预测犯罪成本时,犯罪人某些能力的高低同样会影响其对成本预测的结果。比如,具有较强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犯罪人能够较准确的估计分析犯罪可能的直接成本,具有较强认知能力的人能够准确计算犯罪的惩罚性成本,只有能够全局思考犯罪过程的犯罪人能预见犯罪的惩罚成本和后续成本。

总之,在进行犯罪决策时,犯罪人能力是一个影响成本准确分析的重要因素,能力高者对即将进行犯罪的成本进行的分析自然会更准确、全面一些,在此不再赘述。

(四)某些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偏离理性的决策方案,做出与最佳选项相违背的选择。心理偏差的类型数不胜数,导致出现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在影响犯罪人犯罪成本分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偏差应该是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对于事件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的确定程度远远超过了该有限度,从而影响了决策者判断的结果,造成了决策的失误。犯罪人在进行犯罪决策时,出于对犯罪成本的考虑,本应该预测犯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将会受到的损失,并尽力思考应对困难的对策和减少损失的方法。但是过度自信下的犯罪人,会忽略某些可能出现的小差错,侥幸认为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就是损失也应该是最小的,这就主观上减少了对于犯罪成本的计算值,个体也就更加倾向于实施犯罪活动。所以,过度自信会使犯罪人低估犯罪成本。

三、影响犯罪收益分析的心理因素

犯罪是一个具有极高风险的活动,但是一旦成功,其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因此,潜在犯罪人在决定是否犯罪前,不仅会考虑进行这项活动会付出那些代价,也会考虑犯罪活动带来的收益对自己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或者表现在能够满足他们生理的需要上,或者表现在能够满足其心理欲求,或者是与其价值观、宗教信仰相一致的。

(一)满足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当有机体出现对某种东西的要求并为个体所觉察时,身心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为了消除这种感觉,个体就会积极寻求能够满足自己需要、消除紧张焦虑的客体或途径。需要本身并没有好坏正误之分,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需要,但是满足需要的方式是社会性的,人们的选择会影响到周围环境。所以,可以这么说,犯罪只是某些人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已。

需要有层次高低、强弱之分。根据心理学中比较经典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大部分情况下,只有在前一种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才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但低级需要并不会因为高层次的需要的出现而消失,只是受个体关注的程度减少。

低级需要虽然名为低级,但却是人类生存必须满足的需要,也是对人类行为驱动最大的状态。一般而言,犯罪人若是因为低级需要未满足而实施犯罪活动,比如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而产生的对钱财的需要。潜在犯罪人在进行犯罪决策时,对这种需要满足的渴求赋予的意义很大,可能远远超过犯罪成本在其心中所占的重要性,决策的天平大大偏向于犯罪收益,也就是说,他们做出实施犯罪活动的可能性要大,毕竟,能够活下去就好。随着层次逐渐提高的需要,它们已经不是人类所必须的了,因此在潜在犯罪人进行犯罪收益分析时所占的比重可能会越来越小。但是就一部分犯罪人而言,尤其是一些知识水平比较高、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犯罪人,在低级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他们也非常在乎高级需要能否满足,比如,某些潜在犯罪人感觉到,如果进行某种犯罪活动能够使其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这项犯罪收益将会是无可比拟的,大大高于犯罪成本,他们相应也就会倾向于实施犯罪。对这类人,需要满足在犯罪收益中所占比重应该是由高到低,然后又上升的过程。

所以,不同类型的犯罪人在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时,随着需要的层次改变,其扮演的角色、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同的。

(二)实现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倾向于认识、掌握某件事物、力求参加某项活动,并伴随有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激发个体进行创造活动的内部动机,充分发挥潜能的作用,使其感知力敏锐,创造性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从而提高事业成功的效率,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伴随产生一种愉快紧张而充实的心理状态。无疑,对某些人而言,某种活动若能够满足自己的兴趣,那么,它应该是有诱惑力的,也应该是个体所力求实施的活动。

犯罪人策划实施犯罪活动,在分析犯罪收益时,能够想象满足兴趣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快感,并将此作为犯罪的重大收获之一,尤其是当这种兴趣只有在实施犯罪活动才能实现时,它使犯罪收益中在决策天平上更加沉重。

(三)符合扭曲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存在于主体认知结构中的、关于客体重要性的观念系统或者评价标准的总和。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对人们自身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符合个体价值观评价标准的某种活动就是具有价值的,能够从事自认为有价值的活动,个体会产生相当的成就感,这是在执行其他行为时所不能获得的心理快感,理应成为行为收益的一部分。潜在犯罪人在进行犯罪的决策时,如果发现可能即将执行的行为时是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那么其心目中犯罪所带来的收益也就加大,个体更加倾向于实施犯罪行为。伤害别人、危害整个社会利益的反伦理行为会符合个体价值观,那么这种价值观就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犯罪人只有通过犯罪这条与其价值观相适应的途径才能获取积极地情感,这是他们犯罪的收益,也是影响犯罪人做出犯罪决策的最有力动机。

打击犯罪当以预防为主,将犯罪人的犯罪意念扼杀在摇篮里,使犯罪的成本高于犯罪的收益,减小犯罪人对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倾向性。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加大犯罪成本和减小犯罪收益出发,对影响两者的各个方面进行实施控制,这对于减少犯罪、于谋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1]斯科特……普劳斯.决策与判断[M].施俊琦,王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宋胜尊,傅小兰.犯罪行为决策的理论与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4]郭东.理性犯罪决策——成本收益模型[J].广西社会科学,2007,(08).

猜你喜欢
犯罪人犯罪行为收益
利用“短信嗅探”技术实施网络侵财犯罪行为的定性研究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
论故意伤害罪入罪标准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制度分析
诱惑侦查合法性之认定及此措施下毒品犯罪行为的界定
如何解开设计院BIM应用的收益困惑?
老年犯罪人社区矫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