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微, 唐柏林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 南充 637002)
解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陈 微, 唐柏林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 南充 637002)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教师压力与日俱增,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既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其把握教师角色和增强角色胜任能力的重要条件。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除了需要学校等组织的支持和保障外,还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应对能力,从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新形势;干预性措施
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和强调教师社会价值一直是我国教师研究的主题,这就导致对教师心理成长研究相对忽视,这种缺失直接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重任,他们的心理应受到关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1]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学习相关知识有助于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从而能够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
1.1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教育工作者良好的个性品质表现,通过无声的语言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引发受教育者个体心理品质的建立和发展上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给予方向性的指导。“亲其师,信其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和信任,才能在学生中享有威信,学生才会乐意接受其教育,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1.2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他们提高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宏观上而言,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2]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取决于对这些变量和过程的操作和控制能力。高校教师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也会对教师处理教学问题上的积极性产生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能够正确把握大学生的学习规律,采取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评价程序的确定、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等确定合适的教学设计,根据自己的个性特质和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1.3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他们把握教师角色和增强角色胜任能力的重要条件
“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3]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和文化传承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问题咨询工作者以及人格塑造者等角色。对高校教师而言,能否正确认识角色和胜任各种角色,直接关系到他们权威的建立、师生关系的改善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创新教育理念的确立,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价值观、功能观、人才观和教育观不断创新,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形象必然不能满足新的教育要求,必然要代之以新的角色形象。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他们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
“山东烟台师范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低于社会正常人,有54.44%的大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西安交通大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教师长期感到压力太大的占调查人数的80%,刚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也感到压力太大,经常感到疲劳的占调查人数的75%,尤其以副高职称以上的中年教师为主,经常失眠的占调查人数的46%,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占调查访谈人数的35%。”[4]
综合各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方面,神经衰弱,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工作紧张引起头痛或经常性疼痛,胸闷和手脚麻木;抑郁性神经症,教师工作重复性引起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失眠,表现为哀伤、悲观、孤独感和自我贬低;对教育工作毫无热情,对教育对象产生倦怠感,从心理上逐渐疏远学生;情绪易变,课堂上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将工作和生活中负面情绪带入到课堂中;在教学工作中缺乏创新,职业满意度低下,职业荣誉感不强,心理常处于失衡状态。
高校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自职业压力。
2.1 高校教师面临巨大的职业压力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高校教师正经历着来自社会各界超负荷压力,包括人际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职业角色压力、家庭压力等,超负荷的职业压力严重导致教师的心理空间被挤压和扭曲,许多教师恐慌不安,心绪不宁,很小的一件事可能就会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导致行为失常。而社会对教师的关注程度并不多,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低,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工作责任重。竞聘上岗和职称评定竞争强,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高,公众对教师教育的信任度下降,加之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过程和途径也不完善,这些因素使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重,最终导致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化。
2.2 高校教师自身因素也影响心理健康
教师个体内在因素也会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每个教师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个人的名利得失,总处于患得患失中,产生不健康心理;面对压力,有些教师不能从容乐观地对待,受到内在防御机制的支配,表现出谨小慎微、自我克制、自卑、无助、抑制和焦虑等消极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也会带来心理疾病;教师长期受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个性不张扬,极爱面子,自尊心强,不允许自己有过错,也不承认自己的过错,即使自己有不足,也会拼命掩饰,长此以往,教师的人格就会发生变化;教师工作量的加大,在充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却忽略了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进而没有足够的意识去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他们完成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全社会和学校以及教师个人都应当为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做出努力和贡献。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除了需要组织策略的支持和保障外,还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应对能力。
3.1 采取组织支持策略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3.1.1 通过社会舆论和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来满足教师的社会情感需求
社会舆论及各方面媒体进行积极的报道,向全社会宣传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意义和优秀事迹,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教师的发展和心理减压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支持,形成合理的社会期待。政府加大政策性规定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宣传教师在经济建设、人类文化传承中的巨大作用;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引起公众关注教育,关注教师的工作。加强学校、职能部门、教师、家庭、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校园充满尊重、理解、信任等人文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平等、进取的组织氛围,构建宽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共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校园氛围。
3.1.2 引导高校教师建立合理的角色期待,增强自我效能感
“个体的自我评价客观适中,目标期望小,遭受挫折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自我评价过高,角色目标脱离现实,遭受挫折和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就大。”[5]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学校要引导高校教师科学认识角色,建立合理的角色期待,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不断地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使自身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自我效能感;帮助教师逐步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和理想,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高尚的道德人格、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感,成为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合理、职业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专家和权威。
3.1.3 健全和完善教师管理考核机制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
地方党委和政府及高校要通过建立更好的管理体制使教师队伍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科学有效的业绩考评体系对教师的劳动给予认可和积极评价;建立教师准入、培训和发展的管理体制及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标准、优秀教师评选奖励等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从而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乃至教师队伍建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1.4 对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教师应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与援助
高校可以利用社会和自身的各种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对本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评估和心理辅导,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来增进教师心理健康。另外,还可以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在教师面临具体困难、出现应激反应时可以及时给予心理危机干预和帮助。
3.2 高校教师自身的调适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
任何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是由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起决定作用。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固然离不开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理解,但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师自身要通过不断努力,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维护心理健康。
3.2.1 运用积极自我暗示调节心理状态
自我暗示是指用不出声的内部默念进行,也可以是自言自语,甚至在无人处大声对自己呼喊的方式来加强效果,还可以将激励语如“我是最棒的、相信自己、我能行”写在日记本上、床头、电脑旁等,以便经常鞭策自己。此外,要获得良好的暗示时间,自我暗示应选择在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的状态下进行,如在早晨刚醒、中午休息和晚上入睡前进行效果会更好,但大脑皮层兴奋性很强的状态下不易进行自我暗示。如果需要立即进行自我暗示,应该尽量使自己身心镇静、精神放松、排除杂念,在专心致志的状态下进行。有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教师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他们的心理就会自动调整到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
3.2.2 提高心理素质乐观面对挫折
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心理活动的强度、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及环境适应能力。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高校教师应该能够面对现实,对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有理智的认识,并掌握好心理周期节律性,及时、合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不良情绪,锻炼承受压力的意志力;当遭受挫折时,教师应积极地面对挫折,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待挫折;教师要学会自我控制,控制由挫折引起的急躁、焦虑、消沉的不良情绪;通过正常的途径和渠道将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学会善于思考,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寻找对策,如果自己无法解决时,应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以减少消极的心理压力。
3.2.3 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实现岗位胜任
首先高校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兴趣、自身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等来识别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兴趣是否能够培养,知识和技能能不能通过学习积累提高等等,从而确定自己是否适合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积极正确的角色认知和角色期待,客观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归因,增强内控能力;确立现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克服完美主义倾向,客观评估自身能力,规划实现岗位胜任,保持专业身份或价值观的认同;保持良好的自我觉察或监控能力,可以进行自我意识的训练或寻求督导,以提高反省意识和自我洞察的能力。通过这些提高教师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接纳自己,合理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3.2.4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缓解心理压力
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养成合理的生活作息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能够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饮食要合理,注意一日三餐的定时定量及热量和营养的科学分配,注意合理搭配食物及膳食的平衡,能够补充在日常工作中的大量消耗。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地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户外活动、社会活动来舒缓紧张的神经、强身健体,使得身心得以有效调节。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担当起大学生的“健康”老师,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传播到整个社会,最终达到全社会心理健康的素质要求。
[1]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3] 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67.
[4] 潘欣.大学教师亚健康状况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3(12):974-975.
[5] 徐国彬,陈宇红.高校辅导员心理调适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4.
2013-08-09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项目(CJF10009)
陈微(1988-),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
G525.1
A
1671-6876(2013)04-0353-03
[责任编辑孙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