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星亮,段志光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1)
当前,高等院校发展面临着教育国际化势不可挡、信息化引起重大变化和市场化带来严重挑战等新形势,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刚性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则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进行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人力资本开发(Human Capitals Development)是在分析人力资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激励保健等方式,激活人力资本、提升人力资本能力、使人力资本发挥最优效能、促使人力资本增值、促进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过程[1]。
人力资本思想最早由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他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教育人以及训练人的重要意义,并对人力资本的经济意义进行了间接论述[2]。人力资本理论从萌芽到系统完善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名著《国富论》(1776年)中最早系统地论述了人力资本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将人力资本投资范围和内容归纳为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在职培训等五个方面。他认为,人力资本除了本身具有收益递增的重要特性外,它还能改善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的框架下构建了微观经济分析基础。丹尼森的研究运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人力资本要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并对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了实证分析[4]。他们研究围绕人力资本的具体概念和构成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经济学理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经济贡献等进行了实证研究,使人力资本理论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在行业人力资本、企业人力资本方面缺乏更深入的分析。罗默尔(1986)以阿罗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内生技术进步的均衡模型,其主要结论是:技术进步率主要取决于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力资本的数量[5-6]。卢卡斯(1988)构建了以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他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阿罗式的“边干边学”或在职培训和舒尔茨式的学校正规教育这两种途径形成[7]。他们的研究成果共同构建了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他们的研究更侧重于从微观角度分析人力资本的构成,比较人力资本开发方式的差异以及强调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性,为今后我们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他们侧重于研究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李忠民(1999)认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张维迎(2001)将人力资本所有者分成了负责经营决策的人力资本和负责执行决策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前者称他们是经营者,后者称其为生产者。袁伦渠(2002)认为,对于人力资本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健、劳动力流动等,并且不同的投资方式其产生的效益不同。莫志宏(2004)认为,人力资本是与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相对应的新的资本形式,它意味着社会经济领域的投资主导更倾向于人而不是物[8]。李玲(2007)强调,人力资本是后天投入所形成的。她将人力资本理解为具有经济价值,并能带来未来收益和凭以参与收益分享的知识、经验、技术、能力、工作努力程度、协作力、健康及其他质量因素的总和[9]。关云飞(2009)认为,人力资本除了指健康、知识、经验等内容,还包括道德、管理水平和技能等无形存量的总称,它还是投资的结果,需要花费成本,且有使用价值和价值[10]。由以上各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更多从人力资本的微观构成入手,分析不同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人力资本内涵进行了拓展和深化。
国外学者关于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研究的成果较少。博文、J·H·舒斯特在其《美国教授:濒临危机的国家资源》著作中认为,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的重点是维持强大的教师队伍所需要的条件和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巴松的《美国大学:怎样运行,奔向何方》,评论了美国大学内部的激励动力和运作方式。博克的《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建议教师聘任要坚持任人唯贤。卡普娄、R·麦吉的《学术市场》,重点研究了大学教师的流动、聘任、工作评估以及过程中所显示的学术目标和价值。德雷斯的《学术评估手册》,预见了20世纪后半叶在政策方面会日益强调责任的发展趋势,对教师、学生、课程、管理工作的评估提供了综合广泛的指南,还对院校自我研究及其效果提供了内容广泛颇有见地的评论。威尔逊的《学术人:对教授职业的社会学分析》《美国学术:过去与现在》这两部著作,介绍了美国大学教师的职业、教师的独特工作环境,以及学院与大学工作方式。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加强高校管理的角度挖掘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值得国内学者学习借鉴和进一步深化研究。
国内学者近几年来在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方面,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研究不是太多。范乾浩(2003)认为,在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策略上应该对高校教师进行健康关怀,从而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他同时提出了纵向开发模式、横向开发模式和教师个体开发模式三种新的开发模式。蔡卫中、李兴国(2004)认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方式制度缺陷比较严重,未形成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合理流动的运行机制,而合理有效的流动是增强高等学校发展活力、对教师人力资本结构进行优化的最佳途径。吕杰(2006)在分析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现状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提出了优化高校教师人力资本配置的策略选择,探讨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增值模型。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的相关问题,对高校教师的招聘、流动、培训、健康等技术层面和经济学层面的研究较少。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地方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的研究尚不多见。地方高校作为办学经费主要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的普通高等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地方高校能否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确立符合院校自身实际的办学理念与定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地方高校目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师人力资本开发,是促进其加快实现长远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之一在教师。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制度问题十分突出,地方高校进行教师人力资本开发,应当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从教师人力资本配置、人力资本的激励和人力资本的增值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从而不断加强地方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地方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目前,我国各高校因办学层次和学科范围等方面的区别,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高校所拥有的教师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以及对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程度也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认为,科学分析教师人力资本现状是地方高校进行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各高校应从对教师人力资本的配置、人力资本的激励和人力资本的增值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厘清所拥有的教师人力资本现状,总结进行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经验,分析在教师人力资本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在科学分析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现状后,应选取相同办学层次、学科范围和办学特色的其他同类地方院校,应用一些公认的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发现自己的差距,并从发现的差距中分析寻找原因。这是地方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研究的关键环节。
针对地方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定位,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目标,采取适宜的战略措施,积极进行落实,在大力促进本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同时为同类院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提出可资借鉴的经验。
地方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研究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着学校是否能实现内涵式发展和确定的长远目标、战略规划。如何开展符合自身实际且富有成效的教师人力资本开发研究,是地方高校管理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1]吕 杰.中国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2]于 卉.浅议人力资本理论[J].科技资讯,2011(16):172-174.
[3]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57-258.
[4] Paul M.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1002 -1037.
[5]Paul M.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90,98:71 -102.
[6]Lucas,Robet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3 -42.
[7]卢 鹤,柴文佳.人力资本文献综述[J].企业导报,2011(10):197.
[8]陈 丽.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述评[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4(2):25 -27.
[9]李 玲.人力资本运动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19.
[10]关云飞.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