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服务贸易在区域中的竞争力研究*

2013-06-26 06:23:20张源媛王广斌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竞争力贸易旅游

张源媛,王广斌

(1.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2.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439)

随着《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及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其增速已远远超过了货物贸易。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高达3624亿美元,是1980年的9.34倍。旅游服务贸易的清洁环保性和综合性,使其成为各国服务贸易的首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1995—2008年间旅游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第一创汇行业。山西省旅游资源要素充裕,政府依托其比较优势把旅游产业作为新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以促进山西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2000—2008年间,山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增速为35%,2009—2012年增长20%。这说明,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程度的加深及国内旅游服务贸易市场竞争的加剧,山西的旅游服务贸易已凸显一定优势;但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旅游客源地市场有限、旅游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使山西旅游服务贸易从市场占有率和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在整个中部地区①《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及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个省划分为中部地区;本文依据1986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经济带划分,结合现有文献从地理位置上将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也划归中部地区。还处于劣势。如何利用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契机,提升山西在中部地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山西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现状

第一,山西旅游服务贸易在当地产业中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在整个中部地区还未凸显优势。首先,从表1中部九省2000—2010年间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来分析,可以看出除2003年“非典”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外,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河南位居第一,旅游收入年增长率维持在30%左右,2007年后虽有所下降,但仍实现了17.35%的增长,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稳定增长,占比高达31%;山西后来居上,2003年后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稳步上扬,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由2000年11%达至2010年的31.5%,在中部九省中由第七跃居为第二,旅游文化产业在山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已日露头角;江西和安徽的旅游业发展不相上下,2000—2007年间江西的旅游产业发展快于安徽,此后略有下降,2010年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6.21%和27.25%;黑龙江、吉林和湖北三省的旅游业发展均速基本相近,旅游收入占比维持在22%左右;内蒙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20%。其次,从表2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收入比重的变化值可见,从中部地区总体来看,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收入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30.84%发展到2010年的67.65%,从2007年开始,九省的旅游收入总额已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在中部九省中河南省的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收入的比重最高,2005年后占比都在10%以上;湖南、湖北两省占比维持在8%—9%,安徽与山西旅游收入占到了全国旅游收入的7%,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旅游收入占比达到了4.5%左右。

表1 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

表2 中部各省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收入比重

第二,从市场占有率和比较优势指数两个体现竞争力的指标看,山西旅游服务贸易在中部地区竞争力还不强。首先,从表3市场占有率①国际市场占有率(marketing share)指一国外贸出口总额占世界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反映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该指标应用到国内旅游服务贸易中指一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比重越大说明竞争力越强。看,山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在2000—2010年间市场占有率介于 0.31%至1.01%之间,占全国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份额较少,在整个中部区域也处于劣势,与山西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吻合。其次,借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看,山西省旅游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持续上升,从1995年的0.3262增至2010年的3.3975,2004年以前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0.8不具有比较优势,竞争力较弱;2005年以后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0.8,呈现出显示性比较优势,在区域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表4所示)。山西没能将优势的旅游资源通过产品组合、宣传创新等活动进行资源转换和增值,造成了山西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不强。但总体来看,山西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其竞争力在逐步增强。

表3 中部地区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指标

表4 中部地区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二、山西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山西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因素的指标

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管理学院认为,国际竞争力等于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乘积。按照此定义,山西省在今后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将现有的旅游资产转化为旅游竞争力。根据迈克·波特的钻石理论,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旅游生产要素。山西具有628处旅游景区,3处世界文化遗产,1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无论从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山西省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除旅游资源外,还有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旅游资本等生产要素。其中旅游资本要素在众多生产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配弟·克拉克定理,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将决定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其用于第三产业发展的资本将越充裕,越将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山西经济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山西经济的增长,对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这里选取山西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其旅游资本。

第二,需求条件。旅游的需求可分为国际需求和国内需求。山西省政府重视旅游环境的建设,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企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特色旅游和休闲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的推出,都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旅游者。旅游市场国内消费以城镇人口为主,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该地区国内需求情况。随着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国际旅游市场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仅选择几个代表性的国家会带来选择性偏差,所以我们这里选取代表国内需求的城镇化率来表示其需求条件。

第三,旅游企业的竞争战略。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微观主体,旅游竞争力的高低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水平。旅游企业的经营规模、发展目标、盈利水平、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高低等因素,又会影响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水平。而且由于旅游企业所处环境的不同,一个地区能否实现区域内各个旅游企业的分工协调与合作,实现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会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为此一般选取用旅游社数量来度量企业的竞争力这一因素。

第四,相关及辅助产业。旅游业包括“吃、住、行、玩、购、娱”,其相关和辅助产业包括交通基础设施、餐饮、住宿等一系列配套产业,各产业相互协调配合,对旅游业的发展将提供支持,并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优势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在众多相关支持产业中,交通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为此,我们选取了主要年份航空线数量代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山西旅游贸易竞争力模型及实证检验

国内外学者多采用多元回归法来分析因素对变量的影响效果。机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旅游竞争力提升的两个必备因素,但由于这两个因素难以量化,我们仅选择上述四个基础变量作为自变量,选择国际旅游收入为因变量,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方程,运用山西1995-2010年相关数据来进行相关实证分析。

其中income为国际旅游收入,gdp为国内生产总值,urban为城市化率,enterprise为旅游社数量,traffic为航空线数量,β0、β1、β2、β3、β4依次为回归系数,ui为其误差项。

首先进行相关性检验①表5为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采用spearman和kendall相关性检验得出的结果类似,这里省略。,以确定多元回归方程中所选择的自变量是否能很好地解释因变量国际旅游收入变化。从表5的检验结果不难看出,除了旅行社数这一变量外,其余变量与国际旅游收入相关性均在90%以上,旅行社数量的变化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也很好地反映了国际旅游收入的变化。这说明这四个变量可以解释国际旅游收入的变化。

其次,进行内生性和多重共线性检验。严格的外生性是回归中最重要的假设,违反这一假设即误差项和自变量相关,经常会使估计值不准确。内生性检验其p值为0.2309>0.05,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内生性的假设。此外,自变量之间高度相关即多重共线性,也会使估计结果产生偏差。对自变量间依赖程度的方差膨胀因子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自变量间具有较强的多重共线性。

最后,采用逐步回归法,剔除相关性较强且回归不显著的变量城镇化率,回归结果如表6。

表5 相关性检验结果

表6 多元回归结果

实证分析发现生产要素、旅游企业战略和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变化对以国际旅游收入衡量的竞争力水平有很好的解释作用,其拟合值为93.65%。其中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对于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资本投入每增加1%,旅游竞争力将提高1.4105,这充分说明只有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旅行社数量的增加不利于旅游收入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现代旅游业从业的飞速发展,国际、国内游客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但旅行社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完善,专业水平不高、文化程度偏低制约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航空线路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将提高0.25个百分点,交通基础设施越完备,相关及辅助产业越完善,就越将促进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城镇化率是影响竞争力的一个因素,但因其p值较大,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其他变量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而予以剔除。可能的原因在于国外旅游需求主要取决于海外游客,国内旅游对其影响不大。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从中国整体来看,山西的旅游服务国内市场占有率不高;从中部地区来看,其竞争力有逐步提高的趋势,高于河南、安徽、江西等几省,但与旅游服务贸易发达的广东、上海、北京相比,其竞争力还较弱;从山西各地区来看,以太原、大同、晋中为代表的城市旅游已凸显一定的优势,但是其余城市旅游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影响了山西旅游总体竞争力。为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山西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山西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加大政府对旅游生产要素的投入。第一,资本生产要素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吕梁、朔州、临汾等市旅游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旅游服务进一步发展的资金缺口较大,政府可以多渠道引入资金,如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流入;利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使旅游服务走向国际。第二,培育和创造旅游服务中人力资本、旅游企业家等高等级的生产要素。加快构建旅游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大中专院校和旅游培训机构为主体,培养各级、各类旅游专业人才,以满足研究、管理、服务等各个层面的需求。同时,要加强院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和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

其次,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要更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增强企业的旅游市场意识,随时关注旅游需求,重视企业的旅游形象建设和营销力度,增强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增强旅游企业集团的建设,培育企业集群。推动大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持有竞争优势的旅游企业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开设经营网点,实行跨国境、跨地区的连锁经营和网络化旅游营销。

再次,大力推进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发展。第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现有的航空线路,增加支线数量,各航线协调发展,完善现有机场的使用功能;公路方面完善各旅游景点公路的建设,形成以太原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第二,创新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结合当地的民俗、餐饮特色,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突破以观光游、一日游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发包括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旅游方式。

[1]Doris Omerzel Gomezelj.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Applying different models,the case of Slovenia.tourism management[J].2008(3):294-307.

[2]Tom Bornhorst.Determinants of tourism success for DMOs& destinations: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Tourism management[J].2010(5):572-589.

[3]董小麟,庞小霞.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7(2):78-83.

[4]葛丽芳,田纪鹏.上海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1(1):52-58.

[5]逯宇铎,李 丹.中国区域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化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7):41-44.

猜你喜欢
竞争力贸易旅游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贸易统计
旅游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贸易统计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