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无技术工业化』困境及对策

2013-04-11 12:59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3年5期
关键词:工业化工业经济

我国“无技术工业化” 现状

经历了30年经济高速增长,但我国迄今工业化尚未彻底完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科技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经济全球化导致本国产业被挤压到价值链低端,造就了外资占据全面的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只能从事低技术生产,发挥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产业无法实现升级,资本和技术不能积累,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从宏观效率分析,我国的边际产出资本比率(IOCR)自1994年以来出现了直线下滑,IOCR从1992年的0.39一直下降至2009年的0.2。换句话讲,上世纪90年代初,大致2-3个单位的投资能获得1个单位的GDP增量;但近年来需要5个单位甚至以上的投资才能增加1个单位的GDP产出。这意味着资源被大量配置在生产率低下的活动上。我国至今没能形成一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发展格局,也没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企业集团与大型企业。目前,我国工业化已是中期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仍有巨大差距:一是在企业规模方面,我国国有企业、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和独立核算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都比较小;二是在工业生产效率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工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也有较大差距。

虽然我国对外贸易连年顺差,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本国产业的高技术进出口却持续逆差。工业的核心技术大多不能掌握,只能依赖进口——我国经济的现代化程度,更多是由外资产业而非本国产业来体现。“无技术工业化” 的表现形式就是我国经济对外资和海外出口市场的双重依赖,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度高,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如果离开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资本、技术以及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市场,那么我国会是怎样的状况呢?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全球销售网络和市场,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只是廉价的代工和加工生产基地。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尴尬被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掩盖,此种不利局面不改变,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不能进行。无论实现多快速度的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中都将无法实现技术赶超,成不了制造业强国,充其量只是制造业装配大国。

一方面,我国无技术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已到尽头。首先,作为这一发展模式基础的廉价劳动力,由于人口红利的趋于用尽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致使成本的提高,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正在走向结束,这已导致许多公司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有的已经转出我国。其次,金融危机导致以外需为主要基础的我国制造面临难以为继的压力。再次,中国企业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国内的生存环境也面临恶化。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原国有企业转制而来,它们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营养不良,大多为劳动力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代工企业。总之,我国工业的发展困境来源于自身转型的缓慢和乏力,持续近30年的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模式正趋于耗尽,而以内需为导向的模式尚未形成,我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自己的市场,自己的驱动力,但是知易行难。

传统工业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传统工业化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这种在工业化过程中技术水平并没有随着规模的扩张而出现大幅提升、资源消耗比较大,近些年弊端日益突出。中国工业的增长正在导致全球原材料、能源供给价格的上涨。同时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1.5万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每年新增3436平方公里。按这种工业化模式发展,我国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和社会发展难以持续,所以必须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要提高我国工业的现代化水平,缩小我国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能通过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来完成,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必须由传统工业化道路转向效率提高的现代工业化道路。

德国国家主导工业化模式的启示

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显然过高。就中国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而言,如此高的贸易依存度意味着较高的国际政治风险。工业化国家必然是高收入经济体,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德国是发达国家中贸易依存度最高的,2009年,德国出口依存度高达45.7%。但是,德国产品很少遭遇反倾销,因为德国出口产品大多为难以替代的高技术工业产品,尤其以制作精良的工业设备著称;德国专利发明的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有500项工业技术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随着战后德国问题的解决,技术独特的德国工业品大量出口,非但没有被其他工业化国家视作威胁,反而被看做是对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的贡献。

维基百科将德国的现代化概括为5个方面:高素质的劳动力、发达的基础设施、充裕的资本、政治清明 (腐败程度低)以及高水平创新。德国工业化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作为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德国,德国没有采用英帝国的自由贸易政策,片面追求短期贸易利益,而是高度重视本国产业的成长。高效率的德国政府通过内部整合,即通过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普及国民教育、大量培养技术工人等措施,使德国迅速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德国的企业家精神更是令世人赞叹,德国在世界上最早建立了福利国家,从而大大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激烈政治动荡。德国模式指的是国家对工业化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国家主导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被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政府所成功效仿,战后东亚四小龙中韩国的快速工业化,同样依靠政府的大力推动,其出口导向工业化,成功实施进口替代政策,从而实现本国产业自主振兴的结果。这典型地体现在:东亚发展型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本国产业在国家富有远见的产业指引下,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极大提高,在本国市场以及对外贸易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工业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是关键

1.建立有效的政府政策扶持体系。要改革产权结构、产权关系,推进国有企业的深层次改革,使产权运作及管理更规范、产权边界更明晰,使经济体制改革与国企运行机制,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政府要引导、扶植本国产业。制定企业发展方针和新的产业政策;提供技术发展方面的信息服务等手段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协调。

2.要建立市场经济中的退出机制和优胜劣汰。我国尚未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企业的竞争创新意识。对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与经济利益的追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引入竞争机制,使企业能锻炼自我发展及生存能力。

3.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战略。发展现代工业不能仅仅依靠引进外部技术,但最根本的还是其自身的努力,企业需要练好 “内功”,抓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是企业、行业腾飞的关键。其途径包括: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抓住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二是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在工业的关键技术领域和工业技术发展的前沿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创新,在工业化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通过提高研发能力使大型龙头企业和部分工业领域的研发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要特别处理好环境、资源、人口和经济发展间关系,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环保、节能、广谱适应与低成本优势是产业升级的方向。淘汰消耗能源高、环境污染大的工艺、行业和企业。一是在工业发展中建立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处理好环境、资源、人口与工业化间的关系,既要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实现经济发展,又要增强工业发展的持续能力,提高社会效益。二是积极推行农业生态、环保工程,实施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将废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环境管理力度,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三是推进环保科技进步。重点攻克符合国情的生态破坏恢复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吸收国际先进环保技术;要积极推进节能、高效经济性能、先进污染治理设备,并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企业应用新技术,使用与推广加强科研成果和清洁生产技术,增强工业污染防治能力,使企业通过工艺改造实现节省降耗,增产减污。

(三)提高产业工人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缺乏高素质产业工人是阻碍工业化的重要内因,是困扰工业化的一大问题。外来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大多为半技能或无技能的非技术型工人,这样的劳动力素质只能适应低技术的 “血汗工厂”。无法户籍化的外来民工只能选择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地转换雇主,漂泊不定、无法定居且缺乏培训,导致这些流动性很强的外来民工无法积累和提高劳动技能,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因而也无法适应现代化工厂对其职业技能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建立一流的大学,对于工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没有庞大的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储备,产业升级和工业化将受到严重制约。事实上,一个富有远见的发展战略在其制定之初就应预见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对人力资源的特定要求。培育技术工人与大学教育一样,均属百年树人的事业,需要时间和耐心。

(四)增加国民收入水平,扩大内需

大力发展国内区际分工和区际贸易,以开发中西部为重点,工业中心向中西部转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工业特别是高端产业集中在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状况。如果说小国没有外贸,就不能实现规模经济,那么,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超过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人口总和,从人口上来说,我国具有世界上任何国家或欧盟都无法比拟的潜在内需市场,完全可以在任何产业上达到规模经济。通过大力发展国内区际分工和区际贸易的国内经济大循环,这样无与伦比的大市场为我国实现高端产业、各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特别是资本货物工业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国内市场。掉头向内,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取得成功,工业中心才能实现向中西部转移,这对于解决我国东西部之间日益加剧的交通、收入分配、产业布局、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等)和国家经济安全等诸多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

1.姚聪莉.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工业化道路的转型.2011(5).

2.国内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2011(8).

3.岳健勇.广东:产业升级路在何方?《凤凰周刊》,2010(12).

4.岳健勇.走出“无技术工业化”的陷阱.2009(1).

5.鲍盛钢.中国制造与中国崛起,2011(8).

6.贾根良.保护主义与内向型经济是中国经济崛起唯一选择,2011(1).

猜你喜欢
工业化工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