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红良
(昆山国际学校 小学部,江苏 昆山 215300)
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构建“五位一体”的理想校园
蒯红良
(昆山国际学校 小学部,江苏 昆山 215300)
构建“五位一体”的理想校园,应从学生培养、教师发展、特色打造、理念创新、抓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入手,通过规范办学、特色建校、文化立校三个建设阶段,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理想校园;学生培养;教师发展;特色建设;理念创新;文化建设
随着教育发展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学校教育正在不断面临新的变革。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更快更好地发展,是学校管理者亟需面对的问题。构建“五位一体”的理想校园的办学目标,从 “学生培养”“教师发展”“特色打造”“理念创新”“文化建设”五方面入手,通过规范办学、特色建校、文化立校三个建设阶段,力求在规范办学中形成特色发展内容,在学校特色的建设过程中积淀校园文化,从而推动校园内涵发展不断走向丰厚。
学校建设必须以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为前提。“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应是每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以生为本”是构建理想校园的内在要求。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是理想校园建设的根本目标,教育的根本在于“服务性的满足”。“以人为本”的理念,无疑要求教育应更突出“人文关怀”,把学生看作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成长中的个体来看待,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性、人格、人权,应对学生有更多的信任、理解和宽容,建立人道、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在一个生机勃发的“生活世界”中,在一个毫无拘束的自由环境中,才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开发潜能,充分地彰显自身的主体性。
(二)培养学生基础性品德
强调“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最关键的在于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自由表现,必须使教学走向教育,切实进行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学校应把培养学生的爱心、诚信、责任、尊重、宽容、感恩等基础性品德,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和重点,面向学生的未来和社会的实际,为学生走向社会作好准备。坚持“八个走向”,即:从常规德育走向深层德育;从问题德育走向欣赏德育,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帮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树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从约束德育走向发展德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从封闭德育走向开放德育;从局部德育走向全员德育;从知性德育走向生活德育,积极组织丰富的校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岗位锻炼、活动提升,落实 “基础性品德培养方案”,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从低效德育走向高效德育;从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认真贯彻德育规章制度,使遵守制度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同时,积极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主流、主体、主题,发挥学校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创设“轻负高效”课堂
“轻负高效”顺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规律,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是智慧育人、幸福教学的体现与追求。具体表现在:抓高效备课,指导教师根据所任班级的实际,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普适性教案进行二次备课,增强课前准备的针对性;抓高效上课,坚持精讲多练,加强师生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抓高效作业,精选、精批、精讲学生的作业,增强作业布置、批阅和讲评的实效性;抓高效测试,对每一次测试,坚持做到目的明确、内容精当、分析到位,增强学业测试的可信性;抓高效自学,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发展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一所学校为教师自身发展不遗余力地群策群力时,业精志远的教师也就会在这一集体中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才是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搭建学习的平台
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是教师逐渐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尤其在实施课改的今天,作为教师如果不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理念就得不到提升,落实课改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在强化教师学习方面,学校要督促每位教师制定自我提高的学习计划,要给教师提供自我学习的时间。通过开展主题学习、网络学习活动,倡导教师与专家、专著对话,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夯实文化底蕴。
(二)搭建实践的平台
教师的实践首先在课堂。要重点抓好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培训,通过课堂教学规范化要求,锤炼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促进不同层面教师的共同发展和提高。并寻求多种机会把教师“推”出去,使他们能在更高的舞台上展现自己。教师的实践其次在于细节。要求教师关注身边的教育细节,在自己的实践中找寻研究的话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实在在地思考问题,脚踏实地地采集案例。对亲身实践、亲身体验所得,要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得出结论;对已经成为“真理”的结论不放弃怀疑与批判。
(三)搭建科研的平台
对教师发展来说,教育科研是其成长的有效途径。在行动中研究,并用研究去指导行动,才能使教师逐渐走向理性和成熟。[1]在提倡教师做“身边”的“真实”的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教师论文撰写及投稿”的专题培训活动,定期组织教师撰写论文,学校统一向编辑部投稿。论文的发表及获奖将极大地调动教师教育科研实践的积极性,不断激发教师的理论创造力,教育教学园地也不断展现出勃勃生机。实践证明,只要播撒教育科研的种子,就能成长为一名思考型的教师,进而成为幸福快乐的研究者。[1]
学校发展唯有在建设特色、成就特色上下工夫,才能更充分地展示自身的存在价值,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实际优势—学校特色—学校品牌”是学校特色建设的一般过程。
(一)结合实际,找准特色切入口
以昆山国际学校为例,生源组成大致分为三块:一是昆山本地区的孩子,二是大陆外省市来昆山投资人士的子女,三是台商及境外人士子女。多元的文化、多样的个性,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在这里碰撞、融合。这样的学校应当具有丰富的内涵,那就是:既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有现代教育全新理念的涵蕴,两者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因此,学校把“英语”“语文”确定为特色建设内容,用“语文”特色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体现途径,以“英语”特色对现代教育全新理念进行更好地诠释。[2]
(二)勤于探索,形成教育特色
英语方面,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专门建立“英语情景教室”,并在学校共享空间设立了“英语乐园”,使学生充分感受浓浓的“洋味儿”;[2]通过改变英语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运用“任务+情景+活动”的教学模式来激活课堂;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英语才能的舞台,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在活动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2]
语文方面,加大投入建设班级书柜,建设富有浓郁书香气息的班级文化;从师资特色建设入手,以教师发展引领阅读,着力建设一支热爱读书、酷爱学习的教师队伍;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开展童书共读,建立星级阅读卡,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选阅读之星、藏书小达人等活动,及出版学生作品合集和个人作品专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大胆实践,彰显品牌效应
特色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要有新方法、新举措,树立创新意识,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在“知名”学生的打造上下工夫,进而规范发展“知名”学生艺术社团,形成品牌。以语文特色建设为例,小主持人培训、文学社、童心诗社、心语电视台等社团经常性、自主性地开展活动,使学生特长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促进学生在艺术中得到熏陶,在艺术中培养审美情趣。[2]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中一系列教育观念思想及价值追求的集合体。新的背景下,需要学校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办学新模式,创新发展、大胆发展,促进学校优质办学。
(一)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
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特点及地域特点,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努力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育人格局。通过整合英语教材、看外语影视节目及举办各类夏令营活动,使学生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学习交流,汲取各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养分,使学生努力传承中华优良传统、优秀文化,树立中国情怀;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开展教育的多向交流活动,开辟实践基地,努力为学生提供有深厚人文精神积淀的沃土,不断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培养其创新精神。
(二)鼓励家长等外部力量参与学校管理
就实践教育而言,学生是家校的共同施教对象。为此,应加强家长与教师的协作,建立“教育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儿童的教育。通过家长理事会、校长信箱等形式,积极听取家长、社会等对学校办学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活动。通过家长参与对学校工作的评议,使家长有机会与教师、学校进行双向沟通,协调构建最有益于儿童发展的教育。[3]进而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建立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增加学校的社区资源,监督学校的办学过程,丰富师生的教学经验,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3]
(三)构建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学校
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它以校长、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引导儿童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构建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学校,需要以“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为教师持续发展服务”为宗旨,使学校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管理一流。学校的管理者,要成为具有教育理想和先进教育理念,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开拓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教育专家。同时,要注重打造面向未来的学校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智慧,使其在教育行动中成长,成为融事业型、人文型和研究型于一体的教育行家。学生要成为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积累丰厚、善于探究,习惯良好、学有所长的有发展潜力的未来公民。
苏霍姆林斯基说:“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4]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文化影响人,文化教育人,文化管理人。
(一)创设舒适的育人环境
学校的走廊、教室都是文化教育的场所,时时刻刻陶冶着学生的道德情操。教室里窗明几净,桌椅排列整齐,物品摆放有序,班级板报和其他各版面布置美观大方,绿化栏、图书角等点缀期间……这样的环境,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舒适的育人环境有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教师”一样,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校园的一角一隅、一草一木都涵蕴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们才能在氤氲着文化的环境中受到感染、熏陶,进而得到成长。
(二)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它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以班级公约、班级常规评比、板报宣传等为标志,形成班级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通过班干部体系的建设和系统化的班务管理的建设,形成班级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抓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作用;以优质的主题班会来充实和强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等。
(三)寻求科学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一般可以表示为:管理模式=理念+系统+方法[5]。就管理而言,人们常常把它分为“人治”“法治”“文治”等[6]几种方式。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个人经历和修养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法治与文治的结合,应该是比较理想的学校管理模式。法治为主,文治为辅。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才能使学校管理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学校的发展才会是科学的、长远的、可持续的。
“五位一体”理想校园的建设过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得以落实的过程。第一阶段,立足于规范办学,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以“业精志远”作为教师发展的追求。第二阶段,致力于特色建校,在理念创新、先行的基础上,依托于地理优势、校本课程优势,打造学校特色。第三阶段,文化立校,校园文化以其独特而显著的教育功效为师生人格铸模,这也正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最高境界。三个阶段逐层递进,五个方面互相渗透,共同构建理想校园。
理想校园不是“千校一面”,它必须基于各校实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结合教育发展的历史大环境。另外,即使同一所学校,在不同时期,理想校园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与国家发展相类似。因此,所谓的理想校园,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没有最理想,只有更理想。但无论怎样,理想校园的表述一定要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和认同,这样的理想校园的蓝图才更具有实际意义,才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只有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才能给师生以积极向上的审美感受,进而引领师生的精神世界。
[1] 李科.在科研中成长和幸福[EB/OL].(2011-05-06)[2013-01-12].http:// blog.sina.com.cn/s/blog_7f18630a0100rfjx.html.
[2] 蒯红良,袁干斌.立足实际 发挥优势 倾力打造学校特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4):6-7.
[3] 于萌萌.台湾中小学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透视与思考[EB/ OL].(2012-07-05)[2013-01-12].http:// www.studa.net/ education/080511/17325278.html.
[4] 郭其龙.学校特色建设方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09 (34):37-39.
[5] 管理模式[EB/OL].(2012-12-11)[2013-01-12].http:// baike. baidu.com/view/1368688.htm.
[6] 赵晨光.结果第一[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
[7] 祁团,丁莉莉.学校管理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 王铁军.校长领导力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 陈桂生.学校管理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 赵国忠.校长最关键的管理智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时 新)
Construction of an Ideal School with “Five Integrated Features”
KUAI Hong-liang
(Primary Education Department, Kunshan International School, Kunshan 215300, China)
To build an ideal school, emphases should be laid o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They are student training, teacher development, brand building, concept innovation, and culture promoti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 school depends on the three phases of standardizing schooling, crea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ng culture.
ideal school; student training; teacher development; brand building; concept innovation; culture promotion
G62
A
1008-7931(2013)05-0099-04
2013-05-15
蒯红良(1977—),男,江苏昆山人,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校管理、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