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国考”

2013-04-10 09:21:26石述思
现代阅读 2013年4期
关键词:国考功利职位

每年一度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由于人数众多、竞争惨烈、备受瞩目而被简称为“国考”。

2011年10月25日零时,2012年“国考”网上报名结束。截至当天19时许,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达110余万人,总竞争比例为62∶1。竞争最激烈的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一职位,招录比达3619∶1。

相对于2011年,无论是报考总人数还是单个职位热度,2012年国考首次实现“双降”。有人认为,这预示着国考在历经多年持续升温后,迎来了理性的拐点。这个乐观的论断下得有些草率。

首先,从总体报考人数上讲,仍呈现出百万大军过独木桥的惨烈局面。这说明,公务员职位的收入稳定、福利优渥仍充满巨大诱惑。而总体竞争比例的下降,最大可能是由于更多人面对激烈的PK自觉地知难而退,可以说是一种无奈。

真正理性却体现在报名者的意愿中。比如中央党群机关平均职位竞争比例最高,为131∶1。这说明,位于京城、单位级别高、福利待遇优越的职位仍受青睐。其中有实权的职位受欢迎,清水衙门遭冷遇。

相应地,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职位受青睐,而西部边远地区普遍遇到“招公难”。

尽管国家公务员局已晒出百余冷门岗位,希望考生报考,但截至2011年10月24日19时仍有71个职位通过审核人数还未打破零的记录。

这种反差表明:即使在全社会公认的位高权重、条件优越的党政机关,苦乐不均的现象也相当突出。

很多报考者谁待遇“牛”,“钱途”好报考谁。作为人民公仆的预备队,报考者本应显露出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情怀。遗憾的是,他们却做出相反的选择——假如最终有幸胜选,这样的人充实到未来的公仆队伍中岂不堪忧?

更危险的信号是:本来应集中觉悟高、能力强、肯奉献人才的公务员职位被全社会进一步公认为有权势、有地位、有油水且终身不失业的金饭碗。尽管有偏颇之处,其中深层体制因素却发人深省。这才是考生功利择业的真正诱因。

(摘自九州出版社《石述思说中国——中国各阶层矛盾分析》 作者:石述思)

猜你喜欢
国考功利职位
领导职位≠领导力
病案突进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6:44
职位之谜与负谤之痛:柳治徵在东南大学的进退(1916—1925)
近代史学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22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美最高就业率地铁圈
海外星云 (2014年22期)2015-01-19 09:34:28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