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中国的市民阶层

2013-04-10 20:14:57王丛丛
史志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士绅章程新政

王丛丛

王丛丛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博士生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相当数量的市民阶层是构建现代民主宪政国家的必备条件。近代中国多灾多难,但建立独立富强的民主宪政国家的追求一直未曾间断,并一度出现过可喜的局面,近代市民阶层的形成及其积极活动,就是构建这一可喜局面的基本力量。本文试图对近代中国市民阶层作一简单探讨,追寻其产生、形成、活动的历史成因,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构建今天富强、民主、和谐的现代中国提供些许历史借鉴。

一、马克思的市民阶层概念

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市民阶层是“从各个城市的许多地方性的居民团体中,逐渐地、非常缓慢地”[1]产生出来的新的社会阶层。

市民阶层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首先,市民阶层是经济领域的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市民阶层的出现及其活动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次,市民阶层是一种特殊的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力量。在社会生产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市民阶层就必须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并向掌权者反映自己的政治诉求,以期通过制定政策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个过程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秩序。最后,在思想上,市民阶层推崇民主、自由,他们萌发了权利意识。此外,市民阶层具有开放性。市民阶层突破了地域、血缘、家族等的限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近代中国市民阶层的构成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积弱积贫的局面使得社会各阶层积极倡导改革。庚子之变后,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清朝统治集团开始主持新政,在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颁布新的政策,以期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这些政策的推行,使得专制社会出现了一丝民主、自由的曙光,涌现出一批适应新政改革的人群,他们或者是买办,或者是工商业者,或者是新式学堂学生,或者是士绅。在这场新政的沐浴下,其身份呈现出多元化,逐渐转化为近代中国的市民阶层。

(一)买办

随着列强的入侵以及所攫取的在华特权的增多,近代中国出现了一批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对中国人地生疏,要想在中国国土上顺利经营和运转,需要聘请一些熟悉商业贸易的华人来进行联络推销与采购,买办群体应运而生。

清末新政时期,买办群体在新政政策的刺激下,逐渐投资于近代工商业领域。早在商部成立之前,清政府就已经下令制定发展工商实业的有关章程律例。商部成立后不久,又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规定按经营投资者投资的多少给予奖励;1904年初颁布了《公司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工商业者兴办的实业受国家保护;1906年4月颁行《破产律》,以打击欺诈盗骗、保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为宗旨,对于亏损倒闭者予以维持保护等等。这些章程律例不仅以法律形式承认了独资、合资、股份公司等农工商、金融、交通各业的资本主义生产和经营方式,而且规定所成立的公司、店铺等一经注册,即可享受保护。除此之外,清政府还以上谕、诏令形式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措施。既然投资工商业领域不仅会受到政府的保护,还会得到政府的奖励,因此,越来越多的买办积极投身于工商业领域中,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经济基础的渐渐雄厚,促使这些买办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例如,买办出身的郑观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深刻地了解,他在寻找国富民强、拯救民族道路的过程中,写下了很多政论文章。同时他还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1900年他参加了容闳等发起的上海自立会,不承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1904年参与组织广州商务会,1905年在广州抵制美货运动中被推举为广州拒约会主席等等。

在清末新政的刺激下,买办积极地投身于工商业领域,并进一步投身于政治活动中,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青年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

清末新政的推行,急需各种人才,因此,清政府一开始就比较重视教育的改革。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就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期间,新式学堂得到发展。清末新政继续推动新式学堂的发展。1901年9月,清政府命令各级所属府州县书院,一律改为学堂,12月,颁布政务处会同礼部核定《学堂选举鼓励章程》。1902年1月,清廷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核定有关章程;8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在《钦定学堂章程》的基础上,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了各类学堂的学制、性质、任务、入学条件等,对各级学堂的管理体制也做出明确的规定。由此,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新式学堂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1909年,全国共有官立高等学校123所,学生2226 2人;中学堂400余所,学生3万余人;初等小学堂5143 9所,学生1522 793人[2]。此外,清政府还积极派遣留学生,奖励游学,以期造就人才。

这些政策措施,使青年学生不再接受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的教育,而是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在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情况下,他们积极呼吁要改变落后的守旧状态,促使了一系列学潮事件的发生,这些学潮显示了青年学生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活跃的社会政治力量。而且,学潮使得各个学堂的学生互相联系,互相支援,形成整体力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与要求。如,南洋公学发生学潮,浔溪公学学生曾公议登报祝贺;各地发生学潮,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也打电报声援,并表示可吸收退学生来学习。励志学社缺乏办学经费,中国教育会资助500元[3]。

1905年,由工商业者发起的抵货运动中,青年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学生以他们自身敏捷的反应,坚定的态度,使得抵货运动由纸面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学生们集体抵约抵货,以退学相抗争;并通过宣传使得这场抵货运动的范围扩大,发展成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世风的变化以及西方思想的传播,使青年学生接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民主、权利的思想,学生秘密的成立自治团体来阐释民主、自由以及权利。后来,学生并不满足于秘密组织自治团体,于是公开投身于民主政治运动之中,要求变革社会制度。第三次国会请愿中,青年学生又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强大力量,使得请愿运动成为一场群众性的民主运动,同时,青年学生组织了一次次大规模的学生示威游行,这标志着青年学生为民主自由而斗争的阵地扩大了,他们的力量增强。

同时,在学堂任教的知识分子中,有一些人或者出于爱国,或者接受了西方思想,用先进的思想教授学生,促进了学生的迅速觉醒。南洋公学教员蔡元培就是一个典型。他在学堂中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提倡民权学说,挺身而出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直至以退学相抗争。此外,一些报刊的负责人、撰稿者以及城市中的律师、医生,也积极支援学生运动,主动加入到他们的行列,这批新式知识分子也在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来践行救国的方案。

在践行救国的过程中,青年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渐渐成为官方驾驭不了的社会力量,其力量的壮大也丰富了近代中国的市民阶层。

(三)士绅

士绅或是绅士、绅衿,是对中国社会一个群体的称谓,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通过科举考试、捐纳、世袭特权以及成为“恩监生”获得功名,但是还没有出仕的人。第二,退官人员。此外,在乡村社会中,还有一些非绅士的耆老,他们虽然没有功名,但是财富、威望以及能力都很显著,在地方事务的管理中也起了领袖的作用,因此,这一部分耆老也归为士绅。

传统士绅在地方上兴办公益事业,兴办学校,维持着地方的秩序,但是他们深受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维护着封建统治秩序,是地方保守势力的代表。而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在经济、政治领域所推行的政策促使了士绅的转变。

在发展工商业政策的刺激下,一部分士绅投身于工商业领域,这一部分士绅逐渐转化为“绅商”。同时,士绅还积极响应政府推行的地方自治政策,为清末的立宪做准备。

1908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其中规定了地方自治的范围,包括地方文教、卫生管理、农工商务管理、民政管理、市政建设等等。而后,又颁布自治研究所章程,饬令在各省城及府厅州县设立自治研究所,讲习自治章程,造就自治职员,以此推动地方自治迅速开展。接受自治章程讲习的自治职员大多是地方上的士绅。在地方自治过程中,士绅们在修路造桥、兴修水利以及办学等公益活动中积极活动着。

此外,在20世纪初期收回利权运动中,士绅们也起了重要的作用。1905年,安徽爆发的收回铜官山矿权运动,首倡者便是士绅,他们一方面积极联络地方绅商和皖籍京官,向清廷施加压力,一方面动员绅商筹集资本十万两,呈请商部发给开矿执照[4]。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士绅们同样也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同时,为了抵制外国资本对各地路矿权益的进一步渗透,各省均成立了规模不等的商办铁路公司和矿务公司等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领导者基本上也是当地的士绅。

清末时期的士绅已经不再是封建旧秩序的代表,而是随着新政的推行渐渐转化为市民阶层的一分子。

(四)工商业者

清末新政经济领域改革的中心是振兴商务,奖励实业。通过调整国家管理职能,设立振兴实业的专门机构,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章程律例,倡导设立农工商各行业民间组织,多方位地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优越的政策环境下,以及新式工商业丰厚利润的吸引,凡有条件者都纷纷投资农工商企业。

近代中国的工商业者注重的不仅仅是利润,在国难当头的年月里,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提出他们的政治主张。1904年初,商部奏准颁行《商会简明章程》,规定在商务繁富发达地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稍欠发达的地区设立分会,集镇则设立商务分所。商会的成立使分散在各个行业的工商业者凝聚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商会在各类政治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就是抵制美货运动。1905年5月10日,上海商务总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抵制事宜。会上,商务总会会长、工商业者曾铸上台演说,倡议在全国抵制美货,这得到了上海70多个行业经营者的签字同意。这场运动持续了半年之久,这充分展示了近代中国工商业者的力量,表现了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社会使命感。此外,当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工商业者的政治活动逐渐活跃,他们组织了许多立宪团体,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各省咨议局和资政院中,并通过各省的咨议局来表达他们的政治经济诉求。1906年,张謇等在上海组织了预备立宪公会,1910年,张謇等人连续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强烈要求建立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加速政治近代化进程。

同时,近代工商业者还通过建立城市的自治团体,取得一部分的市政管理权,推动地方自治的进程。此外,近代中国的工商业者还积极注重文化教育,张謇先后创办了通州师范、大生职工专科学校、纺织学校等等。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工商业者们积极的身影。他们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自己的贡献,并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容置疑,他们是市民阶层的一个构成元素。

三、结语

在近代中国危机重重的困境下,由于清政府推行各种改革措施,尤其是新政措施,促进了市民经济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从而催生了市民阶层。

近代中国的市民阶层涵盖范围特别广,包括买办、青年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士绅及工商业者群体。市民阶层具有流动性特点,其成员的角色具有多重性。例如,新政中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确立了工商业的重要地位,同时由于工商业能够带来巨大的利润,社会上纷纷出现了一批工商业者,这些工商业者的出身复杂,或者是买办出身,或者是知识分子出身,或者是传统士绅出身等,这就决定了这些工商业者角色的多重性。他们在经营企业的时候是工商业者,当他们不满现实发表文章、与青年学生一起奔走呼号的时候,却又转换成知识分子的角色,当他们回乡承担治理地方重任的时候,又可以认为是士绅。此外,传统的士绅受到清政府发展工商业措施的刺激,纷纷投资近代工商业,这样,士绅群体慢慢向工商业者群体流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绅商。

近代中国的市民阶层积极响应政府推行的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逐渐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与政府形成互动的局面,共同促进了近代中国缓慢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59.

[2]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31.

[3]严昌洪,许小青.癸卯年万岁——1903年的革命思潮与革命运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8.

[4]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16.

猜你喜欢
士绅章程新政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晚清士绅的拍照秀——近代名人日记翻检拾得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58
“新政”爆款第一车?
汽车观察(2018年9期)2018-10-23 05:46:40
新政不是“半夜鸡叫”
能源(2018年7期)2018-09-21 07:56:08
关于新政的思考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湖南守旧士绅的翼教与维新运动的转向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24
Direct calculation method of roll damping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CFD approach*
近代中国士绅地位变化初探
史志学刊(2014年3期)2014-04-10 07:40:12
“打新新政”让沪市雪上加霜
法人(2014年2期)2014-02-27 1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