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越星,毛蒋楠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225001)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1]公务员作为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其行政能力建设的状况,不仅影响到党的决策水平与执政能力,更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根本体现。行政心理素质作为公务员自控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建设休戚相关。新时期的公务人员行政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这就对公务员的行政心理素质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2]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就必须全面加强公务员的能力建设。2002年,国家人社部正式印发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并于同年开始实行。在《规定》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行政心理素质建设”这一概念。行政心理素质建设理念的提出,表明了我国将公务员行政心理素质建设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其意义重大,具体原因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其行政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随着国家公务员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务员队伍从相对稳定的旧有体制,逐步向竞争化、淘汰制的模式发展。同级之间的竞争,职务升迁的摩擦,人际交往的冲突,导致了公务员在从事行政活动的过程中,心理压力骤增。其次,随着公务员法律法规的相对完善,社会对于公权力的监督逐步增强,人民大众对于公务员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公务员在掌握公权力的同时,也被社会赋予了更大的公共责任,更高的道德标准,更多的奉献精神,这些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据调查:公务员队伍中有62.4%认为自身岗位压力较大;63%感觉工作中人际交往压力大;34%认为工作中存在焦虑倾向,其中重度占3.2%,中度占9.5%。不仅如此,在感觉心理压力大的同时,仅有9.34%的公务员愿意接受心理辅导。在与民营企业员工的对比当中,公务员在对于健康的担心与精力维度上,公务员均为最低。[3]
公务员行政心理素质建设与和谐社会休戚相关。首先,公务员的行政心理素质影响到干群关系。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公务员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目前,社会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公务员的行政心理素质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务员在处理行政事务的过程中,面对现实挫折不具备相应的行政心理素质,发生诸如公务员自杀一类的恶性事件,往往会造成干群矛盾的激化,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其次,公务员的行政心理素质建设,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当前,国内外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公务员在处理行政事务的过程中,其心理素质不仅直接影响公务员的理性思维与判断能力,还决定着公务员的是非观与大局观。公务员具备良好的行政心理素质,往往就能沉着冷静的面对各类突发性事件,2011年广东乌坎事件的妥善解决就证明了这一点。
公务员的行政心理素质是预防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自觉抵制贪污动机的形成。党的十七大要求“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4]进入新时期以来,公务员贪污腐败的案件层出不穷。究其本源,除了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以外,公务员的行政心理素质建设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首先,人的行为是在心理活动的折射。公务员贪污腐败之的发生,是他们贪婪心理的根本反映。具备良好行政心理素质的公务员,在处理行政事务的过程中,面对诱惑,就能够自觉抵制不良的心理动机,将腐败的念头及时制止。其次,公务员具备良好的行政心理素质,就能保持心态的平衡,不为物质利益所动。公务员贪污腐败的发生与攀比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攀比心理的发生,在于公务员心态的失衡,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行政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再次,公务员的行政心理素质还与干部的纯洁性休戚相关。行政心理素质高的公务员,往往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更具有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他们的党性纯洁性更强,自然就远离了贪污腐败。由此可见,新时期的公务员行政心理建设,不仅体现了时代要求,更是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重要保障。
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心理调整能力缺乏,是目前公务员行政心理素质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首先,公务员行政心理问题不易察觉。中国社会往往将公务员定义为,收入稳定,生活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工作待遇优厚的职业,他们不应该出现心理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社会大众对于公务员的惯性思维,往往使人们对于公务员的心理问题放松警惕,不重视。其次,公务员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在执行行政事务的过程中,有着严格的纪律性,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在执行具体事务的同时,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使公权力。因此,职业赋予的理性要求压制了公务员的个性发展,导致其工作压力很难释放,心理自我的调整能力弱于其他职业。再次,相对与其他职业而言,国家对于公务员心理调节能力缺乏的现状并未有效重视,也是公务员心理调整能力缺乏的因素之一。
目前,国家尚未形成研究公务员心理调整能力的学科,各级政府也未在本单位设立相应的公务员心理咨询室。公务员在行政过程当中遇到心理问题的同时,缺少适当的疏导途径,政府也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2007年广东发生的渔业局正局长刺死副局长的悲剧就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特殊的人情社会,使得公务员在处理行政事务的过程中,承受了较大的人际关系压力。首先,中国行政系统内部的复杂性,造成了公务员人际交往压力的骤增。中国行政系统内部关系冗杂,形成了很多大小不一的关系圈,这些关系圈由于利益与权力的纠葛,时刻互相处在矛盾当中,既有对立又有统一。公务员在处理行政事务的过程中,面对这些人际交往中的关系圈,往往谨小慎微,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了他们心中迈不过的门槛。其次,领导的家长制作风,使得公务员与领导交往的过程中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政府机关中,领导往往掌握着下属的人事大权,如果在工作中不能处理好与领导的人际压力,则会影响到公务员的仕途升迁。再次,公务员还承受着与同事之间的人际交往压力。公务员在与同事沟通的时候,往往存在忌言讳语的现象,唯恐给同事留下不好印象,从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被冷漠与边缘化。不仅如此,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民主测评,公推直选等将公务员与同事之间的交际能力提升到了重要的地位。
我国党政系统的特殊性,导致了公务员队伍在相互竞争中,往往处于心理封闭的状态,缺乏自我心理的评价意识。首先,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公务员往往具有讳疾忌医的倾向。在联系紧密的政府机关中,公务员身心健康程度与职位竞争关系密切。因此,在工作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不愿意去进行自我分析,或者去求助他人。相反,他们更多是选择隐瞒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把自己尽量伪装起来,努力保持自己的健康形象。其次,公务员的职业具有权威性,往往被民众仰望,在出现心理亚健康的时候,由于心理得不到自我舒展与情绪调节,容易形成心理倦怠。“脸难看、事难办”就是公务员心理倦怠的外在表现。再次,由于心理评价往往涉及到个人隐私,处于中国人“爱面子”的特点,公务员往往不愿意去及时咨询专家,或者与朋友进行沟通。
公务员队伍的行政心理素质建设,首要任务在于加强公务员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衡量,最重要的在于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公务员在应该不断的对照自己,及时发现自己在处理行政事务中的心理问题。在学会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的同时,适度表达自己的要求,并且不从事超出自己能力的行政事务。不仅如此,公务员应努力增加自己的受教育程度,积累个人的行政经验,在自我行政效能的同时,能够及时战胜工作困难,减少自己的心理负担。通过正向经验的积累,在行政工作中积累正面的心理信息,从而增强对待行政事务的心理承受能力。
政府作为公务员队伍的行政心理素质建设的主体,应该建设其一套有效的公务员行政心理的保障机制。首先,政府应该基于公务员自身工作的特殊性,根据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建立其专门的公务员行政心理研究机构。这种机构可由人事部门规划,委托科研机构承担,为公务员行政心理的研究搭建平台。其次,政府应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途径。可专门成立行政心理咨询办公室,聘请行政管理与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为公务员行政心理方面的问题提供及时的交流与疏导。再次,政府应保障公务员的休息权,如可为公务员提供更多的休假疗养机会,减轻公务员在长期行政工作中积累的心理负担。最后,政府应该组织相关专家,设计公务员行政心理建设的基本框架,及时对于公务员行政心理建设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可建立起相应的科研体系,在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可以广泛运用。
公务员的行政心理素质建设的根本落实,在于教育与培训。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公务员进行心理培训是一种普遍且有效的行政心理干预方法。就我国而言,可将公务员的行政心理培训,加入到公务员的课程培训中。如在党校中安排相应的培训课程,从而引导党政干部将行政心理管理的艺术运用到各项实际工作当中。与此同时,可以定期的在各单位开展行政心理讲座,让公务员对于自身所处的行业环境有所了解,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有个良性的心理认知,并学会在工作中体会自身的价值感。在科学的评价自身的发展环境后,能够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对于公务员间的人际交往,应使其明白人际交往中的平等尊重原则,客观评价自己,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1]要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EB/OL].[2012-02-20].http://www.china.com.cn//txt/2010-09/02/content_20847462.htm.
[2]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杨杰,党政干部社会心态嬗变及调适研究[J].领导科学,2009(8):34-35.
[4]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2012-03-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642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