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桂才
中、日、韩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比较研究
袁桂才
金陵科技学院基础部,江苏 南京,211169。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中、日、韩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体系中的培养途径、培养目标、教练员队伍建设、训练和教学理念、竞赛体系等诸多因素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深入认识中、日、韩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异同,分析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应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培养体系,以推动我国青少年足球工作的不断改善。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体系;比较研究
在足球发展中,重视青少年足球运动是提高足球发展水平,增强足球持续发展动力的有效措施。世界足坛的发展历史已经充分证明,足球发展得好的国家无一例外的都是非常重视青少年足球工作。近年来,同样作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和韩国,其足球运动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足球运动整体水平与日本和韩国的差距渐渐增大。针对我国足球运动整体水平不高的现实状况,本文拟通过将我国青少年足球发展,与日、韩青少年足球进行比较,重点分析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性,学习别国成功的经验,以期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明确如何抓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工作是重点,期望让我国的足球水平有所提高。
我国早在1992年就开始对青少年足球的管理进行了改革了,改革的重点是打破原有的基层中小学校、运动学校和省(市)专业队的层级管理模式。自1992年开始进行足球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政府投资比例减少,足球发展的社会性投资逐渐增加,市场化思想逐步深入,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越来越依靠市场,原来培养体制下的层级管理模式逐渐被打破,以市场为依托的体系逐步建立[1]。日本的青少年足球培养模式与我国有所不同,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不是走专业运动学校的路线,而是足球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而且与普通学生共同接受相应阶段的教育,所学习的课程也是一样。参与足球训练仅仅作为兴趣爱好,自愿参加。足球训练中,主要学习足球的各种基本功,然后到比赛中去体会足球运动的真正内涵,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热情非常高涨,技战术提高相对较快。韩国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主要依托于学校[2],在此基础上,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也在韩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担任起了扩大足球人口的重任。韩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另外一条途径就是青少年足球选派优秀球员到国外深造,在足球运动水平高的国家进修学习,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并将此作为韩国足球人才培养途径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目标在不同历史阶段略有不同,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国足协等多家单位在2006年重新提出“草根计划”方案,制定了提高我国足球水平的发展规划,计划用12年时间,预计投资2.3亿人民币,推动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以尽快提高水平。具体目标是力争在2018年的世界杯足球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也就是说,中国要力争在12年内促使足球水平上一个大台阶,足球人才储备要有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相比之下,日本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训计划更为具体。例如,日本也是在2006年制定了新的足球运动“发展计划”,日本足协在“发展计划”中提出了各阶段足球人口的数量,足球运动在世界大赛中要争取的名次。日本足协提出,通过推进足球发展,在现在的基础上使日本的足球运动实现飞跃,日本足球人口到2025年力争达到500万人之多,力争到2050年足球人口超过1 000万人。更高的目标是,使日本的足球在2026年的足球世界杯上要进入前10名,并且争取要在2050年之前要进人冠亚军决赛,在2050年之前要争取独立举办一次世界杯足球赛。由此可见,日本足球运动的发展目标高远,但有明确、具体,有逐步推进、逐渐提高的发展计划。韩国足协在2005年的时候制定了一项有关足球运动的“十年发展计划”,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韩国各类、各层级足球队要达到的成绩指标。在此基础上,韩国足协将2006年定为“培养学习的足球运动员的元年”[3]。这无疑是将发展足球运动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提高足球在社会大众当中的影响力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韩国非常重视足球运动员的理论学习。综合比较中、日、韩三国的足球发展目标,日本的足球发展目标相对更为长远,更为具体,目的性也更强,量化了要达到的具体程度,实现了抽象目标的具体化。同时,日本的足球发展目标既有大众普及目标,又有竞技比赛目标。韩国值得借鉴的方面是,在加强运动员文化学习方面比较严格,从文化入手,体现了内因推动外因、质变引发量变的主导思想,这一点比中日两国突出,值得中国学习。相比之下,中国和韩国的足球发展目标则要模糊一些。值得改进的是,中国的足球发展目标缺乏针对性,看似注重技战术教学及竞赛成绩,但对于发展目标又缺乏具体的对策指导。
现阶段我国足球人才培养主要有四种途径,即:(1)职业俱乐部的三级后备梯队(U-21、U-19、U-17);(2)省级、市级代表队;(3)各类业余俱乐部培养;(4)各类学校培养。在足球人才的这四种培养途径中,三级梯队包含了俱乐部组织的少儿足球夏令营活动等培养方式,省市级代表队之外还有解放军代表队和足球协会代表队,而学校主要是校代表队或课余训练小组。除了以上四种主要培养途径外,海外留学也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有效形式。在培养途径上,日本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更加制度化,培养和管理主要由足球俱乐部执行。为了提高足球运动水平,足协实施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度。学校培养、职业俱乐部训练和出国留学被作为足球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形式。日本足球培养途径的选择以实现目标为导向,本着“世界大赛就是我们的目标”的精神,在足球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训练中心制度”为核心,并制订了《强化训练方针》[4]。韩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途径主要有两个:(1)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2)通过职业俱乐部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足球团体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此外,韩国也通过选派优秀球员到国外深造的途径来培养足球人才。综合比较中、日、韩三国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途径,都不乏以梯队式的培养为主,将各级、各类学校作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不同的是,在重视程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日、韩是以学校足球为主要培养途径,而中国学校足球为补充。日本更是细化到组织各地优秀的个体集训的“训练中心制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而当今中国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却忽视了学校足球的重要性,职业俱乐部后备梯队和大部分足球学校的培养方式与培养效果都不甚理想。
1999年中国足协将教练员分为职业级、A级、B级、C级[5],层级的划分对培养足球教练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对教练员的晋级要求不够严,致使教练员培训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目前我国取得等级资格的教练员中,有相当部分的教练员是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培训的,尽管有的教练员也参加过教练员培训班,并获得了上岗证书,但其实际能力和训练水平与实际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甚至还不能胜任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工作。日本的足球教练员队伍建设和教练员分级方式与中国不同,日本将足球教练员分为五个等级,即:S级(可执教各级职业队,相当于亚足联职业级)、A级(可执教乙级队和俱乐部预备队)、B级(可执教青年队)、C级(可执教少年队)、D级(教儿童踢球)。截止至2012年初,日本A级教练员约800人,B级教练员约1700人,C级教练员约3000人,D级教练员约25000人[6]。此外,早在2004年日本足协就开始举办守门员B级教练员和C级教练员培训班,参加者必须先具备相应等级的教练员资格,否则无权参加培训。韩国教练员队伍建设方面,自1999年开始足协在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引进了国际足联和亚足联的“高级教练培养程序”,培养了上百名高级和中级足球教练员讲师。通过这个程序培养出的教练员多达几千人,另外还培养出一大批一级教练、二级教练,以及通过亚足联职业级的最高级教练员。在韩国,足协目前的教练员等级资格证具有和亚足联资格证书相同的效能。综合比较来看,日韩足协一直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提高教练员水平;中国在新时期也加强了足球教练员的培训,但部分教练员知识结构不完善,执教能力不高的情况仍然存在,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加大对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的培养力度,并建立严格的培训机制、资格审核机制。
日、韩青少年足球训练以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为基础,结合青少年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的研究理论,制定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各种纲要、计划书和教材,增强了足球运动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相比于已经形成了完善体系的日本和韩国,中国对足球训练的科学依据重视程度不够,在足球训练方面比较缺乏理论基础,缺乏针对中国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完整训练体系,这是今后得发展中应该重点加强和完善的方面。从发展竞技能力方面来看,中国的青少年足球培养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练员训练忽视青少年身体、心理和智力特点,训练要求、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的年龄区别不明确,训练成材率低。在竞赛体制方面,中国足协组织的现行的青少年足球竞赛主要有:阿迪达斯杯U-9、U-11年龄段四人制的比赛、U-13、U-15、U-18系列11人制的比赛,竞技系列U-17、U-19、U-21年龄段的比赛,等等。日本足球协会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类,将青少年足球比赛分为5类:第1类,有15项比赛,年龄不限。第2类,有6项比赛,18岁以下。第3类,有2项比赛,15岁以下。第4类,有3项比赛,12岁以下。第五类,专指女子比赛[7]。韩国的青少年足球比赛分为小学、中学、高中、俱乐部U-12、 U-15、U-18年龄段联赛。在足球比赛方面,日本和韩国足协注重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全国青少年足球比赛得到广泛开展,增加了参加实际比赛的机会。我国足协似乎在调动地方足协积极性方面做得不够,由于赛事组织不够灵活,地方足协很少组织足球比赛,使得青少年缺乏参加正式比赛的机会,这很不利于后备人才的成长。
日本较中、韩的培养目标显得更长远,且每一步骤都有具体目标和实施手段;日、韩多侧重大力开展学校足球作为发展本国足球的重要途径,而我国却忽视了学校足球的重要性;日、韩一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教练员水平,而中国近几年才开始注意加强教练员的培训,且培养力度不够;日、韩侧重理论研究结合文化的学习,而我国过分强调足球技战术水平的提升;日、韩各类全国性青少年足球比赛以及年均足球比赛场次远远多余我国。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参加正式比赛锻炼机会少。
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首先需要中国足球协会和地方足协协同合作,制定出合理的培养目标,每一步骤都有具体目标和实施手段。同时要注重发展学校足球,各级足协要加强与各类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尽快完善“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中国足协应对各足球学校随机进行评估检查,对足球训练、文化学习不达标的学校坚决取缔,同时在政策、经济上给优秀的足球学校扶持。要加大对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的培训力度,从事青少年训练的教练员必须通过系统培训获得资格证,并持证上岗。可以聘请国外高水平的教练执教青少年队,促进我国教练员与外教的交流,提高国内教练员业务能力和训练水平。另外,要继续完善青少年足球赛制。中国足协要牵头完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采取措施调动各级足协组织青少年足球比赛的积极性,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不同规模的足球比赛,建立地方的青少年足球联赛,并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统计、奖励和裁判制度。
[1] 韩 勇.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区[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1):34~37.
[2] 李龙化. 中、韩两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研究[D]. 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7.
[3] 马德兴. 中国足球的政客与政治家论国奥选帅(上)[OL]. 新浪网,2006.
[4] 中山雅雄(日). 日本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体系[J]. 足球理论与实践,2002.
[5] 田立山. 中外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对比研究[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陈再红. 中日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2006,(12):55~57.
[7] 孙一等. 中、日、韩三国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比较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8,(7):42~4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Juvenile Soccer Players Training Modes among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YUAN Gui-cai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Nanjing, 210001, China.
By making a detaile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ining system of the reserves of soccer talents among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We discover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raining methods, The training goals, The building of trainer teams, Their training and teaching ideas, And the competition systems etc. The beneficial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soccer powerful n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soccer sports indicated that the soccer sports are a systematic engineering. So, Several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Chinese juvenile soccer training modes. Chinese juvenile soccer players, And bring forward some proposals to improve Chinese juvenile soccer sports level.
Juvenile; Soccer players; Training modes; Comparative study
1007―6891(2013)05―0027―03
G811.7
A
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