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活力、开放与幸福中国
——多元思想的春秋战国时期对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启示

2013-04-10 15:17于少青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春秋战国价值观念秦国

于少青,刘 霞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山东 青岛 266100)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作中国历史文化甚至是世界历史文化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许多思想和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主流,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那个时期的多元思想的迸发同样给了后人更多的想象和思考。我国当前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有必要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和经验。

一、多元思想皆是人文关怀,使个体更加包容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的大动荡大变革,促使人们开始重新研究和反思人自身。在中国历史的早期,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因此,炎黄时代靠的是图腾,殷商时代靠的是鬼神来维系一种崇拜或是信仰,对人自身的关注较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子产的“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说的就是那时候人们已经开始重新转移到对“人道”而非“天道”的关注上。这个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表面上看在核心思想和实现途径上都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引发的很多的辩论,但其实其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却是有相似之处。

(一)儒家的关注人性,把人当人看

把人当人,这其实也就是儒家思想核心“仁”的一种体现。西周废除了“人牲制度”和“人殉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甚至对制作人俑这件事情的评价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这样严重的话,意思是第一个制作佣的人要没有后代的。可见,孔子就连假的佣只因为其像真人用来殉葬都不允许使用,这种思想其核心就是朴素的人性至上的观点。这就是从这个最基本的观点出发,推己及人,由对关注人性推及到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甚至关注整个人类,整个世界的爱,也是儒家思想一直在倡导的。

(二)墨家的分工理论,职业无差别

既然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由“天”及“人”,开始关注人性,那么人最基本的一个存在方式便是劳动。每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对社会做出贡献。尊重人就是尊重个体的劳动。墨家就十分关注人的生产活动,提出生产“分事”思想,认为社会应该保持一种公平,应该让从事社会生产领域的各行各业人员都能“各从事其所能”(《墨子·节用中》),即各尽所能,让不同领域的劳动者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即便是农民、工人、商人这样在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只要有能力,也应该和王公贵族一样的待遇,而王公贵族如果没有能力就不能为官,“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也就是说每个人上升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每个人的职业也无高低贵贱之分,只存在能力上的差别,这也是墨子极力主张的社会正义,关注每个社会领域的生活,尊重每个社会个体的发展。

(三)道家的由小及大,从自己做起

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中,道家是最关注个体、最关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如今我们在比较中西文化差异时常认为西方文化是“由小及大”的思维方式,而中国文化则是“由大及小”的思维方式,这点在语言使用的习惯方面也可见一斑。这是不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暂不作讨论,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能有这样西方式的思维方式也确实难能可贵,但其倡导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因此也遭到了许多人的诟病。其实,道家的这种思维方式如今已经被我们所接受。天下人不是某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每个人的天下。所以,重视爱护这个世界,这个国家,就应该重视爱护每个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这种重视爱护当然也应该从自己开始。因为只有每个人的幸福都得到实现,才是真正做到“天下人”幸福。

(四)倡导人文关怀精神,建设“包容中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未来共产主义的特征时认为,“共产主义应该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说明,个人的权利与尊严,应当被看作前提条件来看待,只有每个人的权利与尊严得到尊重,这个社会才会充满活力。未来共产主义的最高境界体现了这种伟大的人文关怀精神,我们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中总结也应是这样的一种伟大的人文关怀精神,即对社会个体每个人的爱护、关注、与包容,尊重每个个体的发展需要。

我国当前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应该从最基本的关注每个人的需要,包容每个人的合理思想与行为开始,文化既然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每个人的家园都应该是属于自己而也应该异于他人的,媒体关注聚焦的重点也应该从那些冰冷的数字转移到对每个普普通通国人的关怀上去。只有形成人们之间的这种互相尊重与包容,建设一个“包容中国”,才会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由此才能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念,这个社会才可以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多元思想皆和而不同,使社会充满活力

多元思想与价值观念并存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那段精彩的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也是那个时候得以确立。虽然那时候众多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相似之处,正如中国哲学的总源头是《易经》一样,都具有伟大的人文关怀精神,但由此内容广大、无所不包的源头分出的“活水”却不相同。也正是那时候每一个团体的人的价值观念都会有所不同,才造就了那个充满活力、精彩纷呈的社会,思想文化大解放,大家辈出的时代。

(一)多元思想并存的春秋战国社会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谈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的是天下人现在到处奔波劳碌,其实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这个评价却似乎并不适用春秋战国这个特殊的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里,许多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思想体系或是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以至于让我们今天对他们这种做法和行为的评价就是“看不懂”。

在那个时期有以“仁义至上”的孔孟,为了这个信念他们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有所谓“功名至上”的苏秦、张仪,他们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纵横捭阖;有以“忠诚至上”的屈原、程婴,还有许多许多的名将、刺客等,在他们的心中坚守与忠诚就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还有以“情感至上”的尾生,公子寿,俞伯牙和钟子期等等,他们的一些故事直到现在还被传为佳话,这些人都是把他们的这种价值观念看成是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东西。还有一些不好判断的“复合型”,例如,管仲本来是辅佐公子纠的,失败后又去辅佐齐桓公,这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一种不忠诚的表现,但是在当时孔子那里对其的评价却是相当的高,“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维护自己的思想学说和价值观念是不带任何其他条件的。比如以侠义至上的墨子,在制止了一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之后,回来路上在宋国避雨,结果“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墨子·公输》)。我们现代人可能都会认为墨子当时的心情一定会十分不好,既没捞到任何名利与好处最后还是被人拒绝。但墨子却不会这么想,观其一生都在列国游走劝和止战,这样情况恐怕不止记载的这一次,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心中的那份“侠义”。

由此可见当时思想观念之多元化,并且每个人的不同的思想观念都能得到尊重,不论大与小都拥有自己的“市场”。

(二)多元思想的社会能够让每个人自由充分的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观念最为“独特”从不要求别人也跟着自己一样“独特”的当属道家的庄子。在这个问题上庄子阐述的应该算是最为清晰和深刻。在庄子看来,世间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无论你是鲲鹏、大树还是鴳雀,小草,都是自由也是平等的,不同的事物都有他们自己的活法,也都会有自己强项与弱点。这就是所谓庄子倡导的“道通为一”(《庄子· 齐物论》)。庄子的这个主张对人的要求就是一种伟大的“宽容”。我们嘲笑世间一些看似渺小的东西,这就是没有宽容的表现。而这种思想放大到整个社会领域中去,就是要尊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群体以及由此产生和持有的各种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

也就是说,在社会上任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群体和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意志、价值观念强加于别人,哪怕这种意志是出于好意。《庄子·至乐》中讲到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讲的是有一只海鸟飞到鲁国,鲁国国君很喜欢这只鸟,设宴会、奏音乐,以国士的礼遇待他。这有点类似同样喜欢养鹤结果玩物丧志的卫懿公。但是那只鸟受到这种待遇后,不吃不喝三天后就死了。庄子认为这是“以己养鸟”,就是认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意志和价值观,理所当然也认为别的人或事物也具有或应该具有这样的意志和价值观。其实,对于这只海鸟来说,显然回到大自然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对它最好的,而不是像这鲁国国君这样养在深宫。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不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在,这样的例子却是很多,例如在父母甚至学校老师的教育中只对学生灌输自己认为正确的那套价值观,以至于我们培养的孩子和学生变成制造企业流水线上的产品。这就是这个思想的可贵深刻之处,我们经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其实我们现在更应该做得到的反而是“己所甚欲,也勿施于人”。因为你所擅长的或是想要想成为的东西,并不一定也是别人所想要的。

(三)倡导和而不同,建设“活力中国”

春秋战国那段历史之所以精彩,甚至被人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时代”。并不仅仅是有多少名将名士,又有多少有名精彩的战役,中国历史很多朝代都会有名将名士,也都会有许多精彩的战役,而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阴暗面也不比其他时期少。其最大的不同,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最大特点恰恰就在于其思想的迸发,价值观念的多元。使人们在那个社会,每种人哪怕是再小众但合理的思想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真正的社会平等也是如此,它不是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每个人,不能以相同的价值和标准来衡量每个人的成功,社会主义不是让所有人都穿着同样的工作服[1]107。也就是说,从马克思设想来看,社会主义建立的社会秩序和所拥有的价值观念比我们现在的应该更加多元化,所以我们当前也应该建立或者至少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促成这种多元化社会的建立。这个社会不应该完全只有一套思想价值观念,衡量人的成功也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已所甚欲,也要勿施于人”。现在社会的流行思想和价值观念就有单一化和功利化的趋势。如果整个社会都认同和遵从这一种思想观念,那么不会有人去从事创造性的活动研究,也不会有人再给我们奉献精彩的文艺作品,这个社会必将是死水一滩,不会拥有任何活力。因此,即使大部分人可以不持有某种价值观,但只要它是合理的,那么社会必须尊重这种价值观,这个社会才会有创造力,才有活力,才是一个有前途的社会。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必须让整个社会创造思想价值观念的源泉竞相涌流,和而不同的局面才可以让每个社会成员的意志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发挥,从而建设一个“活力中国”。

三、多元思想皆为国富民强,使国家更加开放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易经之道便在于“易”字,即它带给中国文化中的理性态度和变革精神,也就是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思想,而应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吸取众家之所长。如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通万方之略矣。”一种思想文化想要强大,必须兼收并蓄多家所长,而要想有“九家之言”,这个体系必然也要是开放的,国家开放与社会思想多元,二者是相互融通的关系。在中国人看来,从近代到现代直到今天的世界,很像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的重演[2]150。春秋战国时期最后秦国能一统天下有它独特的原因,中国在历史上几个辉煌的时代之所以辉煌有它的原因,现在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如此,这些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点:开放,准确地说就是思想文化的开放。

(一)开放的秦国最后完成国家统一

无论是在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都是被中原诸国当作是蛮夷戎狄,是被排斥在中原文化圈之外的,无独有偶,18 世纪末刚刚独立的美国也同样是被排斥在欧洲文化圈之外的。而恰恰是这被排斥的两个国家,成为后来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楚国由于明君较少,最后统一的任务还是由秦国完成。《荀子·议兵篇》中说秦国“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也就是说秦国的强大并非偶然性。纵观秦国从强盛到完成统一的过程,其使用的人才,大半部分都不是秦国自己的。被认为是对秦国富国强兵最重要的商鞅变法的变法者商鞅是从卫国来的,战国中后期著名纵横家,秦赵联盟的策动者楼缓本是赵国的,另一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提倡连横,对抗其他的诸侯国的张仪则是魏国人,还有后期担任秦国宰相,对秦国最后完成统一大业都有卓越贡献的范雎、吕不韦、李斯等人都本不是秦国人,甚至连秦始皇本人是不是纯正的秦国人仍有争议。这些来自中原不同国家的人代表的其实就是中原各国不同的文化与思想流派,秦国就是当时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舞台,作为一个被排斥在中原文化圈之外的国家,如果不开放接受先进文化继续封闭是不可能做到之后统一六国的。正是一个开放的秦国成就了一个强大的秦国,最后统一了中国。

(二)多元开放的文化与国富民强的联系

纵观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自豪的几个朝代恰恰都是最开放的朝代,这些朝代也是中国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朝代。例如汉朝的两条对外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极大加强了当时中外文化间的交流;唐朝开放的民族与宗教政策,原本属于外来宗教的佛教如今也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宋朝的对外经济开放,四大发明其中三大发明的出现或完善都是在宋朝时期,与之相关的市民文化兴起,使中华文化的发展步入了另一个高峰时期。即使是在历史上中原王朝遭遇外族入侵或占领时,中华文化也以其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承受住并化解了一场又一场猛烈而持久的冲击。不少外来民族文化也逐渐开始认同中华文化,并加入中华文化的大家庭,有些还为重建统一秩序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华文化本身也因多种社会不同文化因素的交汇,拓展了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爆发出旺盛的创造活力。正是中华文化的这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使明清以前的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而恰恰也是明清以后的中国较为封闭,在文化上更是过于保守,止步不前,即使出现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几种新的社会思潮难以挽救大局。

(三)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开放中国”

开放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自信。历史上的一些统治者如果完全只用一种专制思想治理国家,最后只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结果。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民国初期的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认识到只有海纳百川,开放与多样统一才是强国之道[3]286。今天,我们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同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开放中国”,让对外开放成为我们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让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全社会创造活力的迸发,国家的对外开放三者良性互动,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继续兼收并蓄更多的优秀的世界民族思想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想要实现的“中国梦”。

四、包容、活力与开放最后统一到每个人的幸福

春秋战国的这段历史,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人物,不同的思想观念,其中一些观念针锋相对,始终没有哪种思想是完全的普世价值,因为它们都有其各自适用的范围、时间和条件,我们完全可以各取所需,而没有必要厚此薄彼。但各家思想却又都是怀揣济世救国的理想,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那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让自己的国家壮大,最终实现天下太平、人民幸福。他们的一些思想在今天看来可能有很多的问题和局限,我们今天也很难再去深刻的理解。现在能够认识到的,就是对于我们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幸福,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创造、去追求。拥有多元价值的有活力的社会和一个开放的国家,不过都是我们实现自身幸福的条件而已。建设我们自己的文化强国,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包容中国”,“活力中国”,“开放中国”,最后都应统一到“幸福中国”,也就是统一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

[1]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3]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春秋战国价值观念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五张羊皮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萌芽期|春秋战国
秦国的“拐点”
秦国的东进与东出
瞒天过海
历史喵第二部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